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之愛

四月之愛

《四月之愛》是一幅有名的油畫,題材源於文學作品。由阿瑟·休斯作於1856年。

基本信息

【名稱】四月之愛

【類別】油畫 、 名畫

【年代】作於1856年

【作者】 阿瑟·休斯

【規格】89×50厘米

【屬地】現藏倫敦泰特畫廊

簡介

《四月之愛》的題材源於文學作品。一個求愛者正向初次墮入情網的少女跪下,含羞的少女急得一時不知所措,心慌意亂,躲進了花園的暗處。畫面刻意從暗處正面表現了這個少女形象,求愛者僅留下一個難辨的影子。畫家的彩筆著意於這個靦腆的姑娘的神韻上。她那修長的身材,紫色的裙子和藍格的長紗巾,渲染了這齣愛情劇的氛圍。美麗的金髮少女背過身來,心頭象揣著一隻小鹿,撞得她六神無主。背景的亮處顯出花園一角,前景極暗。為了提示場景的隱蔽性,畫家採用豎窄的直構圖,以突出女主人公的形象。並用冷色調子加重美的環境與可愛的人物。全畫意境盎然。

這幅畫給人以豐富的可讀性。觀者不必對故事作追根尋源的探索。美感是直陳不諱的。阿瑟·休斯喜歡畫插圖。其實,拉斐爾前派畫家都很愛好插圖,因為他們處在英國小說的偉大時期。當時出版的《康希爾雜誌》或《良言報》等刊物上都有版畫插圖,這一派的許多畫家為文學作品作過畫。比如最富插圖成就的畫家是為丁尼生的詩集(於1857年)作插圖的莫克松(Moxon)。阿瑟·休斯這一幅《四月之愛》就是在文學創作刺激下產生的油畫“插圖”。

1858年,羅賽蒂邀請休斯參加牛津大學學生俱樂部會議廳作壁畫裝飾。此後,他的這一類小幅油畫就少了。他的壁畫任務直到去世還未最後完成。《四月之愛》作於1856年,有89×50厘米,現藏倫敦泰特畫廊。

1848年出現的英國拉斐爾前派,由於得不到社會上層的普遍擁護,加上成員中間缺乏固有的信念,不可能長期保持下來。雖然80年代還有不少追隨者,但這些追隨者已經離開了“拉斐爾前派”原來的理論。有的畫家利用19世紀後期剛剛產生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加強形象的幻覺成分,所繪的浪漫主義形象,過分地與現實無關;有的畫家再回到學院派古典主義傳統中去,創造一種晦澀難懂的“超現實”繪畫(這時,法國已有象徵主義畫派,德國則有勃克林、克林格等畫家的夢幻古典派)。總之,探究人們的純心理世界,演繹抽象思維是這個時期文藝思潮的主流。拉斐爾前派基本成員的活動偃旗息鼓了,但他們的後繼者,如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弗雷德里克·桑迪斯(Frederick Sandys;1832~ 1904)以及阿瑟·休斯(ArthurHughes;1832~1915)等畫家,仍在頻繁地活動,和羅賽蒂往還密切,繼續共事。這些國家所掀起的運動,就算是“拉斐爾前派”的第二次高潮。

畫家生平

阿瑟·休斯出生於倫敦。他於1847年進入英國皇家美術學院,1849年獲繪畫獎,1850年起被吸收在“拉斐爾前派協會”內。他很崇拜霍爾曼·亨特和羅賽蒂。他的油畫風格有這樣兩個特點:一,人物刻畫性格化,用色濃重,充滿文學味,寫實功力極佳。其二,也愛採用傳說與掌故,但畫面上不拘於歷史真實。構圖獨特,在某種程度上,比詩意洋溢的羅賽蒂更明朗更細膩。他一生中最被稱道的幾幅油畫是:《美女羅莎蒙德》(1854年作,現藏倫敦泰特畫廊)、《以海為家》(1856~1863年作,現藏牛津阿什摩蘭博物館)、《渴待的約會》(1859年作,現藏英國伯明罕美術陳列館)以及這一幅《四月之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