沿革
該軍前身是寧夏馬鴻賓、馬鴻逵部。1928年秋,寧夏“二馬”在國民革命軍北伐的影響下,率部歸順馮玉祥的國民聯軍。
1929年5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軍事編譴會議後,寧夏“二馬”為保存實力,率部背叛馮玉祥後投靠了蔣介石。
1930年中原大戰後,馬鴻賓部被改編為新編第7師、馬鴻逵部被改編為第35師。
1933年,寧夏“二馬”所屬部隊奉命對調部隊番號,馬鴻逵部第35師改為新編第7師,馬鴻賓部的新編第7師改稱第35師。
1937年19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黨軍以馬鴻賓部的第35師擴編成第81軍,隸屬國民革命軍第十七集團軍。馬鴻賓任軍長,下轄第35師(馬鴻賓兼任師長)和獨立第35旅,馬獻文任旅長。該軍組成後,駐防在綏西地區。
1938年5月,該軍奉命參加了綏西抗日作戰行動。
1939年4月,馬鴻賓升任第17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該軍所屬部隊編制不變。同年秋至1942年初,該軍從綏西移防伊克昭盟北部達拉特旗的黃河南岸,主要擔任黃河河防的守備任務。在此期間,該軍抗擊從歸綏西犯的日偽軍,打退了日偽軍的多次進攻,並收復了伊克昭盟灘地及沙窩地區。
1942年初,該軍再度回防綏西,在包頭南大樹灣、桃力民一帶擔任防守任務。
1943年,該軍撤回寧夏中衛休整後,將獨立第35旅擴編成暫編第60師。此時,該軍轄第35師,馬惇靖任師長;暫編第60師,馬獻文任師長;還有一個騎兵團。
1945年9月,抗日戰爭結束後,馬鴻賓辭軍長之職,由其子馬惇靖繼任軍長,下轄部隊編制不變。
1946年初,國民黨為發動全面內戰,對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整編,第81軍改整編第81師,原軍長馬惇靖改任師長,馬忠任副師長。原轄第35師改編為整編第35旅,馬惇靖任兼任旅長;原暫編第60師改編為暫編第60旅,馬獻文任旅長。
1947年初,暫編第60旅改番號為整編第228旅。此時,該師下轄整編第35旅、整編第228旅。5月,整編第81師奉命參加了隴東三邊戰役。在此次戰役中,整編第81師被人民解放軍殲滅1個團。
1948年9月,整編第81師恢復第81軍番號,隸屬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馬惇靖任軍長,下轄整編第35旅、整編第228旅恢復原師的番號。其中,第35師,馬惇靖兼任師長;第228師,馬獻文任師長。
1949年該軍將第228師改番號為第294師,並新增編第358師。此時,該軍下轄:第35師,馬奠邦任師長;第294師,馬紹翰任師長;第358師,馬明德任師長。同年7月至9月,該軍先後參加了隴東戰役、寧夏戰役等作戰。
抗日戰績:1940年,日軍西犯,馬鴻賓正在重慶參加蔣介石召開的高級軍事會議,部隊由35師師長馬騰蛟指揮。2月1日早晨,敵機輪番轟炸我烏鎮陣地後,日寇主力第3路第26機械化師團萬餘人,分乘780餘輛汽車、裝甲車、坦克瘋狂向35師205團的司儀堂陣地、208團的烏布浪口陣地撲來。敵我雙方激戰數回合,至夜9時,我雖傷亡慘重,但仍固守陣地。敵見久攻不下,敵飛機不斷利用順風向我方陣地施放毒氣,使得我軍官兵不斷咳嗽、流鼻涕,淌眼淚。中毒輕的人尚能堅持作戰,但有些人胸悶、頭痛、嘔吐,根本不能作戰,只得送下火線,大大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至夜10時,馬騰蛟師長令206團2營增援,但寡不敵眾,208團於夜11時失守烏布浪口陣地。 次日拂曉,堅守司儀堂陣地的205團與敵展開了刺刀戰。官兵們的刺刀捅彎了,就抱住敵人用牙咬,或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但是,35師終因武器低劣和寡不敵眾而全線敗退。8時,敵機械化部隊進至臨河,與傅部35軍和寧夏馬光宗的騎一旅等部激戰6小時後,相繼占領臨河、五原。 當時遠在重慶開會的馬鴻賓得到81軍綏西敗退的訊息後,立即飛返當時的寧夏磴口縣,組織搶救傷員,重整部隊兩個團,令35師104旅旅長馬培清重返綏西前線,繼續在傅作義將軍指揮下,收復失地。 3月20日夜零時,傅作義將軍率35軍及寧夏35師等部向日軍反攻。雙方激戰兩天,我軍終於收復臨河、五原,擊斃日軍中將師團長水川及其日偽軍數千人,從此日軍再未敢進犯綏西。 綏西戰役中,馬鴻賓部的馬騰蛟35師艱苦戰鬥,屢創敵軍,與中國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5軍軍長傅作義部密切配合,收復了大片國土,包頭以西、黃河以南地區的日偽勢力悉被肅清。這次戰役,對保障寧夏、甘肅和陝北後方安全起到巨大的作用。戰鬥中,馬鴻賓部35師犧牲1000餘人,傷2000餘人,其中凍傷者就達700餘人。在後來尋找35師烈士們的遺體時發現,有的官兵雖面目全非、肢體不全,但嘴裡仍死死咬著敵人血淋淋的耳朵;有的官兵雖傷痕累累,但帶血的雙手卻緊緊抱住敵人不放,仇恨的十指深深摳進敵人的肉里,難以拉開……悲壯的場面,催人淚下。臨夏和寧夏數千名抗日將士為了捍衛民族利益,英勇戰鬥,血染綏西的大無畏精神,受到人民的廣泛讚揚。這是臨夏健兒在抗戰史上極其光輝的一頁。 1940年5月,當35師重返五原烏布浪口陣地時,當地百姓自發地用極其隆重的安葬儀式,當地民眾和35師的善後人員只找到148具曠野中的烈士遺骸,辨明姓名和部隊番號後掩埋於烏不浪口西側的山坡之下,從此成為一片公墓。 有人在後來評論這場戰鬥時說:“舉世聞名的台兒莊、長沙等戰役,國軍英勇奮鬥的精神,亦不過如此”。為了表彰馬家軍的抗日功勳,國民政府給馬鴻賓頒發了“忠勤勳章”。 直到55年後的1995年,五原清真北寺在墓地立石碑一座,碑文為:抗日81軍35師民族英雄烈士紀念碑。1997年,巴彥淖爾盟、烏拉特中旗政府和民眾再立碑一座,定為烈士陵園。
結局
在寧夏戰役中,該軍在遭受人民解放軍的沉重打擊後,在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馬鴻賓的率領下,於寧夏中寧地區起義,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