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西學

《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為漢英雙語半年刊,是一份旨在融通中西文化的國際學術刊物,特點是客觀嚴謹、兼容並蓄,既要打破狹隘的國學觀,從而為建造真正宏達的國學提供平台,又要將西學也納入當代具有大視野的國學之中,從而使西學的精髓在中國的土壤中紮根,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內容簡介

《國學與西學:國際學刊》為漢英雙語半年刊,是一份旨在融通中西文化的國際學術刊物,特點是客觀嚴謹、兼容並蓄,既要打破狹隘的國學觀,從而為建造真正宏達的國學提供平台,又要將西學也納入當代具有大視野的國學之中,從而使西學的精髓在中國的土壤中紮根,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創刊背景

中國需要了解西方,西方也需要了解中國。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的穩步發展,在中國內地掀起了一股全民國學熱,反映出了國民對精神世界的迫切需求。與此同時,中華文明如何與西方文明進行對話,也就顯得更為突出和迫切。
本刊,便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國人對真正了解西方文明的欲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西方學者真正地了解中華文化,更是為了在兩種大的文明體系之間展開對話,互相助益。

刊物特點

1.中英雙語。本刊接收中英雙語稿件,中文論文需要配以英文摘要,英文稿件也需要配以中文摘要。
2.免費發行。為了服務讀者,搭建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每年的六月與十二月,本刊在芬蘭以紙質版出版,同時以網路電子版和微信版免費發行。
3.大國學[1]。中化文明幾千年以來,兼容並蓄,不斷吸收借鑑了各種外來文化,使之成為了中化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所謂國學,不惟有儒家、道家,還包括已經中國化了的佛家,亦包括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各地區的地域性文化,還包括民間信仰、基督教信仰、伊斯蘭信仰等各類宗教思想。在如此大國學的視野之下,才能避免狹隘的民粹主義、排他主義,才能夠真正客觀地認識自己、認識西方,最終讓一切優秀的思想服務於自身、服務於中國人民、也服務於全人類。
4.大西學。西方思想,固然是以兩希文明為源流,然而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也演變出了各類派別,所謂西方,也並不是像許多國人所理解的那樣,似乎是統一完整的。且不論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之基督教三大宗派,就新教來說就有路德派、加爾文派、福音派等各類派別,這些宗派或派別也並非就是和諧統一的,有些時候也會發生矛盾、衝突。而本刊,則是站在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精神的立場上,即站在學術神學的立場上,嚴謹客觀地推進不同“他者”之間的和平對話,並且與西方的教會神學區分開來。
5.平等對話。或許是因為二十世紀的許多激烈衝突都是源於不理解,對話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了學術界的主題。通過對話,與內心的“他者”、文化的“他者”、異域的“他者”和超越的“他者”溝通,在認識他者的同時,也認識了你自己。故而,本刊除了提倡理性對話之外,不將任何一種思想流派強加於讀者,各類思想均可通過本刊顯示自身。

欄目介紹

人學、神學與國學

人學,最根本的學問都是關於人的學問,人是社會和文化之本;神學,代表著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精髓,至今依然在西方學術體系中享有桂冠;國學,是中華文明在當今時代的具體展現,包括儒釋道、少數民族文明、各地域性文明。

實踐神學與中西教會和社會

說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經驗知識有其獨立性,甚至具有優越性;通過對比中西文明的實踐狀況,探索中西文明融通之道。

中西經典與聖經

中國有經學傳統,體現為注經、解經、訓詁、句讀、引經等;西方亦有經學傳統,體現為釋經學、辯護學等。

教會歷史與中西國家

通過了解彼此的歷史,認識西方,認識自己。在西方社會,體現為政教關係,及教會歷史;在中國,當前體現為各種熱點話題、思潮。

比較宗教文化研究

對各類宗教、派別進行比較,包括儒家、道家、佛家(藏傳佛教、禪宗等)、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伊斯蘭教(新疆伊斯蘭教、回族伊斯蘭教等)以及民間信仰等。

書評與通訊

書評,則是對最新出版的一些與國學和西學有關的著作進行評論,以使廣大讀者先睹為快;通訊,則是指國內外與該主題相關的學術會議通知、綜述或要聞。

收錄情況

本刊已被芬蘭國家圖書館、美國宗教與神學提要(R&TA)、托馬森路透theEmergingSourcesCitationIndex(ESCI),ATLAReligionDatabas®(ATLARDB®,http://www.atla.com),和theBibliographyofAsianStudies資料庫收錄。

封面與Logo

刊名題字,出自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山東大學終身教授劉大鈞之筆。
封面Logo,由黃安明設計,取自漢磚圖案,一首兩翼四足一尾的飛龍,象徵中國精神體系的實然形象。[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