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回龍茶,茶蓬高度0.9-1.2米,樹冠1.5-1.7米,呈水平狀,芽葉肥壯、葉色黃綠、芽毫濃密顯露、葉質柔軟、持嫩性強;茶葉成品條索緊實、捲曲、色澤油潤、芽毫突顯,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勻整明亮。
營養價值
回龍茶內含營養物質豐富,香氣高爽、栗香濃郁,滋味醇厚,濃釅而不烈、回甘而不澀、餘味悠長,其中:水浸出物≥37、胺基酸≥2.5、茶多酚≥20,咖啡鹼≥2.0。
產地環境
地質地貌
回龍茶產地位於雲南省橫斷山脈高黎貢山西側迎風面,地形總體呈南北走向,地勢由北向南漸低,群山此起彼伏,層巒疊嶂,山峰與河谷交替縱橫,全境有高山坡地、低丘陵地、台階地和河谷盆地等多種地貌類型。該區域最高海拔2672.8米,最低海拔860米,森林覆蓋率達72.8%;回龍茶適宜種植的海拔1300-2000米,坡度≤30°的緩坡地、丘陵地和台階地上;土壤類型以磚紅壤、紅棕壤和黑棕壤土(腐殖土)等為主,pH值4.5-6.5,呈微酸性,土層普遍深厚,達100厘米以上;土壤理化性狀優良,有機質含量高,生物活性強;生態環境優良,生物植被豐富。
水文情況
回龍茶種植區內自然水資源豐富,水質清潔、優良、無污染。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龍江、蘿蔔壩河(簡稱兩江一河);其次,流域內還有囊滾河、囊宋河、喇叭河、賴帕河、紅茂河、囊擠河、南慶河、勐竜河、勐蚌河等9條河流,都歸屬於伊洛瓦底江水系。
氣候情況
回龍茶種植區域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立體氣候明顯,日照時數長,光合資源充足,積溫熱能豐富。最低降雨量1075毫米,最高降雨量1868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2.9℃,最冷月(1月)平均月氣溫10.9℃(年振幅12℃),年平均氣溫18.3℃,歷史極端最高氣溫33.8℃,最低氣溫-3.8℃;年均積溫6661℃,年均日照數2083,全年無霜期300天左右。境內雨季-山間雲霧繚繞,旱季-盆地清晨常被蒸汽、水霧籠罩,優異的氣候資源條件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發育,而且獨特的氣候造就了回龍茶獨特的優異內在品質。
歷史淵源
回龍茶主要因原產於梁河縣大廠回龍寨而得名,根據多次茶樹資源調查考證結果顯示,在梁河縣境內的山區、半山區(回龍茶區)保存有10000多株樹齡達幾百年或上千年,零星分布或小區域成片成林的古茶樹。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茶樹相傳是屬於德昂族先民所栽。2004年,省州政府創新辦調查在梁河大廠鄉趙老地荷花村有一株樹圍為4.11米,樹齡為1000年人工栽培大理茶種。
回龍茶主要因原產地而得名,其創世的具體年代現已無法考證。
1949年以前,回龍茶基本上僅供本地“土豪劣紳”享用,至解放前夕即:民國三十年(1941年)大廠街先進青年農民孫朝欽參加李根源在騰衝舉辦的種茶培訓班,帶回一籮大葉良種茶籽在大廠境內種植茶地2畝。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原國民黨大廠設治局局長封維德提倡禁菸種茶,頒布了《梁河設治局為禁絕鴉片改種茶林告民眾書》和親自編撰《種茶淺說》500本分發給各地保甲長,同時先後從其家鄉選運茶籽18馱分發到梁河境內各地栽種,並在大廠回龍寨附近購置土地8畝,建立了梁河第一個連片的大葉種良種茶葉母本園,從而,揭開了梁河“禁菸種茶”的歷史始篇,並開始掀起了梁河縣禁菸種茶的熱潮。
1949年,在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指引及其一系列扶持措施的推動下,梁河回龍茶產業不斷發展,成為了梁河縣山區、半山區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頂樑柱。
生產情況
2013年,梁河縣回龍茶種植總面積6667公頃,年產量8000噸。
產品榮譽
1994年,國際園藝博覽會和雲南省歷屆春交會名優評比中回龍茶多次獲得了金獎、銀獎和優質獎,並被評為了“雲南省消費者喜愛商品”稱號。
2005年,回龍茶榮獲了雲南省著名商標。
2013年4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回龍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回龍茶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境內,產地區域範圍涉及大廠鄉、小廠鄉、平山鄉、囊宋鄉、九保鄉、河西鄉、芒東鎮、勐養鎮和遮島鎮9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98°06′00″-98°34′00″,北緯24°31′00″-24°58′00″。
質量技術要求
•特定生產技術方式
(1)產地選擇:選擇土壤pH4.5-6.5結構良好的磚紅壤土、紅棕壤土和黑棕壤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坡度≤30°,水源充足,排水良好,海拔在1300-2000米的緩坡地、台階地及丘陵地。
(2)品種選擇:以優質的雲南大葉種為母本,並根據回龍茶的品質特徵特性的要求,選擇和培育出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系。品種繁育主要採用有性繁育和無性繁育兩種方式。種植種苗必須按GB11767-1989《茶樹種子和苗木》標準要求,進行苗木質量檢驗和植物檢疫,合格苗方可定植。
(3)茶園種植管理
①茶園基地規劃、開墾和種植基地規劃:基地規劃與建設應有利於保護和改善茶區生態環境、維護茶園生態平衡,便於茶園日常作業,設定合理的道路系統和排灌溝、渠等水利系統,有條件還應建立茶園節水灌溉系統;茶園及其四周應合理規劃種植適當的行道樹、遮陰樹和防護林帶,坡度較大、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塊必須退耕還林。
茶園開墾:茶園開墾應注意水土保持,按等高水平線開梯開溝,開梯開溝規格為梯面寬1.5-1.7米,單行種植溝深、寬分別為50×60厘米,雙行種植溝宜加寬20厘米左右;開墾時,大彎隨勢,小彎取直,表層肥土雜草要入溝深埋,心土翻出覆表,惡性雜木、石塊清除園外,開溝的同時每畝應施入農家肥1000-1500千克做底肥;開墾時間以茶苗定植上年的8-11月份為最佳。
茶苗定植:採用苗木健壯、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無性系或有性系優質雲南大葉種茶苗,於5-7月份進行移栽。定植規格:單行單株,株距33厘米、畝定植茶苗1500株;雙行單株,株行距33厘米×40厘米(三角形排列),畝定植茶苗2000-2400株。
②幼齡茶園管理:主要關鍵措施是加強苗木管護、肥水管理和樹型樹冠的培養,從而為建成“速生、優質、高效”茶園打下基礎。
護苗補苗:茶苗定植後,應注意做好茶園抗旱、防凍、防病蟲害和防沖刷等措施;應及時抓住栽插節令(5-7月份),做好茶苗補缺。
淺耕除草及追肥:茶苗定植後每年必須進行淺耕除草(深度10-20厘米)至少3次,做到隨時保持茶園土壤疏鬆無雜草;結合淺耕除草和茶苗定型修剪,以農家肥和三元複合肥為主,堅持少量多次原則及時對茶苗進行合理追肥,確保茶苗茁壯成長。
定型修剪:定型修剪是培養“高產、優質、高效”型茶園樹群樹型、樹冠骨架結構的關健性技術措施,一般新植幼齡茶園至少要進行4次定型修剪,此後方可套用合理的留養採摘方式進行正式投產。定型修剪時間:以每年的4-10月份為宜,
③投產茶園管理
土壤管理:茶園每年應中耕除草至少3次,即:開春後至5月初,淺耕除草一次,深度10厘米左右;6-7月中耕除草一次,深度15-20厘米;9-10月深耕除草一次,深度25厘米左右;利用作物秸桿、植物枝葉、豆科綠肥和雜草,對茶園進行土壤覆蓋。
合理施肥:採用測土配方施肥,多施有機肥和茶葉專用複合肥,有機肥與無機肥、基肥與追肥配合使用。實行“一基三追”施肥制度,即:結合秋季深耕施基肥一次,畝施餅肥或商品有機肥200-400千克或農家肥1000-1500千克左右,開溝深施;結合春、夏、秋茶採摘分別施追肥各一次,畝施茶葉專用高效三元複合肥100千克左右,分三次分別在三季茶採摘前15-30天開淺溝施入。
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按照“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無污染”的要求,優先採用農業防治,大力推廣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化學防治嚴格按照GB4285、GB/T8321的規定和要求控制施藥量和安全間隔期。
茶樹修剪:每年的春茶結束或整個茶季結束後,對正常生產茶園進行輕修剪或輕度深修剪1-2次,剪除茶樹的瘦弱枝、“雞爪枝”、病蟲枝、枯枝、踏地枝和邊緣枝,茶蓬高度保持在0.9-1.2米,樹冠1.5-1.7米左右,呈水平狀;對老化枯衰茶園,因地制宜,採取合理的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等措施,進行改造更新,同時加強茶園肥水管理並參照幼齡茶園定型修剪方式方法,重新培養出“高產、優質、高效”型的樹群、樹型和樹冠。
(4)產品加工處理
①鮮葉採摘與管理:
鮮葉採摘期:採摘期為3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歷時8個月左右,即:春茶3月15-20日開採,至4月底結束;夏茶5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秋茶9月上中旬至11月上中旬。春、夏茶間隔期25天左右,夏、秋茶間隔期15-20天。
鮮葉分級:回龍茶特級為單芽、一級為一芽一葉、二級為一芽二葉、三級(大宗茶)為一芽三、四葉及其同等嫩度的對夾葉。
鮮葉採摘技術及要求:一是手工採茶要求用提手采,不宜掠采和抓采,確保採收的鮮葉: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夾帶鱗片、魚葉、茶果、老枝葉和任何雜物;二是必須科學合理採摘,做到:按標準分級採摘、及時分批採摘和留葉採摘。
鮮葉貯運管理:採用清潔、通風性良好的竹編網眼茶藍或簍筐盛裝鮮葉,嚴禁擠壓鮮葉或採用麻袋及編織袋等貯運鮮葉;採下的鮮葉應及時運抵茶廠,防止鮮葉變質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質;鮮葉入廠驗收合格後,及時分批次、分級別做好攤涼貯青,貯青室及其貯青材料要清潔衛生、陰涼和通風良好,防止鮮葉發熱紅變或失水乾焦;鮮葉攤涼厚度要適當,芽葉必須呈自然疏鬆狀態。
②加工工藝:
回龍茶為炒青綠茶,加工工藝流程:鮮葉採摘→攤放→殺青→揉捻→解塊→連續反覆烘炒、攤涼及整型→輝鍋乾燥→足火提香。
(5)生產記錄要求
回龍茶生產的全過程包括:從茶苗栽種到茶園生產管理直至茶葉加工製作的各個生產環節,必須建立好田間生產檔案、加工製作檔案和產品入庫檔案,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做到每一批次的茶葉都建立清晰的可追溯記錄。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回龍茶產地環境按照NY5020-2001《無公害食品茶葉產地環境條件》執行;產品達到NY/T5017-2001《無公害食品茶葉》質量標準;生產過程控制按照NY/T5018-2001《無公害食品茶葉生產技術規程》和NY/T5019-2001《無公害食品茶葉加工技術規程》進行。
•包裝及標誌等相關規定
(1)分級:回龍茶根據鮮葉、加工技術、感官指標,產品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大宗茶)等四個等級。
(2)包裝:回龍茶產品的包裝標籤應符合GB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的規定;包裝用紙應符合GB 11680-1989《食品包裝用原紙衛生標準》規定;包裝儲運圖示標誌應符合GB191-2000《包裝儲運圖示標誌》規定。
(2)標誌:嚴格遵守《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標註制度。
(3)運輸: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無異味、無污染;運輸時應防潮、防雨、防曝曬;裝卸時應輕放輕卸,嚴禁與有毒、有異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
(4)貯存:回龍茶合格產品應貯存於通風、避光、清潔、乾燥、陰涼、無異味的專用倉庫中,而且要分級存貯,嚴禁與不合格產品或其它有毒、有害、易串味物品混放。
歷史傳說
許多史書記載--濮人後裔“崩龍”(德昂族)男女皆好茶,是“古老茶農”之一,在德昂族古歌《達古達楞格萊標》中,也詳實記載和反應了德昂族的古代社會生產生活及其“古老茶農”之稱的淵源,同時記述了在德昂族婚禮中“檳榔、煙、茶”必不可少。
明代《景泰雲南圖經志》書中的“南甸宣撫司”部分記載“南甸百夷,俗與木幫同,其結親同谷茶二長筒,雞卵五七籠為聘”、“客至,則以谷茶供奉,手拈食之”……;另外,還有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中茶翁茶婆傳說,德昂族的“雷響茶”、“醃菜茶”、“竹筒茶”傳說,傣族的“土司二道茶”、“竹筒茶”、“筍葉茶”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