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四虎,拼音為sìhǔ,指清朝的蘇廷魁、陳慶鏞、朱琦、金應麟。他們均為言官,敢犯顏直諫,時稱“四虎”。出處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以余所聞,嘉道之間,蘇廷魁、陳慶鏞、朱琦為諫院三直,又合吾浙金應麟,世稱四虎。”
四虎軼事
蘇廷魁彈劾恩師。按我國封建社會習慣,凡科舉中式者,均尊該科的主考官為“恩師”;“恩師”也視該科之得意者為“門生”。恩師與門生之間,自有一種特殊的關係,在官場中往往形成政治集團而左右朝政。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科會試,正考官為穆彰阿。而穆彰阿本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對林則徐、鄧廷楨等主戰派大加誣害,是臭名昭著的投降派首領。蘇廷魁中進士後,即在他鄉間的宅居高懸一塊他親筆題的“進士匾”,在這塊匾上刻上恩師穆彰阿的名字(該匾1983年3月為我縣文化部門發現和保存),表示感激栽培之情。然而,時隔7年,亦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道光皇帝面前大罵穆彰阿的,也正是蘇廷魁。這年,蘇廷魁調任御史,時值第一次鴉片戰爭末期,英軍已攻陷舟山、寧波諸地,形勢緊急。蘇廷魁上書清室,力請修築虎門炮台及燕塘圩、大沙河、龜崗等要隘,以防英軍返回擾粵,與投降派主張妥協撤防適成對照。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清廷慘敗告終。蘇氏憤極,曾上疏數千言,指陳弊政,力數穆彰阿罪責,難辭其咎,請求立即罷黜他。無奈道光帝寵信穆彰阿,終不能把他扳倒。1851年,鹹豐帝登基,蘇廷魁上疏,請鹹豐帝行“宏濟之道……推誠任賢,慎始圖治……嚴取孝廉方正備採用”。陷於內外交困的鹹豐帝,亦不得不承認這是可行的辦法。不久,鹹豐帝遂以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傾排異已等罪名把穆彰阿革職,永不敘用。蘇廷魁以民族大義為重,拋恩師門生關係而不顧,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