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回龍藠頭,鱗莖呈圓頭形,肉質肥厚稚嫩,剝皮後潔白晶瑩,鱗片包裹緊密,鱗片上具有多條平行筋脈;甜酸味:甜、酸味適中,無異味;湯汁清亮、無雜質;香辣味:油質清澈透明,具有固有的香辣氣味和滋味。理化指標:(1)藠頭(甜酸味):固形物含量≥50%,總酸≤10.0克/千克,總糖≥6.0克/100克,食鹽≤2.0%。(2)藠頭(香辣味):固形物含量≥50%,總酸≤10.0克/千克,總糖≥6.0克/100克,食鹽≤3.0%。
產地環境
回龍藠頭產自貴州省興仁縣,興仁地貌,按成圖類型可分為岩溶地貌和侵蝕地貌及堆積地貌三種,其中岩溶地貌占71.68%,侵蝕地貌占28.32%,堆積地貌零星分散疊置於岩溶和侵蝕地貌中。按地表形成可分山地、丘陵、盆壩、水域等類型,其中山地面積1497559畝,占全縣總面積的55.90%;丘陵面積917400畝,占總面積的34.3%;盆壩面積248362畝,占總面積的9.3%;水域面積14178.00畝,占總面積的0.5%。
興仁氣候屬暖溫冬乾型,因受各種因素影響,表現為高原型北亞熱帶溫和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熱同季。全市常年平均氣溫15.2℃。7月最熱,平均氣溫22.1℃。元月最冷,平均氣溫6.1℃。極端最高氣溫34.6℃,最低氣溫-7.8℃。全年大於10℃的日數243天,大於10℃的年積溫4588℃,適宜種植藠頭。
歷史淵源
清朝嘉慶年間(1795-1820年),興仁縣回龍鎮有種植藠頭的記載;
2015年,興仁縣回龍鎮成立回龍鎮獅子村藠頭農民專業合作社。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底,貴州省興仁縣回龍鎮有藠頭種植面積8000畝,年產量8000萬噸,年產值達1200萬元,遠銷沿海地區。
產品榮譽
2018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回龍藠頭”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回龍藠頭產地範圍為貴州省興仁縣回龍鎮、馬馬崖鎮、波陽鎮、大山鎮、巴鈴鎮、屯腳鎮、百德鎮共7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品種
大葉藠。
•立地條件
在保護區範圍內海拔700至1300米的壤土、砂壤土,土層厚度≥15厘米,p小時值5.0至7.0,有機質含量≥1.0%,坡度≤25°。
•栽培管理
選種:選擇抗病、優質、豐產、抗逆性強、適應本地種植、商品性好的大葉藠品種,種莖大小為直徑1.5至2.0厘米的新鮮鱗莖。莖種要求無病蟲、無傷口、無爛根的鱗莖。
播種:8月底至9月下旬,每公頃用種量3000至3500千克,行距25至28厘米、株距12至13厘米。
施肥管理:前期施足底肥,中期及時追肥,施腐熟農家肥≥25噸/公頃。
採收:6月上旬至9月中旬,採收藠頭先拆蔸刈刪枯葉和修剪適量殘根,按無須不傷肉,柄長2至3厘米,無青頭爛個,無機械損傷。
•加工
主要輔料:當地青花椒、小黃姜、線椒,清洗後無異味。
生產用水:產地範圍地下水與山泉水,水質符合國家生
活飲用水相關規定。
加工工藝:
(1)藠頭(甜酸味):鮮藠頭→清洗→醃製發酵→修剪下片→去皮→脫鹽清洗→加輔料二次發酵→殺菌→包裝。
(2)藠頭(香辣味):鮮藠頭→清洗→醃製發酵→修剪下片→去皮→脫鹽清洗→加輔料炒制→殺菌→包裝。
加工要點:
(1)鮮藠頭:選用肉質肥嫩的本地大葉藠。
(2)清洗:採收的鮮藠頭須在8小時內篩選清洗,剪掉鬚根,切頭去尾,然後用清水清洗,清洗涼乾後即時裝壇醃製。
(3)醃製發酵:醃製用水為當地岩溶洞水(軟水),醃製鹽度至15.0%,發酵溫度控制在20至35℃,時間70至90天。
(4)脫鹽清洗:脫鹽清洗至鹽度≤3.0%。
(5)加輔料二次發酵:脫鹽清洗加入白糖等輔料,攪拌均勻,發酵3至5天,溫度控制在20至35℃。
(6)加輔料炒制:所有的輔料來源於本地種植,輔料為青花椒、小黃姜、線椒等,以大火爆炒至生香即可。
(7)殺菌:溫度65至70℃,時間30分。
•貯存
常溫條件下貯存保質期12個月。
專用標誌使用
回龍藠頭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貴州省興仁縣原產地地理標誌行政部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貴州省原產地地理標誌行政部門審核,報國家知識產權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回龍藠頭的檢測機構由貴州省原產地地理標誌行政部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