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相關知識
定義
指由於椎管內的頸段脊髓神經組織受損而造成頸段運動和/或感覺的損害或喪失。四肢癱導致上肢、軀幹、下肢及盆腔器官的功能損害,即功能受損涉及四肢。本文所指四肢癱不包括臂叢損傷或者椎管外的周圍神經損傷造成的功能障礙,也不包括大腦損傷或肌肉病變所致四肢癱瘓。病因
分為外傷性和非外傷性。(1)外傷性:頸髓損傷的患者中大約70%為外傷:如交通事故,工傷,運動外傷等所致揮鞭樣損傷、頸椎骨折、脫位等。最易受損的部位為下段頸椎。
(2)非外傷性:約占30%。分為:
①感染性疾病:如脊髓炎、脊柱結核等。
②血管性疾病:如動脈炎、靜脈炎、血管瘤、動靜脈畸形等。
③占位性疾病:如脊柱腫瘤、頸椎間盤突出等。
④退行性疾病:如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側索硬化症等。
病理生理
對於外傷性頸髓損傷而言,傷後6-12小時之內,脊髓白質中的神經軸突尚無明顯改變,在此時期內給予有效治療,則有一部分病例的脊髓損傷仍是可逆的。根據完全性脊髓損傷的病理改變特點,早期的含義應限於傷後24小時之內,傷後6小時內進行治療則是治療的黃金時期。脊髓休克的概念
對於外傷性頸髓損傷而言,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後短時間內脊髓功能完全消失。持續時間一般為數小時至數周,偶有數月之久。此期間無法對損害程度作出正確的評價。球海綿體反射是判斷脊髓休克是否結束的指征之一,此反射的消失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現表示脊髓休克結束。脊髓休克結束的另一指征是損傷水平以下出現任何感覺運動或肌肉張力升高和痙攣。四肢癱臨床表現
1.運動和感覺障礙:損傷平面以下肢體和軀幹肌肉功能可部分或全部喪失,上行感覺纖維的破壞可致損傷水平以下感覺減退或缺失。2.體溫控制障礙:脊髓損傷後,下丘腦不再控制皮膚血流或出汗水平,這種自主功能障礙導致內源性體溫調節反映的喪失。
3.痙攣:中樞神經系統失去對脊髓的反射弧控制後,可發生痙攣。痙攣以高張力性、高活動性、速度依賴性牽拉反射增強和陣攣為特徵。損傷6個月後逐漸增加,受傷後一年才能相對穩定。多種內外刺激會增加痙攣,包括姿勢改變,皮膚刺激,環境溫度,衣服過緊和情緒變化等。
4.二便控制障礙:表現為不同程度和類型的大小便控制障礙,稱為神經源性膀胱和神經源性直腸。大便障礙主要表現為便秘,大便失禁少見。膀胱的狀態呈現兩種類型:
(1)自動性膀胱:逼尿肌的反射功能恢復後,經一定程度的膀胱充盈,可以引起逼尿肌的收縮,克服括約肌的阻力,完成排尿,反射弧是完整的。
(2)自主性膀胱:病人膀胱呈弛緩狀態,反射性收縮功能被破壞,但可以通過用手壓迫恥骨上腹壁而使膀胱排空。
5.性功能障礙:四肢癱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器質性性功能障礙,與傷後的時間、損傷平面和嚴重程度有關。
四肢癱患者的臨床評定
神經學檢查
(1) 運動系統的檢查,包括姿勢和步態、關節活動度、肌營養狀況、肌力、肌張力、共濟運動和不自主運動;(2)感覺系統檢查,包括對淺、深感覺的檢查。
(3)反射檢查,包括深反射、淺反射、各種病理反射(如巴賓斯基征、戈登征等)
(4)自主神經檢查,包括對出汗反射、豎毛反射和血管舒縮反射的檢查
損傷水平和程度評定
目前國際通用的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標準為美國脊髓損傷學會制定的ASIA標準。ASIA評價
1984 年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 制定了ASIA 標準,將Frankel 分級引進標準對功能進行評價。之後ASIA標準經過了多次修訂。現已成為國際SCI 神經功能評價統一的評價工具和標準。套用ASIA評價患者時,主要對損傷平面和損傷程度兩方面進行評價:
損傷水平的評定:神經損傷水平是指保留身體雙側正常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最尾端的脊髓節段水平。運動損傷平面和感覺損傷平面是通過檢查關鍵性的肌肉的徒手肌力和關鍵性的感覺點的痛覺(針刺)和輕觸覺來確定。確定損傷平面時,該平面關鍵性的肌肉的肌力必須≥3級,該平面以上關鍵性的肌肉的肌力必須為5級。由於身體兩側的損傷水平可能不一致,評定時需同時檢查身體兩側的運動損傷平面和感覺損傷平面,並分別記錄。
損傷程度的評定:根據ASIA的損傷分級,損傷是否完全性的評定以最低骶節(S4-S5)有無殘留功能為準。殘留感覺功能時,刺激肛門皮膚與黏膜交界處有反應或刺激肛門深部時有反應。殘留運動功能時,肛門指檢時肛門外括約肌有隨意收縮。在確定是否完全性脊髓損傷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①完全性脊髓損傷必須在脊髓休克期結束後才能確定;②脊髓休克期結束後,脊髓損傷水平以下的運動、感覺的完全喪失,包括鞍區無感覺和運動功能的殘留。
ASIA評價程式:
感覺檢查:檢查身體左右側各28個皮節的關鍵點(C2~S4-5)(表1)。關鍵點應為容易定位的骨性解剖標誌點。每個關鍵點要檢查2種感覺:輕觸覺和銳鈍辨別覺(針刺覺)。每個關鍵點的輕觸覺和銳鈍辨別覺(針刺覺)以面頰部的正常感覺作為參照,按3個等級評分。
0=感覺缺失
1=感覺改變(受損或部分感知,包括感覺過敏)
2=正常或完整(與面頰部感覺類似)
NT=無法檢查
輕觸覺檢查需要在患者閉眼或視覺遮擋的情況下,使用棉棒末端的細絲觸碰皮膚,接觸範圍不超過l cm。銳鈍辨別覺(針刺覺) 常用打開的一次性安全別針的兩端進行檢查:尖端檢查銳覺,圓端檢查鈍覺。從可疑的損傷部位開始,向頭端逐節進行檢查。
表128對感覺關鍵點的解剖定位
(2)運動檢查:通過檢查10對肌節(C5~T1及L2~S1)對應的肌肉功能來完成。
每塊肌肉的檢查應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使用標準的仰臥位及標準的肌肉固定方法(表2)。
表210對關鍵肌
肌肉的肌力分為6級(MMT):
0=完全癱瘓
1=可觸及或可見肌收縮
2=去重力狀態下全關節活動範圍(ROM)的主動活動
3=對抗重力下全ROM的主動活動
4=肌肉特殊體位的中等阻力情況下進行全ROM的主動活動
5=(正常)肌肉特殊體位的最大阻力情況下全ROM的主動活動。最大阻力根據患者功能假定為正常的情況進行估計。
5※=(正常),假定抑制因素(即疼痛、廢用)不存在情況下,對抗重力和足夠阻力情況下全ROM的主動活動,即認為正常。
(3)鞍區檢查:是判斷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損傷的關鍵。需要進行鞍區感覺和運動檢查。
①肛門深壓覺(DAP):檢查者用食指插入患者肛門後對肛門直腸壁輕輕施壓(該處由陰部神經S4-5的軀體感覺部分支配)。還可以使用拇指配合食指對肛門施加壓力。感知的結果可以為存在或缺失。該部分檢查如發現肛門處任何可以重複感知的壓覺即意味著患者為感覺不完全損傷。
②肛門自主收縮(VAC):肛門外括約肌(S2-4陰部神經的軀體運動部分支配)檢查應在檢查者手指能重複感受到自主收縮的基礎上,將結果分為存在和缺失。給患者的指令應為“向阻止排便運動一樣擠壓我的手指”。若VAC存在,則患者為運動不完全損傷。
(4)確定感覺/運動評分和感覺/運動平面,應雙側分別記錄;
(5)確定ASIA殘損分級:
· 完全損傷:鞍區保留不存在(即最低骶段S4-5,感覺和運動功能)。
· 不完全損傷:鞍區保留存在(即最低骶段S4-5,感覺和/或運動功能)。
下列ASIA殘損分級用於對殘損程度進行分級:
A=完全損傷。鞍區S4-5,無任何感覺或運動功能保留。
B=不完全感覺損傷。神經平面以下包括鞍區S4-5,無運動但有感覺功能保留,且身體任何一側運動平面以下運動功能保留不超過3個節段。
C=不完全運動損傷。神經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保留,且單個神經損傷平面以下超過一半的關鍵肌肌力小於3級(0~2級)。
D=不完全運動損傷。神經平面以下有運動功能保留,且NLI以下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關鍵肌肌力大於或等於3級。
E=正常。使用ISNCSCI檢查所有節段的感覺和運動功能均正常,且患者既往有神經功能障礙,則分級為E。既往無SCI者不能評為E級。
附:表3 ASIA記錄表
3.四肢癱的量表評價:
(1)Barthel 指數( Barthel Index, BI):BI創建於上世紀 50 年代,其評定方法簡單, 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及靈敏度, 是目前康復機構套用最廣泛的日常生活活動
(ctive ities of daily liv ing, ADL) 能力評定量表,包含進食、 洗澡、梳妝洗漱、 穿衣、 控制大便、 控制小便、 上廁所、 床椅轉移、 行走及上下樓梯等 10 項內容, 依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幫助的程度分為 0、 5、 10、 15 分 4 個等級,總分為 100 分, 各項分值不盡相同。但 BI 適合於評定所有功能障礙的患者,缺乏對脊髓損傷尤其是四肢癱患者的針對性。如在其評定內容中,缺乏對四肢癱患者十分重要的床上運動功能的評價,並且每項內容的等級分類不足以體現四肢癱患者所能取得的微小進步。
(2)功能獨立性測定(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同 BI 一樣, FIM 可用於對各種疾病或創傷者的 ADL 能力評定,包括自理活動、 括約肌控制、 轉移、 行進、 交流及認知等 6個方面共 18 項( 13項運動 ADL 和 5 項認知性 ADL) ,但其在反映殘疾水平或需要幫助的量等方面比 BI 更詳細、 精確、 敏感。FIM 評分採用 7 分制,每項最高 7 分, 最低 1 分,以患者獨立程度、 對輔助具或輔助設備的需求程度及他人給予幫助的量為評分依據。FIM 與 BI一樣缺乏對四肢癱患者十分重要的床上運動功能及輪椅操作技能的評價,且其不僅包含軀體運動功能評定, 還包含認知功能評定,而大部分四肢癱患者並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
(3)脊髓獨立性測量( 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 SCIM):SCIM 最大的特點是增加了對步行能力及呼吸的評價。SCIM 主要包含自理、 呼吸及括約肌控制、 轉移等內容。自理部分包括進食、 洗澡、 穿衣、 梳洗; 呼吸及括約
肌控制包括呼吸、 膀胱管理、 直腸管理及廁所使用; 轉移分為臥室及廁所內的轉移和室內及室外活動兩部分。各項評定依據患者自理程度及是否藉助輔助具及他人的幫助進行評分, 每項的分值不盡相同。研究證實, SCIM 反映脊髓損傷患者功能改善較 FIM 敏感。
(4)四肢癱功能指數( the Quadriplegia Index of Function, QIF):QIF 是 Gresham 等於 1980 年針對四肢癱患者設計的功能評定量表,以求更敏感全面地反映四肢癱患者的功能狀況。QIF 由轉移、 梳洗、 洗澡、 進食、 穿脫衣服、 輪椅活動、 床上活動、膀胱功能、 直腸功能及對護理知識的掌握等 10 大類內容組成,每類內容均再細分為數項, 如進食包含用杯子/ 玻璃杯喝水;使用勺子;使用叉子;倒出飲料/水;打開瓶蓋/ 罐頭;塗抹麵包; 準備簡單食物;使用適宜的設備等。依據自理程度、 是否需輔助具及需要他人幫助的量, 採用 5 級計分制, 每項最高 4 分, 最低 0分。每類得分為其中各項得分之和,並依據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賦予不同的權重係數,,按權重校正後的得分之和即為患者的 QIF 總分(總分 100分)。研究證實, QIF 量表在評定者之間具有良好的相關性,能比 BI 和FIM更敏感地反映四肢癱患者的功能水平及能力缺陷。由於未對行走能力進行評價, QIF 不適合對部分頸髓不完全性損傷患者進行全面評定。
四肢癱的康復治療
目前頸髓損傷所致四肢癱尚不能治癒,正規的康復訓練是針對四肢癱的有效治療方法。通過康復治療,可使四肢癱患者充分發揮殘留功能,預防各種併發症的發生,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儘早開展全面系統的康復治療,可顯著縮短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康復治療的內容通常包括物理療法(PT)、作業療法(OT)、文體治療、心理治療、中醫治療等。康復治療的目的是儘快達到康複目標。不同水平完全性頸髓損傷的康複目標的預測見表4。不完全性頸髓損傷的康複目標與此有很大的不同,患者有可能恢復步行功能,能進行使用雙拐步行訓練,有條件時,還可進行減重步行訓練和水中步行訓練。
表4不同水平完全性頸髓損傷的康複目標
頸髓平面 | 康複目標 |
頸3 | 完全靠他人協助 |
頸4 | 用口棍或氣控開關控制環境控制系統,用頦控或氣控開關控制電動輪椅。 |
頸5 | 用輔助工具自己進食;利用手搖桿控制電動輪椅;在他人幫助下完成從床到輪椅等的轉移。 |
頸6 | 自己穿衣;利用加大摩擦力的手輪圈,用手驅動輪椅;獨立進行某些轉移動作。 |
頸7~頸8 | 獨立自由地使用輪椅;獨立進行各種轉移;獨立進行大小便的處理。 |
康復治療前要先了解脊柱穩定性,以免造成頸髓損傷加重。脊柱穩定性的判斷需要一定的臨床經驗,通常需要考慮患者的年齡、骨折的時間、骨折類型、有無脫位及復位情況、內固定位置、類型等多種因素,必要時應諮詢專科醫師。對於受傷時間短、脊柱穩定性不佳但又不需要二次手術的患者可使用脊柱外固定矯形器,如圍領、支具等。
物理療法
(1)臥床期(急性不穩定期):一般是發病後4-6周內。此階段壓瘡、攣縮及上呼吸道問題的預防是最重要的.本期訓練的主要目標是:
①保持呼吸道清潔與暢通;
②保持ROM和癱瘓肌肉長度;
③加強失神經癱瘓肌及隔肌的力量;
④預防壓瘡.
要注意脊柱骨折部位的制動和保護。主要進行床邊關節活動訓練、肌肉力量加強訓練、呼吸功能訓練、膀胱功能訓練和床上翻身訓練。為避免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可先將患者床頭逐步抬高適應。床頭抬高開始角度應從15°-30°起,根據患者適應情況,逐漸增加床頭的傾斜度,逐步過度到60°,直至最後90°。若患者體位性低血壓嚴重,可加用下肢彈力繃帶、腹帶以減輕下肢及腹腔血液淤積。在此基礎上開始坐起訓練。
(2)離床期(輪椅期):一般指發病後6~12周。此期訓練重點是獲得姿勢控制和平衡能力。
本期訓練的主要目標是:
①掌握坐位平衡
②提高坐位耐力。
③獨立完成輪椅上的坐位保持,減壓和移動。
④獨立完成輪椅到床的轉移。
患者可逐步進行坐位平衡訓練、輪椅轉移訓練、乘坐輪椅上下馬路鑲邊石訓練、輪椅與地面轉移訓練。
(3)慢性期訓練:
本期訓練的主要目標是:
① 站立和步行訓練;
② 輪椅操作訓練的最終階段(輪椅上下台階);
③ 套用動作訓練;
④ 回歸社會與家庭的全身調整。
站立、步行訓練:不完全性四肢癱患者,部分可以恢復站立、行走能力。因此,在經過床上、床邊的康復訓練,具備一定的肌力後,患者可以逐漸開始進行站立、步行訓練。
①步行前的準備
穿脫支具
站立平衡
②平行槓內步行訓練
步法有三種:擺至步,四點步,擺過步
③持拐步行訓練
④脫拐步行訓練
⑤上下樓梯訓練
作業療法
在臥床期,四肢癱患者的OT治療內容與PT治療內容基本相同。在輪椅期,由於患者大都不具備手的抓握功能,因此需要藉助自助具(萬能袖帶)完成進餐動作。該自助具還可用於完成刷牙、寫字、擊鍵等動作。但患者至少必須具備肘關節的屈曲功能,方可進行。頸5患者利用輔助具可自己進食,並可利用套索完成臀部減壓動作。
頸6、頸7患者經訓練可獨立完成進食動作。訓練用的餐具如碗、盤應特殊製作,具有防滑、防灑功能。根據患者的經濟情況,選用頭控、頜控、手控或氣控的環境控制系統來完成開關電燈、窗簾、看電視、打電話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頸8患者可進行排泄、更衣、穿脫褲子、入浴、做家務、外出購物等方面的訓練。將來條件允許時,如果汽車的控制裝置進行適當的改裝,頸7以下的頸髓損傷患者還可以進行駕駛汽車的訓練。
文體治療
選擇四肢癱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對患者進行功能恢復訓練,如輪椅籃球、網球、檯球、桌球、射箭、標槍、擊劍、輪椅竟速,游泳等,一方面恢復其功能,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娛樂。文體活動的好處在於可以增加患者運動系統的活動,從而提高其功能和改善體質,增加耐力;從心理上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除此以外,參加文體活動可以分散他們對自身殘疾的注意,加上許多文體活動可和健全人一起進行,對他們重返社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都有好處。因此,在四肢癱康復中應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心理治療
四肢癱患者的心理反應:從受傷起通常經歷休克期、否認期、焦慮抑鬱期、承認適應期。受傷伊始,由於突然而來的橫禍,使患者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對疾病或外傷所至的殘疾毫無認識,此時反應遲鈍,屬於心理反應休克期。此期過後,患者對傷殘往往不能理解,不相信殘疾的來臨及其嚴重性,堅信自己能痊癒,此為否認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逐漸認識到殘疾將不可避免,此時性情變得粗暴,把自己內心的不滿和痛苦向外發泄,冷靜下來後,常感到悲觀失望,情緒變得焦慮,抑鬱,此為焦慮抑鬱期。此期過後會逐步承認現實,對殘疾狀態能夠接受,能比較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此為承認適應期。訓練人員和護理人員應了解各期的基本特點,在訓練過程中主動與心理工作者互相配合,採取認知、行為、支持等心理治療,使患者儘快進入承認適應期。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對頸髓損傷康復也有一定的幫助,如針灸對不全癱肌力的恢復,膀胱功能的改善,中藥的潤暢通便都有不錯的效果。住房無障礙改造
經過PT和0T治療,四肢癱患者掌握了一定的日常生活技能,為這些患者回歸家庭或回歸社會創造了必要條件;但這些患者要真正回到家庭或社會中去,還需要有其他重要條件,這就是環境改造。對四肢癱患者來說,在任何重要的事情上都存在著一個更為重要的前提:在外出時需要一條沒有障礙的通道。環境改造就是通過對環境的適當調整,使環境能夠適應殘疾人的生活、學習或工作的需要。環境改造的目的就是通過建立無障礙設施, 消除環境對殘疾人造成的各種障礙,為殘疾人參與社會活動創造基本條件。環境改造的基本要求:
(1)建築的入口處設定取代台階的坡道,其坡度應不大於1/12;
(2)門的淨空廊寬度要在0.8米以上;
(3)房間之間應平順,無障礙;
(4)廚房的位置、廚房門的寬度必須適應輪椅的進出,灶台的高度必須調整,使患者坐在輪椅上能夠看清楚鍋底部,只有這樣,患者才能夠完成炒菜的動作;
(5)廁所使用帶扶手的座式便器,門隔斷應做成外開式或推拉式,以保證內部空間便於輪椅進入。
在已開發國家,由社會工作者協調有關部門在患者出院前解決住房無障礙改造問題,PT和0T負責具體的技術指導。這方面的工作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
職業培訓
外傷性頸髓損傷患者多為青壯年,勞動就業是他們的基本要求,也是他們的基本權利。經過系統康復治療的頸髓損傷患者,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他們有機會接受適合他們身體條件的職業技能培訓,他們完全有能力承擔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做貢獻。職業培訓前由專業部門組織患者進行職業能力測定,根據測定結果,有的患者不用經過特殊培訓即可回到原來職業崗位,有的經過培訓可從事新的職業或到福利工廠就業。《殘疾人保障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實行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這一規定的實施,將為頸髓損傷患者的職業培訓和就業創造非常有力的條件,是頸髓損傷患者重返社會的法律保障。四肢癱患者的體位擺放和轉移訓練
(1)體位擺放:在損傷早期,正確的體位擺放是預防脊髓損傷併發症的關鍵。
①仰臥位
頭下放置薄枕,將頭兩側固定。肩胛、上肢、膝、踝下墊枕,用毛巾卷將腕關節保持背伸位。儘量在足上放一架子,把被子放在架子上,避免被子壓在足上,引起垂足。
②側臥位
上側的肘保持伸展位、下肢屈曲位,肢體下均墊長枕。背後用長枕等靠住,以保持側臥位儘量讓頭部和頸椎保持正常對線。
(2)翻身動作:
①全輔助下翻身:在急性期四肢癱患者獨立翻身困難,需幫助翻身。以C6為例:將床單捲起,至患者體側,一人固定住患者頭部,聽號令一起將患者移向一側,將翻向側上肢外展。在背後、頭、雙上肢、下肢間墊上枕頭。
②患者獨立的翻身動作:雙上肢向身體兩側用力的擺動;頭轉向翻身側,同時雙上肢用力甩向翻身側,帶動軀幹旋轉而翻身。位於上方的上肢用力前伸,完成翻身動作。
③套用布帶進行翻身:將布帶繫於床欄或床架上,腕部勾住帶子。用力屈肘帶動身體旋轉,同時將另一側上肢擺向翻身側。鬆開帶子,位於上方的上肢前伸,完成翻身。
(3)起坐方法
①C6患者的起坐方法:
翻身至側臥位;
移動上身靠近下肢;
用上側上肢勾住膝關節;
用力勾住腿的同時反覆將另一側肘屈曲、伸展、通過此動作將上身靠至雙腿;
將身體前傾,保持坐位。
②C7患者的起坐方法:
頭和上半身用力轉向身體兩側,通過反覆轉動將雙肘放到身後支撐上身;
繼續將頭和上半身旋轉將兩肘伸直至長坐位。
(3)坐位下移動:對於轉移和行走,坐位支撐及坐位下移動則是一項重要的初步活動。
(4)輪椅訓練
經過康復訓練後,患者應逐步適應並學會操作輪椅,藉助輪椅完成各種活動對於頸髓損傷患者,大多數終身要與輪椅為伴。應學會安全使用輪椅及輪椅保養、維修,在輪椅上完成各種轉移活動
輪椅訓練一般在傷後3-6個月內完成。注意每坐30分鐘,必須用上肢撐起軀幹,或側傾軀幹,使臀部離開椅面減輕壓力,以免坐骨結節發生壓瘡。
併發症的處理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是四肢癱患者的常見併發症之一。其特點為起病急而快,高熱,寒戰,體溫38~39℃,頭痛,頭脹,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升高,出現膿尿、血尿,因多數患者尿失禁,故尿頻尿急等症狀不明顯。一般通過病史、症狀、尿液常規檢查,可明確診斷。但為了確診感染與致病菌尚需做尿培養,通過它可明確致病菌,參考細菌對藥物敏感試驗,可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處理:
(1)全身治療:必須增強全身抵抗力,急性高熱期臥床休息,給予足夠營養,補充液體,維持尿量在每日1500ml以上,以促進毒素排泄。
(2)抗菌治療:急性期在尿培養報告出來前,由於多可能是大腸桿菌感染,故首選丁胺卡那黴素。尿培養結果報告後,即應根據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試驗調整用藥。病情較輕,選用一或兩種藥物;病情較重時,應幾種藥物聯合使用。抗菌藥物的套用,至少維持到症狀消失、體溫正常、尿液細菌培養陰性1~2周后。伴有腎功能不良者,禁忌使用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可選用半衰期短的藥物,或相應減少藥物劑量和延長用藥的間隔時間,以預防蓄積中毒。
異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指在通常無骨部位形成骨組織,多見於軟組織中。在脊髓損傷後發生率為16%~58%。發病機制不明,普遍認為來自骨髓細胞的化生(metaphasia)或肌肉結締組織局部中胚葉和內胚葉細胞的化生。此症的好發部位依次為髖、膝、肩、肘。發病多在傷後1~4個月內,通常發生在損傷水平以下,局部多有炎症反應,伴全身低熱,任何脊髓損傷患者如有不明原因低熱應想到此症。腫脹l~2日後開始變硬,數日後皮下形成質地較硬的團塊,發病2周后常規放射診斷才有陽性結果。目前在預防異位骨化方面有效的藥物為didronel(etidrohate disodiuIn)。雙盲實驗證明用此藥後發病率比對照組明顯為少。此藥能調節與骨化生物學有關的焦磷酸鹽的性質,與羥磷灰石(hydroxyapatite)的鈣離子有高的親和力,可防止軟組織鈣化。預防用藥於傷後20日左右,以20mg/kg·d的劑量2周,然後改為10mg/kg ,10周,早飯前1小時1次投給。副作用為胃腸反應,但少見。如病變範圍廣,限制了關節的活動,可考慮手術摘除,術後2~3日如無血腫,拔下引流管,即可開始輕柔的被動關節活動,術後仍可用didronel,10mg/kg·d ,共用12個月。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是四肢癱後循環系統主要的併發症,它的發生是由於下肢靜脈系內血凝塊形成而導致血管閉塞。主要的相關因素是脊髓損傷後下肢肌肉運動功能降低或缺乏,以及喪失了交感神經支配而導致了血管舒張和靜脈系統血液滯緩;另外,與血液凝固性過高和創傷也有一定的關係。在脊髓損傷患者中,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40%~100%。但具有諸如大腿或小腿腫脹、體溫升高、肢體局部溫度升高等臨床表現的只占15%。完全性癱瘓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最大。未發現和未處理的深靜脈血栓可導致肺栓塞和突然死亡,早期診斷可保證採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有條件時可做彩色都卜勒檢查,這是一項無創性檢查,可有效地了解下肢靜脈血管及血栓位置、範圍等情況以輔助診斷。深靜脈血栓的治療:
(1)溶栓治療:病程不超過3天者,採用溶栓療法。可選用尿激酶或鏈激酶。
(2)抗凝療法:如病程已超過3天,應採用抗凝療法預防血栓滋長或促進血栓計畫或消退。可選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小劑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藥物。、
(3)中藥治療:原則為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絡。
(4)手術治療。
深靜脈血栓的預防:
(1)儘量避免在下肢靜脈輸液,特別是刺激性液體;
(2)適當抬高床腳有助於靜脈血液回流;
(3)協助患者每日進行肢體各關節被動活動;
(4)器械預防:可以套用負壓式血液循環驅動器,定時重複自肢體遠端向近端放氣減壓,加速下肢靜脈血液回流。
呼吸衰竭與呼吸道感染
這是頸髓損傷的嚴重併發症。人體有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兩組肌肉,胸式呼吸由肋間神經支配的肋間肌管理,而腹式呼吸則來自膈肌的收縮。膈神經由頸3、4、5組成,頸4是主要的成分,頸髓損傷後,肋間肌完全麻痹,因此傷者能否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腹式呼吸是否倖存。頸1、2的損傷往往是傷者在現場即已死亡。頸3、4的損傷由於影響到膈神經的中樞,也常於早期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即使是頸4-5以下的損傷,也會因傷後脊髓水腫的蔓延,波及中樞而產生呼吸功能障礙,只有下頸椎損傷才能保住腹式呼吸。由於呼吸肌力量不足。呼吸非常費力,使呼吸道的阻力相應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不易排出,久臥者容易產生墜積性肺炎,一般在一周內便可發生呼吸打感染,吸菸者更是提前發生,其結果是傷者因呼吸道感染難以控制或痰液堵塞氣管因窒息而死亡。在20世紀50年代,頸椎髓損傷死亡率幾乎達到100%,隨著對呼吸生理認識的進展和呼吸機的不斷革新,使生存率逐漸提高。氣管切開可以減少呼吸道死腔,及時呼出呼吸道內分泌物,安裝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還可以經氣管給以藥物;然而氣管切開後為護理構成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何時作氣管切開最時宜目前尚未定論,一般認為下列病員應作氣管切開;(1)上頸椎損傷:
(2)出現呼吸衰竭者:
(3)呼吸道感染痰液不易咳出者:
(4)已有窒息者。選用合適的抗生素與定期翻身拍背有助於控制肺部感染。
壓瘡
四肢癱患者長期臥床,皮膚知覺喪失,骨隆突步部位的皮膚長時間受壓於床褥與骨隆突之間而發生神經營養性改變,皮膚出現壞死,稱為壓瘡。壓瘡最常發生的部位為骶尾部、股骨大粗隆、骼嵴和足跟等處。壓瘡可分成四度:
(1)第一度,皮膚發紅,周圍水腫:
(2)第二度,皮膚出現水泡,色澤紫黑,有淺層皮膚壞死,因此有淺二度與深二度之分:
(3)第三度,皮膚全層壞死:
(4)第四度,壞死範圍深達韌帶與骨骼。巨大褥瘡每日滲出大量體液,消耗坦坦蛋白質,又是感染進入的門戶,患者可因消耗衰竭或膿毒症而自私只有致死。褥瘡是護理不當的後果,是可以避免的。
壓瘡的預防方法:
(1)床褥平整柔軟,可用氣墊床: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2)每2-3小時翻身一次,日夜堅持:
(3)對骨隆突部分每日用50%酒精擦洗,滑石粉按摩:
(4)淺表壓瘡可以用紅外線燈烘烤,但需注意發生積繼發性灼傷:
(5)深度壓瘡應剪除壞死組織,勤換敷料:
(6)炎症控制,肉芽新鮮時,作轉移皮瓣縫合。
6.體溫失調:頸椎髓損傷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受傷平面以下皮膚不能出汗,對氣溫的變化喪失了調節和適應能力,常易發生高熱,可達40度以上。
處理方法是:
(1)將病人安置在設有空調的室內:
(2)物理降溫,如冰敷、冰水灌腸,酒精擦浴:
(3)藥物療法,輸液和冬眠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