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國恥

不忘國恥

《不忘國恥》內容簡介:這是一套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編輯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德和修養文庫”,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美德和人格修養的各個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動的闡釋。希望這套書能為吉林省的農家書屋建設作出貢獻,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格修養必將紮根於現實生活的沃土之中,開出更加絢爛的花朵,結出更加豐滿的果實。《不忘國恥》為其中之一的《不忘國恥》分冊,書中收錄了:《八國聯軍施暴行》、《抗敵保家史可贊》、《日俄開戰在東北》、《二十一條的恥辱》、《巴黎和會受宰割》、《五卅慘案的暴行》、《勿忘國恥九·一八》、《滔天罪行一·二八》、《日本的傀儡政權》等故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不忘國恥》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回顧近代中國,一次次地遭受外族入侵,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每一次戰爭都使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歷史深淵。國家喪失主權、任由宰割,人民慘遭塗炭、流離失所。這段屈辱、抗爭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子子孫孫不能忘記也不可忘記的。恥辱的歷史同時明證著“落後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訓。
知恥而後勇,中國人意氣風發、風雨兼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世界已開發國家需一百多年才能取得的巨大成就。20世紀末,香港、澳門平穩回歸,中國加入WTO世貿組織及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國人在為輝煌成績歡呼的同時,應清醒地認識我國國情和風雲變幻的世界局勢。
《八國聯軍施暴行》、《抗敵保家史可贊》、《日俄開戰在東北》、《二十一條的恥辱》、《巴黎和會受宰割》、《五卅慘案的暴行》……《不忘國恥》收錄了數十篇關於不忘國恥的品德教育故事。

圖書目錄

鴉片戰爭烽煙起
三元里的誓言
倚天長嘆失桑園
萬園之園的劫難
火燒望海樓事件
勝而乞和的屈辱
甲午風雲話贏弱
舉外債民不聊生
八國聯軍施暴行
抗敵保家史可贊
日俄開戰在東北
二十一條的恥辱
巴黎和會受宰割
五卅慘案的暴行
勿忘國恥九·一八
滔天罪行一·二八
日本的傀儡政權
七·七盧溝橋事變
永誌不忘八·一三
千古難忘民族恨
罪惡昭彰不可恕

文摘

清朝道光年間,英美等國商人向中國走私鴉片,害我國民,削我國力,日甚一日。1839年,欽差大臣林則徐赴廣州查禁。鴉片。3月10日,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加緊整頓海防,招募水勇,逮捕煙販,又於18日通知外國鴉片販子,限期三天,將躉船上所存鴉片造具清冊,盡數繳官,並出具甘結,聲明“嗣後永不敢夾帶鴉片,如再夾帶,一經查出,人即正法,貨盡入官”。英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唆使英商拒交鴉片。林則徐即於24日下令封艙,停止中英貿易。派兵封鎖洋館,撤退中國雇員,並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之決心。迫使查理·義律命令英商繳煙。林則徐親率文武官員,於4、5兩月從躉船上收繳英、美、港腳(印度)商人的鴉片約二百三十七萬餘斤,從6月3日到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1840年6月,英國政府藉口保護通商派軍艦到廣州海面,發動侵略戰爭。因廣州防守嚴密,英軍轉攻廈門,被閩浙總督鄧廷楨率軍擊退,遂乘福建以北防務空虛,向浙江沿海進攻,占領定海。英軍一部駐守定海,其餘北上進攻天津。道光皇帝派直隸總督琦善到廣州議和,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1841年1月,英國向琦善提出並單方面公布《穿鼻條約》,道光皇帝不準,派皇侄奕山率軍赴廣州對英作戰。4月初奕山到廣州打了敗仗,向英軍求和,訂立《廣州和約》,答應將兵撤出廣州,賠款六百萬元。8月英軍擴大侵略戰爭,占領了鎮海和寧波。道光皇帝派另一皇侄奕經援浙又敗,轉向求和方針,被英拒絕。1842年6月,英艦沿長江西犯占領了鎮江。7月,停泊在南京下關。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一步步地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建成於1988年的陳列大樓,面積達二千四百平方米,內設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林則徐禁菸與鴉片戰爭史實》為基本陳列,它通過文物、史料、圖片、場景等,生動地揭露了英國殖民者利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並武裝入侵的罪行,謳歌了林則徐等愛國人士的民族氣節,以及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館裡收藏的許多文物,如裝火藥的“火藥埕”、老百姓組織起來抵抗外敵入侵的“桑榆共衛”牌匾和“得勝帽”等等,有著鮮明的愛國主義思想內涵。在陳列的形式上,以實物和背景畫面相結合,逼真動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經過多年努力,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已經建成融紀念性、教育性、娛樂性於一體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基地,被稱為“立體教科書”。1990年以來,博物館接待海外觀眾五百多萬人次,其中華僑、港澳台同胞五十多萬人次,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後.步步進逼,次年5月在廣州登入,占據城北各炮台。侵穗英軍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841年5月28日,英軍劫掠隊闖入三元里村東華里,適遇菜農韋紹光的妻子李喜外出拜神,被英軍攔截,恣意侮辱。韋紹光見狀,忍無可忍,與敵力搏,鄉人群起相助,用手中的鋤頭、扁擔奮起反抗,當場打死英軍八九人,把屍體拋入東華里門外的豬屎坑內。韋紹光及村民的義舉,極其振奮人心,長期埋在人們心中的反抗怒火頓時進發出來。三元里村民料定英軍必來報復,當天全村民眾齊集在三元古廟,議定16歲以上60歲以下男丁,一齊出動上陣殺敵。他們取出三元古廟裡的黑底白邊三星旗,舉手對旗宣誓。又聯絡起附近一百零三鄉村民、書院社學等社團組織以及打石、紡織工人,組成“平英團”,共同抗擊英國侵略者。
5月30日,平英團痛殲英軍的戰鬥在牛欄岡打響了。這天一早,“鄉分遠近旗斑斕,什隊百隊沿溪山”。平英團各部一萬多人,打著各色旗幟,手持大刀、長矛、抬槍、打石錘等各式武器,會合於牛欄岡。抗英民眾按照預定計畫,一方面將主力隊伍隱蔽埋伏在牛欄岡,另一方面派出一支小隊伍,佯攻附近的英軍總司令部,以引蛇出洞。侵穗英軍果然中計,總司令臥烏古親自率部兩千餘人向三元里人民撲來。英軍不知不覺地被誘至牛欄岡,踏進了死亡的陷阱。正當臥烏古發覺中計時,牛欄岡四周鑼鼓齊鳴,伏兵四起,平英團民眾以泰山壓頂之勢向英軍衝殺過來。不知所措的英軍被緊緊圍住,頓時亂作一團,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時近晌午,平英團與英軍仍舊兵戈不息。忽然,天降大雨,英軍的火藥槍因火藥被淋濕而失去了威力,只得以刺刀對仗。然而,“刺刀之於中國人的長矛只不過是一種可憐的防禦物罷了”。他們在平英團的重重圍困下,拖著笨重的皮靴,在泥濘的水田裡、瓜棚下到處亂撞。許多狂妄的英兵在他們瞧不起的長矛、刀劍之下喪生。平英團民眾士氣旺盛,愈戰愈勇。他們披蓑戴笠,赤腳在雨中往來衝殺。婦孺老弱也不甘落後,冒著生命危險為平英團送茶送飯,吶喊助威。打石工人在山頂搬了許多大石塊,用繩子、藤條吊住,伺機把英軍誘上半山腰,然後割斷繩索,大石飛滾而下,如山崩地裂。牛欄岡之戰直到傍晚方接近尾聲,被打得焦頭爛額的英軍陸續突出重圍,狼狽地逃回了四方炮台。P1-5

序言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精髓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人格修養。這是我們民族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瑰寶,歷經不同時代先輩們身體力行的匯聚,生生不息,深深烙印在炎黃子孫的心上,成為我們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氣節、良好的民族禮儀構成了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格修養的奠基石,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之間關係的基本價值觀,像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立志修身、敬業報國、求真務實等。勤儉、廉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秀品格。“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惡”,表明中華民族對勤儉與奢華鮮明的好惡態度。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終身保持廉潔、清正的節操,這就是廉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關德。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也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今天我們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優秀的人格修養有三點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於協調人際關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就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善社會風氣,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使整個社會洋溢著和睦、和諧的氛圍。這也是中華民族綿延幾千年不斷發展進步的重要思想淵源。
其次,有利於培養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各種各樣的磨難,仍然能夠不屈不撓、昂首挺胸地走過來,就是因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支撐、推動著我們民族的進步和發展。
第三,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了中國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使我國保留了令世人矚目的燦爛文化。從原始社會、封建社會到近代社會,再到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中國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進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優秀的人格修養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今天,當我們的祖國前進在改革開放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征程上,八面來風帶來了全球各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價值觀,信息傳輸手段的多元化以及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等,各種思潮和思想紛紛湧入國門,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格修養也面臨著能否與時俱進、繼續在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中占據主流地位的挑戰。2006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和價值觀,黨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方針,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格修養的歷史價值,也表明了弘揚傳統美德和人格修養的重要意義。
這是一套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編輯出版的“中華傳統美德和修養文庫”,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美德和人格修養的各個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動的闡釋。希望這套書能為吉林省的農家書屋建設作出貢獻,中華傳統美德和人格修養必將紮根於現實生活的沃土之中,開出更加絢爛的花朵,結出更加豐滿的果實。
(作者系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2008年4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