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中國 伊斯蘭教史論著述。又名《回教考證》。清末回族學者白銘庵撰。全文連同註疏4000多字,20世紀初曾在廣東《嶺南日報》刊載,後應友人之求輯錄成冊。現有宣統元年(1909)西安大林石印局印本,以及由馬福祥題署書名、與《據理質證》一書合刊的1922年清真書報社鉛印本。據梅遜《中國回教書目》稱,該書還有1916年重印本。作者在“序言”中談此書宗旨時說:“回教入中國久矣;其門牆高峻,其戒律謹嚴,教外無由參其宗旨,故中國只知有回教而不知回教為何如教也。夫吾回為西域之儒宗,立教七千餘年,行教九萬餘里,地球各教,莫與比倫。
今居中國服教者雖有十五兆人(註:中國回人其數原無稽考,此不過據西書所載而雲),然徒子孫世守,未能彰明較著,令人共喻吾道之淵源,豈非一憾事耶,因不揣固陋,略考中西書史,以敘其道統,以證其源流。”全書不分段落,首先敘述伊斯蘭教的基本情況,列舉了當時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接著追述伊斯蘭教道統,從阿丹(亞當)、努海(諾亞)一直下溯到穆罕默德,介紹伊斯蘭教的五功和五典,以及《古蘭經》和其他禮儀規定。隨後提出,伊斯蘭教在隋朝開皇年間傳入中國,斡葛思在廣州建“懷聖寺”,其所葬之地稱回回墳。作者還依次敘述了唐、宋、元、明、清歷代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情況及地位,所引資料皆來自當時史志文獻記載,如《廣東通志》、《廣州志》、《通典》、《七修類稿》、《南海百詠》等。
書中批駁了伊斯蘭教於明英宗天順年間傳人中國之說,並介紹了西安清真寺的建造,提到維吾爾族由信佛教而歸信伊斯蘭教的歷史變化。作者認為由於唐代以後西亞地區的政治和歷史變遷,當時信奉基督教等教的民族紛紛改奉伊斯蘭教,“故中國大秦波斯等寺亦盡棄其教而變為回教寺,所以今日各省絕不見唐之祆教、景教、波斯經教等寺,而只見有唐之回教寺也。”《回教考》輯錄了中國古籍中關於伊斯蘭教傳華歷史記載要點的精華,勾勒出唐至清代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影響及社會地位等基本情況,並運用史實澄清了一些誤傳。對清代伊斯蘭教政策也有所記載。
(余振貴)
相關內容
《回教考》出版馬良駿所著《考證回教歷史D一書,近日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已故宗教界著名人士、原新疆回教總教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委馬良駿阿匐撰於解放前的一部伊斯蘭教史、回族史學術著作,曾於民國28年(1939年)刻印約數十本,影響很大。 本書原文用文言文寫成,並夾雜有很多經堂語,譯者是根據民國三十六年翻譯為白話文。》出版馬良駿所著《考證回教歷史D一書,近日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已故宗教界著名人士、原新疆回教總教長、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委馬良駿阿匐撰於解放前的一部伊斯蘭教史、回族史學術著作,曾於民國28年(1939年)刻印約數十本,影響很大。 本書原文用文言文寫成,並夾雜有很多經堂語,譯者是根據民國三十六年翻譯為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