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與危害
危害國槐。症狀
病害發生在主幹和支幹上,表現出枯梢和千腐兩種類型,其中乾腐型較常見。枯梢型多發生在側枝及頂梢上,病初患部皮層變色,病部枝梢失水枯死;乾腐型多發生在西南方向成年的主幹和大枝上,形成表面潰瘍,患部初期出現暗褐色水漬狀病斑,菱形,內有酒糟味,皮層腐爛變軟,後失水下陷,有時龜裂。在適宜發病條件下病斑不斷擴大,當病斑包圍樹幹1周時上部枯死。病原
發病與樹木栽培、撫育管理有關,特別是栽植後不易恢復生機的苗木,如栽植時根系受傷面積過大、假植時間過長,或強度修剪使樹勢減弱,以及易受風沙侵襲的苗木最易感病。發病適宜溫度在16℃以下,高溫不易發病。早春出現異常低溫凍害、土壤pH值偏大都是發病的誘因。發生規律
該病發生在1~6年生幼樹上,春季3月上旬至5月中旬為發病盛期,6月份氣溫升高發病緩慢或不發展。病斑多發生在西南向凍傷、灼傷等處,胸徑1~5厘米的幼樹發病率較高。防治辦法
1、對移栽的大苗,要及時澆水保墒,增強抗病能力。2、對苗木管理時,儘量避免苗木受撞傷。
3、對傷口病斑塗抹20倍波爾多液,或30倍拖布津,對樹幹可噴灑200倍50%退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