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關於印發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牧、農村經濟)、發展改革、科技、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水利、林業廳(委、局):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號檔案關於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的要求,合力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制定了《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現印發你們。
請按照《方案》要求,認真組織開展本省(區、市)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工作。請於11月30日前將試驗示範區創建工作情況、參加創建主體名單及有關創建材料同時報送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
農業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財政部 國土資源部 環境保護部 水利部國家林業局
2016年8月19日
全文
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方案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號檔案關於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的要求,為做好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以下簡稱“試驗示範區”)建設工作,探索符合我國不同區域特徵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義
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補齊資源環境短板、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對探索中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需要。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補齊資源環境短板。建設試驗示範區,根據區域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僅強調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更注重農業生產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的協調發展,通過典型引路、示範推廣、以點帶面,努力推進區域布局最佳化、資源利用高效化、農業投入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為全面提升現代農業建設水平、促進“三生”共贏提供試驗示範。
(二)是分類指導各區域農業發展,推進可持續農業技術創新、集成與套用的需要。我國幅員遼闊、自然類型多樣,各地現代農業建設水平和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不同,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也不同。建設試驗示範區可根據區域自然環境條件與農業區劃特點,通過技術創新、技術集成、模式探索,形成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方案,建成科技成果的試驗套用推廣基地,為各地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三 ) 是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制度,多部門協作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農業可持續發展涉及農業、科技、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多個領域,需要探索建立多領域多部門聯合推進工作機制、市場化運行機制、循環農業發展機制、監督獎懲機制,需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形成激勵與約束並重的管理制度。建設試驗示範區可以搭建多部門共同發力、協同推進平台,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管理創新提供樣板。
二、總體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農業產業、資源環境、農村社會可持續為目標,以高效利用資源、治理環境問題、保護修復生態為重點,在不同類型自然生態區整體設計各產業間協調發展方案,創新一批農業可持續發展集成技術,形成一批適宜不同類型特點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構建一批良性運行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為全面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試驗示範。
(二)建設目標
到2020年,試驗示範區的農業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逐步匹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農業資源保護水平與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要農業資源台賬制度基本建立,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提升,農村環境明顯改善,鄉村更加美麗宜居。到2030年,全國範圍內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三)建設原則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引領示範。立足不同區域實際,探索不同類型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治理技術、發展模式,先開展創建,再評估確定,確保可看、可學、可推廣。
二是堅持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統籌區域內生產發展與資源保護、環境治理、生態建設,統籌農業、科技、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領域,系統設計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方案,確保區域內生產、生活、生態協調推進。
三是堅持循序漸進、突出重點。兼顧當前治理與長期保護,分清輕重緩急,科學設計實施步驟,優先解決區域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逐步探索區域可持續發展模式。
四是堅持創新機制、多方參與。打破部門界限,努力創新相關部門聯合推進試驗示範區建設的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地方各級政府的引導作用,形成新型經營主體、科研推廣機構、農戶以及其他各類社會主體共同參與試驗示範區建設的良好格局。
三、試驗示範內容
(一)主要內容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綜合考慮各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生態類型和農業發展基礎條件,探索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治理當前農業農村環境突出問題,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路徑與運行機制,重點圍繞農業產業可持續、資源環境可持續、農村社會可持續三個方面內容,整合各項碎片化的單項措施,系統謀劃、分工協作,綜合施策、統籌推進。 一是農業產業可持續。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合理確定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發展循環農業,促進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協調推進。 二是資源環境可持續。嚴格保護耕地,提升耕地質量。充分利用地表水和自然降水,控制使用地下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科學施用農業投入品。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實現秸稈、畜禽糞便、農膜、農藥包裝物、農產品加工副產物等農業廢棄物基本資源化利用。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開展草原和濕地生態保護,動植物、水生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養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有害生物防控等。 三是農村社會可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發展休閒農業,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新型農民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創新和完善農業廢棄物收集儲運利用、村容村貌管理等方面的良性運行機制。
(二)產業重點
依據試驗示範區內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農業產業發展基礎,突出發展重點,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種植業突出保護資源、調整結構、綠色生產。一是實施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因地制宜發展旱作雨養農業、高效節水農業,控制地下水開採,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強化農田水利、防護林網等基礎設施,提升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二是推進種植結構調整,最佳化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保障口糧生產,開展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模式攻關,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糖料自給水平,鼓勵發展木本糧油,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化創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產業增效。 三是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改進施肥方式,推廣高效新型肥料,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開展農企合作,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示範帶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大規模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大力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和高效節藥植保機械,實現農藥減量控害。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試點示範建設,發展清潔生產,促進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利用。
畜牧業突出最佳化布局、治理糞污、規模養殖。 一是最佳化畜牧業區域布局,調整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結構,發展節地、節水、節糧畜牧業,保障肉蛋奶等主要畜產品有效供給。 二是轉變區域內畜牧業生產方式,積極發展生態循環畜牧業,建立種養結合和生態健康的養殖模式,推進畜禽糞污、病死動物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促進畜牧業生產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在有關區域開展草牧業試驗示範,建設一批草種和草產品生產基地,推進牧區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三是培育專業大戶、家庭牧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養殖。創新產業經營模式,完善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牧民增產增收。
漁業突出最佳化結構、保護水環境、養護資源。一是最佳化調整養殖結構。穩定近海養殖規模,拓展外海養殖空間,形成水域、灘涂資源綜合利用與保護新格局。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內養殖規模,穩定池塘養殖,大力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和低洼鹽鹼地養殖。調減結構性過剩品種,發展適銷對路的名特優、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品種。 二是轉變養殖發展方式。推廣健康養殖模式,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積極發展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種養結合稻田養殖、海洋牧場立體養殖和環保網箱養殖等健康養殖模式。加強對養殖廢水廢物收集處理。推廣套用全價人工配合飼料,規範科學使用漁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防止養殖水域污染,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積極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推進產業鏈的延伸拓展。 三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完善休漁禁漁制度,推進漁民減船轉產。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進以人工魚礁為主體的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加強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珍稀瀕危物種救護中心建設,保護水生生物資源、珍稀瀕危物種和生態環境。
產業融合發展。實施種養結合、農牧結合、農漁結合、農林結合、糧草兼顧,因地制宜推廣“稻魚共生”、“豬沼果(茶)”、林下經濟等循環農業模式,實現區域農業資源循環利用。延伸農業產業鏈條,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區域重點
依據《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的區域布局,立足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條件,在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明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 東北區以保護黑土地、控制地下水開採、構建種養結合農業產業鏈為重點,加快推進現代糧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黃淮海區以治理地下水超采、秸稈禁燒、化肥農藥減施、提升耕地質量為重點,穩定發展糧食和“菜籃子”產品。 長江中下游區以發展循環農業、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屬污染為重點,特別是平原水網地區要科學確定生豬養殖規模,加強畜禽水產糞污資源化利用,改善農業農村環境。 華南區以化肥農藥減施、紅壤改良為重點,加強“南菜北運”基地建設,構建優質安全的熱帶亞熱帶農產品生產體系。 西北及長城沿線區以水資源高效利用、草畜平衡為重點,突出生態屏障、特色產區、穩農增收三大功能,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草牧業,加強地膜回收綜合利用,特別是農牧交錯帶突出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牧結合,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 西南區突出石漠化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中低產田改造、草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在生態保護中發展特色農業。 青藏區突出三江源等江河源頭生態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強草原保護建設,以草定畜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實現草原生態整體好轉,築牢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 海洋漁業區嚴格控制海洋漁業捕撈強度,加強禁漁期監管,開展水生生物資源增殖和環境修復,科學發展海洋牧場,保護濱海灘涂濕地生態環境,穩定近海養殖規模,控制養殖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四、工作安排
“十三五”期間,試驗示範區採取“先創建、後確定、再示範”的形式,在各省(區、市)明確創建單位、開展創建活動的基礎上,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實際創建成果逐年擇優評估確定一批試驗示範區,並將經驗示範推廣。
(一)建設主體
為便於實施和管理,試驗示範區以自然生態區劃為基礎,建設主體原則上以縣級人民政府為主,兼顧具備條件的地市級人民政府、墾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整體工作突出的省(區、市)也可以整省為建設單元。
申請創建試驗示範區的主體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一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工作基礎較好。資源保護利用、農業環境治理、農業生態保護建設工作全面開展,取得較好成效,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農業生物資源等重要農業資源底數清晰(數據清單見附屬檔案),開發強度合理。能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區域生態環境良好的主體可優先參加創建。 二是科技支撐較強。試驗示範區具有穩定的技術依託單位,在可持續農業技術和模式引進、集成、試驗、示範推廣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清晰的技術路線。 三是組織管理程度較高。建立試驗示範區建設組織領導及部門間分工協作協調機制,出台相對完善、規範的政策性檔案、由地市級及以上單位組織編制的試驗示範區建設規劃。規劃應符合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要求。
在主體選擇上,應充分認識到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現代農業建設是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兩個方面,二者既各有側重,又有機聯繫。現代農業發展包含有可持續發展理念,但更突出強調高度的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等因素,以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為主要標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現代化技術水平的體現,但更注重農業生產活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突出資源永續利用、建設美麗田園,強調給後人留下發展空間。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使之與現代農業示範區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分類推進的良好格局,有利於加強對不同類型區域農業發展的指導,補齊資源環境短板。具備條件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以農業農村為主)可優先參加試驗示範區創建工作,但要重點突出補齊資源環境短板、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主題。
(二)建設步驟
試驗示範區建設分試驗創建、評估確定、示範推廣三個步驟推進。
一是試驗創建階段。2016年,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委下發通知,組織開展試驗示範區創建活動。各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發改、科技、財政、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部門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條件、面臨突出問題、工作基礎、科技支撐等情況,按照創建條件擇優確定創建主體,並將參加創建主體的有關情況報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鼓勵各省(區、市)依據各自基礎,整合資金支持創建主體開展探索。
二是評估確定階段。本著“成熟一批確定一批”的原則,按照“創建主體申請,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廳局推薦,農業部會同有關部委確定”的程式,從2017年起開展試驗示範區確定工作。由參加創建的試驗示範區所在地方人民政府提出申請,將試驗示範區建設方案送至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建設方案應充分體現試驗示範區建設的整體推進思路、建設目標、主要內容、技術模式、運行機制等內容,突出產業和區域重點。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發改、科技、財政、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廳局初審通過後,推薦至農業部。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部委開展評估確定工作,依據試驗示範區評價指標體系(另行制定印發),共同組織答辯論證後,將符合條件的創建主體確定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三是示範推廣階段。及時開展試驗示範區建設經驗總結,研究歸納成熟的技術路徑、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加強相同自然生態類型區域內的學習交流,示範推廣成功經驗。加大宣傳力度,加強新媒體套用,營造有利於試驗示範區建設的輿論氛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農業部會同有關部委成立試驗示範區建設工作協調小組,負責試驗示範區建設組織協調工作,同時成立試驗示範區建設專家委員會,承擔重大建設問題、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等的諮詢論證工作。各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本省(區、市)試驗示範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建立分管領導任組長,農業等有關廳局參加的省級協調機制,在編制省級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基礎上,以試驗示範區建設為抓手推進本省(區、市)農業可持續發展。參加創建試驗示範區的人民政府應建立由主要領導牽頭、有關單位參加的協調機制。
(二)加強政策扶持。地方人民政府要落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體責任。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爭取對試驗示範區創建工作的政策扶持,現有各類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資金項目應向試驗示範區傾斜。各省(區、市)要出台省級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有關政策規定。鼓勵各地加強政策創設,積極引導各類資金投入試驗示範區建設,確保試驗示範區建設取得實效。
(三)加強管理考核。農業部會同有關部委組織對已確定的試驗示範區進行年度考核。各省(區、市)負責試驗示範區運行跟蹤監測。試驗示範區採取“目標考核、動態管理、能進能出”的考核管理機制,對考核不合格的試驗示範區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資格。
附屬檔案: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重要農業資源清單
附屬檔案 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重要農業資源清單
序號 | 資源類別 | 指標 | 單位 | 歷年 |
1 | 耕地資源 | 農用地面積 | 萬畝 | |
2 | 耕地面積 | 萬畝 | ||
3 | 園地面積 | 萬畝 | ||
4 | 基本農田面積 | 萬畝 | ||
5 | 高標準農田面積 | 萬畝 | ||
6 | 土壤有機質含量 | g/kg | ||
7 | 土壤全氮含量 | g/kg | ||
8 | 土壤有效磷含量 | mg/kg | ||
9 | 土壤速效鉀含量 | mg/kg | ||
10 | 土壤PH值 | |||
11 | 草地資源 | 草原面積 | 萬畝 | |
12 |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 | % | ||
13 | 天然草原產草量(鮮草) | 萬噸 | ||
14 | 漁業水域資源 | 漁業水域面積 | 萬畝 | |
15 | 內陸水域面積 | 萬畝 | ||
16 | 湖泊面積 | 萬畝 | ||
17 | 海區海域面積 | 萬畝 | ||
18 | 淡水養殖面積 | 萬畝 | ||
19 | 海水養殖面積 | 萬畝 | ||
20 | 農業生物資源 | 油料作物品種 | 主要品種 | |
21 | 棉麻作物品種 | 主要品種 | ||
22 | 糖類作物品種 | 主要品種 | ||
23 | 果蔬作物品種 | 主要品種 | ||
24 | 主要牲畜品種 | 主要品種 | ||
25 | 主要家禽品種 | 主要品種 | ||
26 | 主要淡水魚品種 | 主要品種 | ||
27 | 主要海水魚品種 | 主要品種 | ||
28 | 野生植物資源品種 | 主要品種 | ||
29 | 主要食用菌品種 | 主要品種 | ||
30 | 主要藥用菌品種 | 主要品種 | ||
31 | 外來入侵物種 | 主要品種 | ||
32 | 農業氣候資源 | 平均氣溫 | ℃ | |
33 | 年極端最高氣溫 | ℃ | ||
34 | 年極端最低氣溫 | ℃ | ||
35 | 日照時數 | 小時 | ||
36 | ≥0度積溫 | 度·日 | ||
37 | ≥10度積溫 | 度·日 | ||
38 | 無霜期 | 日 | ||
39 | 水資源 | 水資源總量 | 萬噸 | |
40 | 降水量 | 毫米 | ||
41 | 地表水資源量 | 萬噸 | ||
42 | 地下水資源量 | 萬噸 | ||
43 | 地表水與地下水重複量 | 萬噸 | ||
44 | 農業用水 | 萬噸 | ||
45 | 生態用水 | 萬噸 | ||
46 | 河流水質達標率 | % | ||
47 | 節水灌溉面積 | 萬畝 | ||
48 | 耕地灌溉面積 | 萬畝 | ||
49 | 萬畝以上灌區耕地面積 | 萬畝 | ||
50 |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 | |||
51 | 機電排灌站數 | 個 | ||
52 | 機電排灌站裝機容量 | 兆瓦 | ||
53 | 機電井眼數 | 個 | ||
54 | 機電井眼數裝機容量 | 兆瓦 |
本表為基礎數據,各試驗示範區可根據本地區農業資源統計情況增加台賬數據指標。為確保數據及時準確,各試驗示範區應建立由一個部門牽頭的農業資源數據協調機制,建立台賬,有條件的搭建數據平台。
解讀
近日,農業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八部門制定了《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方案》,為深入解讀《方案》,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記者專門採訪了農業部發展計畫司副司長劉北樺。
問:“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今年中央1號檔案中都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方案》對我們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可持續發展是當前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性調整,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補齊資源環境短板、加快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此次《方案》由八部門聯合制定,目的是合力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工作,對探索符合我國不同區域特徵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意義十分重大。
問:建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大的思路框架是什麼?目標是什麼?
答: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農業產業、資源環境、農村社會可持續為目標,以高效利用資源、治理環境問題、保護修復生態為重點,在不同類型自然生態區整體設計各產業間協調發展方案,創新一批農業可持續發展集成技術,形成一批適宜不同類型特點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構建一批良性運行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為全面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試驗示範。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試驗示範區的農業產業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逐步匹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積極進展,農業資源保護水平與利用效率逐步提高,重要農業資源台賬制度基本建立,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提升,農村環境明顯改善,鄉村更加美麗宜居。到2030年,全國範圍內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問:在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主要要試驗示範什麼內容?有哪些重點?
答:目前,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理解通常有兩個層面,狹義的可持續發展重點關注資源環境領域,廣義的可持續發展則涵蓋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多個方面。我們認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僅要資源環境可持續,還要生產發展、農民增收、鄉村宜居。因此,試驗示範內容立足廣義可持續,包括農業產業、資源環境、農村社會可持續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農業產業可持續。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合理確定產業發展適度規模,發展循環農業,促進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協調推進。二是資源環境可持續。嚴格保護耕地,提升耕地質量。充分利用地表水和自然降水,控制使用地下水,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科學施用農業投入品。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實現秸稈、畜禽糞便、農膜等廢棄物基本資源化利用。開展根底重金屬污染治理。開展草原和濕地保護,動植物、水生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養護,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等工作。三是農村社會可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發展休閒農業,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新型農民培訓。創新和完善農業廢棄物收集儲運利用、村容村貌管理等方面的良性運行機制。
同時,由於種植、畜牧、漁業的產業特點和發展重點不同,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和突出問題也有差異,我們在提出試驗示範主要內容的同時,也明確了產業重點和區域重點。
依據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農業產業發展基礎,突出發展重點,其中,種植業突出保護資源、調整結構、綠色生產,包括實施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發展旱作雨養農業、高效節水農業,推廣節水農業技術,推進種植結構調整,開展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和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等。畜牧業突出最佳化布局、治理糞污、規模養殖,包括最佳化畜牧業區域布局,調整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結構,轉變區域內畜牧業生產方式,推進畜禽糞污、病死動物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養殖等。漁業突出最佳化布局、保護水環境、養護資源,包括最佳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轉變水產養殖發展方式,推進水產健康養殖。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完善休漁禁漁制度,推進漁民減船轉產,加強增殖放流、海洋牧場和保護區建設等。同時,實施種養結合、農牧結合、農漁結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從區域上看,要立足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條件,在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明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重點。例如,東北區以保護黑土地、控制地下水開採、構建種養結合農業產業鏈為重點;黃淮海區以治理地下水超采、秸稈禁燒、化肥農藥減施、提升耕地質量為重點等等。
問:建設試驗示範區從工作層面上我們將如何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如何從機制上進行有效保障?
答:“十三五”期間,試驗示範區採取“先創建、後確定、再示範”的形式,在各省(區、市)明確創建單位、開展創建活動的基礎上,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實際創建成果逐年擇優評估確定一批試驗示範區,並將經驗示範推廣。在建設主體上,為便於實施和管理,試驗示範區以自然生態區劃為基礎,建設主體原則上以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申請創建試驗示範區的主體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一是農業可持續發展工作基礎較好,資源保護利用、農業環境治理、農業生態保護建設工作全面開展,農業資源底數清晰,開發強度合理。二是科技支撐較強,具有穩定的技術依託單位,在可持續農業技術和模式引進、集成、試驗、示範推廣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清晰的技術路線。三是組織管理程度較高。
在建設步驟上,考慮到各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基礎不一,很多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積極探索推進,我們將試驗示範區建設分成試驗創建、評估確定、示範推廣三個階段。一是試驗創建階段,2016年啟動創建工作,由農業部會同有關部委共同印發開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活動的通知,每個省擇優選擇不超過5個縣級主體開展創建;二是評估確定階段,本著“成熟一批確定一批”的原則,按照“創建主體申請,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廳局推薦,農業部會同有關部委確定”的程式,從2017年起開展試驗示範區確定工作。三是示範推廣階段,及時開展試驗示範區建設經驗總結,研究歸納成熟的技術路徑、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並進行示範推廣。
《方案》也明確了推進試驗示範區建設的保障措施。在建設管理上,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8個部門共同推進,成立由農業部領導為組長的工作協調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工作,同時成立專家委員會,負責試驗示範區建設重大問題的諮詢論證工作。各省級人民政府負責本省(區、市)試驗示範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
同時要求加強政策支持,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爭取對試驗示範區創建工作的政策扶持,現有各類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資金項目應向試驗示範區傾斜。各省(區、市)要出台省級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建設有關政策規定。
在管理考核上,將採取“目標考核、動態管理、能進能出”的考核管理機制,在跟蹤監測的基礎上開展年度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試驗示範區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