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片瓦舞

四片瓦舞

四片瓦舞又稱龍蛙騰圖,是一種傳統舞蹈。流傳在青海大通黃家寨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社火。表演的演員臉上畫著青蛙的臉譜,手持四片形似青瓦的竹板,打擊清脆響亮,舞蹈以青蛙的騰跳動作為主,輕盈柔和,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蝗蟲自然災害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該舞蹈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蹈簡介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家寨鎮黃東、黃西兩村民眾獨有的蛙圖騰祭祀舞“四片瓦”,保持了宋代之前民間蜡祭儀禮信息,具有較強的民間傳承性。

蛙圖騰祭祀舞“四片瓦”以四塊如瓦狀的駱駝腿骨或其他能發出清脆響聲的動物腿骨為道具,並因此得名。 蛙圖騰祭祀舞“四片瓦”以昆蟲的天敵——青蛙為圖騰,寓保佑農家五穀豐登、糧食滿倉之意。

依存於春節社火活動的蛙圖騰祭祀舞“四片瓦”,受外來文化衝擊,以及人為改造,這種原生態文化受到了冷落,面目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歷史淵源

蛙圖騰祭祀舞“四片瓦”是大通縣黃東、黃西兩村民眾獨有的、保持了宋代之前民間蜡祭儀禮信息的古老舞蹈,在村里是世代相傳的。關於它的歷史淵源,聽老人們講,古代頻頻發生的螟蝗蟲災對莊稼產生極大危害,起初大家只是敬畏昆蟲,在眾多祭祀活動中,祈求昆蟲不要危害莊稼;然而人們發現,青蛙能夠消滅螟蝗蟲害,保護莊稼。於是,大家逐漸認識到:只有螟蝗昆蟲的天敵,才能消滅制服這些有害昆蟲,而青蛙作為一種普通的生靈,能夠吞食有害昆蟲,對保護農作物有功。純樸的先民們認為,對於保護和發展農業有功者,應該受到人們“迎而祭之”的禮遇。因此,在春節期間進行的民間社火活動以及祭祀中,逐漸出現了迎青蛙神的舞蹈。由於在舞蹈中,演員們左右兩手各拿兩塊如瓦狀的道具,因此得名“四片瓦”。

表現方式

“四片瓦”的帽子、服裝、化妝等,在一代一代流傳時發生了變化,到後來,更具有時代氣息。以前每逢有表演,他們都是自己互相化妝,由於化妝手法是一代代手把手教的,極不統一,因此,他們臉上的青蛙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美感較差。這幾年生活水平提高后,大家便請來專業化妝師,這樣一來,每隻青蛙都栩栩如生,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這種蛙圖騰在黃西村村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跑滿場:“四片瓦”的角色跑滿場表演,為民眾祈福納祥、驅除災疫。在表演場地演員模仿青蛙的肢體動作邊舞邊走,在跑四門、走太極、擰麻花等舞動中變化出各種舞蹈圖案。歌舞表演:“四片瓦”的角色,揮動雙臂擊打手中的瓦狀道具發出富有音樂節拍的響聲,並且模仿青蛙的肢體動作,不時兩兩相對或相互穿插,變換著不同的隊形,唱著青海民間小調,歌唱幸福、祈願吉祥。

道具:舞蹈之所以取名四片瓦,是由於用駱駝腿骨製成的四塊如瓦狀的道具。材料必須反覆熬煮,這樣敲擊時,方能發出清脆的聲響。此外,能發出清脆聲響的竹片亦可作為道具。

樂器:鑼、鼓、鑔、鈸、鐃、笛、嗩吶、二胡、板胡、三弦等。然而,由於“四片瓦”多在春節社火活動時表演,除鑼、鼓外,極少使用樂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