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根據政府預算草案報告,2014年中國公共財政支出預計達到153037億元。代表委員建議,要分好越做越大的“財政蛋糕”,既要公開透明,也要公平合理,還要花出效果,確保每一筆財政資金都用在“刀刃”上。(來源:新華網 策劃:馬璐璐 製圖:張楨)
2017年
財政政策是巨觀調控的重要工具。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中央決定2017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歐文漢表示,與往年相比,201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效,注重合理調整政策力度和著力點,充分體現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保障重點支出的需要。
2017年“國家賬本”可以用“兩減一擴”來概括。
所謂“兩減”,就是減輕企業稅收和繳費負擔。一是繼續實施減稅政策。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釋放更大減稅效應。擴大享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微企業範圍,將年應納稅所得額上限由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比例由50%提高到75%,更多的研發費用可以在稅前扣除。繼續實施2016年底到期的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城鎮土地使用稅,以及支持農村金融發展、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等6項稅收減免政策。在去年較大規模減稅的基礎上,實施上述政策,全年將進一步減少企業稅負3500億元左右。二是進一步減輕企業繳費負擔。全面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取消城市公用事業附加等基金,授權地方政府自主減免部分基金。取消或停徵35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中央涉企收費項目減少一半以上。在財政部網站公布中央和省級收費目錄清單,建立依法規範、科學合理、公開透明的收費管理制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一旦發現亂收費將及時予以查處。同時,進一步清理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適當降低“五險一金”有關繳費比例。實行上述降費政策,全年再減少涉企收費約2000億元。
所謂“一擴”就是擴大赤字規模。歐文漢說,為了確保財政支出強度不減且實際支出規模擴大,今年預算擬安排全國財政赤字23800億元,比上年增加2000億元,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同時統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統籌使用力度。在適度擴大支出規模的基礎上,改變支出項目只增不減的固化格局,將有限的資金用於扶貧、義務教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
2018年
2018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又面臨世界經濟秩序動盪不安、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逆流洶湧的嚴峻考驗,中國經濟走勢不僅為億萬國民所共同關切,而且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1至6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4.4%,延續2017年以來的較快增長勢頭,其中非稅收入同比下降10.8%,延續去年5月份以來的下降態勢,第二產業稅收、第三產業稅收分別增長15.5%、13.2%,比去年全年分別提高3.4個、3.3個百分點。在調優結構、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化解風險等方面持續發力,有力地促進了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的增長,經濟結構最佳化對保增長的貢獻日益凸顯。
1至6月,全國專項扶貧支出1760億元,同比增長39.7%;全國節能環保支出2627億元,同比增長16.3%;全國教育支出16400億元,同比增長6.9%,等等,民生領域投入的力度之大顯而易見,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執政初心、理念得到充分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