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水產種質資源是指所有生活在海、淡水裡的、具有直接或間接經濟價值的水生生物資源,包括水生動物、水生植物、水生微生物種質的活體、標本,以及作為種質資源保存的其他實物,如器官、組織、細胞、基因等。
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平台建設就是要對我國重要的具有經濟價值和和學術價值的水生生物活體資源、水生物種標本資源及種質遺傳材料進行收集、整理和保存。同時,對其性狀特徵及有關信息,如:分類地位、形態特徵、生態習性、遺傳信息、經濟價值、保存利用狀況等數位化,並通過計算機網路向社會提供共享服務,從而促進我國水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項目意義:
水產種質資源是我國漁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和人類重要的食物蛋白源。目前,我國水產品產量占動物性(肉、禽、水產品)食物生產量的1/3,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總產量居世界首位。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水產品貿易順差占全國對外貿易順差的10%,是農業中出口最大、增長較快和結構調整發展的重點。
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產種質資源又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進行相關科學研究的重要物質基礎。目前,包括水產種質資源在內的生物遺傳資源的擁有量和研發利用程度已成為衡量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的指標之一。我國的水域總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3以上,其中海域面積483萬km2、內陸水域面積17.6萬km2。廣闊的水域為魚類等水生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生存繁衍空間,是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庫和水產種質資源庫。目前,已有記錄的水生生物物種達2萬多種,僅魚類就有3862種,占世界魚類物種數量的20%左右。我國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生態系統類型齊全等特點,不僅擁有鸚鵡螺、文昌魚、中華白海豚、白鰭豚、中華鱘、白鱘等世界上僅有的珍稀、特有物種,還擁有數目眾多的水產經濟物種,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水產種質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對水生生物及其生態系統產生極大衝擊,許多生物種群瀕於滅絕,種質資源正在減少。我國的水生生物資源,特別是水產生物資源,已處於嚴重衰退狀態。大型經濟魚蝦類,如真鯛、鰳魚、對蝦等的生物量僅為10年前的29%。我國有淡水魚種類有800多種,但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已有10種滅絕,97種處於瀕危;許多優良的養殖對象發生種質退化、混雜。這種狀況已嚴重影響了我國漁業可持續發展和相關科學研究的進行。因此,及時開展和進一步加強水產種質資源的保護和研究,已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
由於水產種質資源物種繁多、數量巨大,生存環境及保存方式有其特殊性,相對於其他物種來講保存難度較大,現有收集、保存、研究基礎設施薄弱,無法完全滿足實際需要。另外,現有收集保存標準、規範相對混亂,收藏、研究機構分散、封閉,缺乏統籌管理,資源保存分散,導致了水產種質資源保存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資源丟失、流失嚴重,共享效率低下,無法滿足實際科研、生產的需要和充分發揮效率。因此,及時開展水產種質資源平台建設,改善收集保存技術手段、制訂統一的標準規範、建設共享體系、完善共享機制,使全國的水產種質資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是一項對我國現有的水產種質資源進行有效地保護和利用的重要舉措。
此外,生物種質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199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在日本召開的“漁業對糧食安全保障的持續貢獻國際會議上”,特彆強調發展漁業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目前,國際上還把生物遺傳資源的擁有量和研發利用程度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的指標之一。因此,該項目的實施不僅對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和對我國大農業領域科技條件資源整合共享有著重要的示範意義,同時對整個國家的科技、經濟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必要的支撐作用。
項目目標:
1.總體目標
按照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建設的總體目標,通過系統整合,2008年建成由全國各主要水產種質資源擁有單位參加、整合全國大部分主要水產種質資源、區域布局合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規範管理的水產種質資源保存與共享服務平台,為我國水產業持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其成果表現形式為由實物層、數據層和套用網路層組成的水產種質資源共享網路體系。
2.階段性目標
2004年度
研究並制定出水產種質資源描述標準以及收集、整理和保存技術規程20個。通過系統收集和跨地區整合和保存46100份水產種質資源,其中:活體資源100種20000份;種質資源標本1000種,15000份;細胞系10個,500份;精子冷凍保存10種,300份;藻類30種,10000份;DNA庫20種,300份,並對以上實物的信息進行標準化整理和數位化表達。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資料庫與信息網路平台,同時制定共享方案,推動我國水產種質資源實現社會化服務。
2005年度
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有關標準和技術規程,增加和擴大水產種質資源的標準化整理和數位化表達的數量和規模;進一步推進水產種質資源資料庫、網站和水產種質資源共享網路平台系統的建設;建立以共享為核心的運行體制和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會員體系,開展水產種質資源實物、數據、信息的社會化共享服務。
2006年度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類水產種質資源的標準和規程、我國海淡水主要品種的種質指標體系和標誌性生物信息、檢測方法體系及種質保存技術標準體系,制定種質鑑定標準和相應的檢測方法標準。
進一步整理、整合水產種質資源,整合60家全國水產種質資源相關單位。完成150種活體水產種質資源及藻類、細胞、病原、配子、基因的標準化整理、編目和數位化表達;繁殖更新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的生殖細胞、胚胎等;補充完善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的標誌性信息數據;對瀕危、珍稀物種要進行重點進行搶救、採集、整理和保存。
繼續收集、整理、整合已有的各類水產種質資源和水域生態系統的資料,擴充水產種質資源資料庫內容,完善信息管理系統;探索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構建出全國水產種質資源信息共享服務平台,初步實現信息和實物的共享。
項目任務:
主要工作任務
1.水產種質資源標準技術規範的制定
研究制定水產種質資源(包括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等各種水產動植物種質資源活體、標本、細胞和基因)分類分級標準、描述規範、以及各類水產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整理的技術規程。
2.水產種質資源信息標準化整理與數位化表達
依據所制定的相關標準對已收集、保存的水產種質資源進行的標準化整理和數位化表達,包括“護照”信息、基本特徵數據信息(編目)、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等遺傳信息、標本數字信息、養殖技術數據信息等。
3.利用水產種質資源信息的數位化表達結果,建立不同類型的水產種質資源資料庫;利用信息網路技術,建設水產種質資源網站及共享網路系統;
4.制定共享方案,組建加盟式共享會員體系,建立我國水產種質資源共享平台。
項目方案:
1.研究制定水產種質資源(包括魚類、甲殼類、貝類、藻類等各種水產動植物種質資源活體、標本、細胞和基因)分類分級標準、描述規範、以及各類水產種質資源收集、保存、整理的技術規程。
2.依據所制定的相關標準對已收集、保存的水產種質資源進行的標準化整理和數位化表達,包括“護照”信息、基本特徵數據信息(編目)、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等遺傳信息、標本數字信息、養殖技術數據信息等。
3.利用水產種質資源信息的數位化表達結果,建立不同類型的水產種質資源資料庫;利用信息網路技術,建設水產種質資源網站及共享網路系統;
4.制定共享方案,組建加盟式共享會員體系,建立我國水產種質資源共享平台。
5.成立網路運行管理機構,負責網路運行管理、更新和維護。
運行機制:
項目運行機制採用集中管理,多方協作,廣泛集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負責項目的統一規劃、組織,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具體任務由各參加單位分工承擔。同時以全國漁業科技協作網為依託,吸收有關漁業行政管理部門、漁業科研、教學、推廣、企業等單位合作,以保證實物、數據收集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項目將實行課題二級契約制管理,按項目總目標和研究內容分工、負責。經費嚴格按照科技部項目經費管理的要求執行,專款專用。項目牽頭單位將定期組織協調項目的實施、中期評估和成果驗收。
為了有效地推動項目整體進展,本項目擬採取以下相應措施:
1)成立項目組織協調機構,負責項目的總體設計與協調工作,按自然科技資源建設領導小組對項目的要求,進行項目的組織與實施;
2)成立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組織子項目申報,項目的具體落實與安排,項目經費的管理與發放,項目執行情況的監督,項目的聯絡與信息交流,組織項目研討及項目評估;
3)成立技術總體組,聘請有關專家組成技術顧問組和技術專家組。技術顧問組負責為項目的實施提供技術指導,技術專家組負責項目的具體研究和落實,參與擬訂研究計畫、監督項目的規範實施過程,提供技術諮詢及技術指導,對項目的進展和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項目完成以後,水產種質資源信息系統將依託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中國水產科技信息網(www.cafs.ac.cn),通過Internet對外開展信息服務。日常管理和維護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綜合信息研究中心承擔。系統中的信息內容將儘可能無償地向社會提供服務。對於保密和部分有償服務的內容將設立不同的訪問許可權,提供給不同的用戶,使各類用戶都可通過瀏覽器進行有關信息檢索查詢。實物資源仍保存在所有權單位,用戶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的導航,與實物資源所有權單位聯繫,以不同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共享。
共享方案:
對現有的水產種質資源進行調研和分析,摸清現有資源的共享狀況。根據調研和分析結果,研究有關實物和信息資源的共享分級、分類標準。根據分級和分類結果,探討水產種質資源實物和信息的共享方式和共享原則,如無償和有償共享實物和信息的類型和來源、對象和範圍、索取與提供方式和程式。
以水科院現有單位為主體,聯合國內相關的主要水產科研、教學單位,開展共享機制和共享方式的套用示範。以此為基礎,層層推進,形成共享管理辦法草案,並在一定範圍內初步實現自然科技資源實物和信息共享。通過實踐,不斷完善共享機制,最佳化共享方式,規範共享行為,保障共享信譽與安全,強化共享服務,提高共享效率。最終建立全國主要水產科研教學及生產推廣單位參加的會員加盟網路共享服務平台,為社會機構、公眾和政府提供服務。
相關詞條
-
水產種質資源與養殖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
農業部水產種質資源與養殖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原名:農業部水產增養殖生態、生理重點開放實驗室)依託上海水產大學。實驗室在1993年成立之初,就著手建立並逐...
簡介 研究方向 建設 培養基地 -
水產種質資源共享平台技術規範
科學技術內容簡介《水產種質資源共享平台技術規範(套裝共上下冊)》收集了...資源描述規範36項、水產種質資源收集、整理和保存技術規程67項、實驗方法...也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水產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與共享”是科技部...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的前身為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於1912年設立的養殖科,先後經歷了養殖生物系、水產養殖系、漁業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水產與生命學...
辦學條件 主要學科 院系設定 -
李新輝[珠江水產研究所資源生態室主任]
男,1961年12月生,研究員。198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
人物簡介 主要研究項目 個人成就 在研項目 對外合作交流 -
王志勇[集美大學水產學院教授]
王志勇教授出生於1963年1月,福建省安溪縣人,2004年9月在日本東京海洋大學獲論水產學博士學位。2004年8月至今任集美大學水產學院教授、碩導,同時...
教育背景 個人履歷 講授課程 研究方向 研究項目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是農業部直屬的綜合性漁業科研機構。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擔負著全國漁業重大基礎、套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研究的任務,在解決漁業及漁業經...
歷史沿革 組織體系 科學研究 人才培養 創新文化 -
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十一五”是我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加快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是...
-
水產養殖[利用水域或灘涂養殖水產動植物的生產活動]
水產養殖是人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穫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一般包括在人工飼養管理下從苗種養成水產品的全過程。廣義上也可包括水產資源增殖。 水產養殖有粗養...
中國概況 世界概況 市場前景 專業介紹 相關高校 -
水產養殖
水產養殖是人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穫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一般包括在人工飼養管理下從苗種養成水產品的全過程。廣義上也可包括水產資源增殖。水產養殖有粗養、...
基本簡介 世界概況 前景 專業簡介 相關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