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中國古代文學中管仲“四維”說]

四維[中國古代文學中管仲“四維”說]

《管子》中主張的維繫社會穩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分為禮、義、廉、恥四個綱要;強調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四維”,對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 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 ,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

譯文

國有四維,缺了一維,國家就傾斜;缺了兩維,國家就危險;缺了三維,國家就顛覆;缺了四維,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可以扶正,危險可以挽救,傾覆可以再起,只有滅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什麼是四維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範;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人。人們不越出應守的規範,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進,人們就不巧謀欺詐;不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不趨從壞人,邪亂的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

出處

“四維”說出自《管子》。

《管子》非常重視禮義倫理在治國安民中的作用,在開篇《牧民》中開宗明義,提出了著名的“四維”說。其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解釋

管仲把禮、義、廉、恥四種道德看作治國的四個綱,故名四維。維,原指系物的大繩。

管子把禮、義、廉、恥視為“國之四維”,強調“飾四維”、“張四維”,強調禮義的強制作用。同時對禮的一些方面有所突破,諸如“禮不卑庶人,刑不避大夫。”、“尊尊”、“刑不可知”等,以達“禮以導民”,任用賢能,及以法令作為人們言行之準則。管子在齊設立“三國五鄙制”,將齊人分成士、農、工、商四民,使四民分居定業。齊桓公因用管子之謀,通過改革立法使邦國日漸強盛,並成為春秋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四維”說,對後世影響深遠。

而民國時期蔣介石據此提出“四維主義”。

《史記·管晏列傳》: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