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旗梁子拱北

四旗梁子拱北

四旗梁子拱北是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第五輩導師馬化龍(教民尊稱十三太爺)歸真地。位於吳忠市區東郊,開元東路與文衛路交匯處。1994年被吳忠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基本情況

清同治一年(1862年)馬化龍(1808-1872)領導金積、靈武回民起義反清,起義失敗後,於同治十年(1872年)年正月十三日在四旗梁子被清政府殺害。

馬化龍殉難後,遺體被教民馬三阿訇偷偷葬於四旗梁子。民國四年(1915),哲赫忍耶門宦教眾在該處修建拱北以示紀念。 “文革”中墳墓被平;1981年恢復墓地;1985年籌資40萬元重建,1992年8月竣工,占地三畝,建拱北一座、紀念堂一座、淨房與配房十餘間,屋頂統為綠色琉璃瓦。其主體建築拱北為仿古六角攢尖重檐鋼筋混凝土結構,高24米,分三部分:基礎、身子、頂子。

建築描述

四旗梁子拱北 四旗梁子拱北
四旗梁子拱北 四旗梁子拱北

拱北形狀採用六角攢尖頂含有二層意思:一是按哲赫忍耶的六角帽形而仿建;二是象徵伊斯蘭教的六大信仰。拱北底座高為1.8米,下有九層台階,直登拱北正門,意為九層空雲。底座上面圍有0.51米的“垂卦財子”欄桿,每個欄桿上面都精雕細刻花草圖案。往上是拱北身子,為4.44米高,拱北身子正西面為拱北門,門兩側有一對金色“荷花”飾牌,門上方四周有“n”形葡萄網花邊,兩棵葡萄枝圖案從“n”網花邊下側兩邊盤錯而上,七串葡萄花圍繞供北門的上部,雕刻的栩栩如生。正東面雕刻有五棵松樹和明月,名曰“五老觀太極”。其他四面為空心六八面的窗格花,窗格花的四角雕有“回雲空香草”花圖案。拱北身以上是0.84米高的“花洞洞座子”,座子上雕刻著香草回雲花,接著12個“豐收財子礅”,12個“掌張財子墩”分別排布,撐墊著六角排閣出檐,每角排閣出檐的鳳凰頭閣冒和六個檐脊邊連成一片,加上檐上綠色的琉璃瓦,宛如六隻展翅飛翔的鳳凰。

四旗梁子拱北 四旗梁子拱北

再往上是拱北的兩層身子,高3.57米,兩層身子每面分上下各三個“分井”,36個“分井”上都精雕刻著“香草牡丹”和“壁虎捧壽”圖案,六角正面分別雕刻教訓:“清源理真”、“超顯真諦”、“道延真宗”、“道性通宵”、“道源恆通”、“理通物化”。兩層身子以上的24個小“財墩”,又撐墊著4.56米高的六角挑閣出檐。六卦的金井琉璃瓦,每卦的“佛手式脊收”,出閣的鳳凰頭,使整個拱北顯的更加雄偉古樸莊嚴,兩層的排閣出檐下掛著0.80米高的柱頭,柱頭上浮雕著“石榴”、“佛手”、“牡丹花”圖案。每一種都代表一個意義,“牡丹花”柱頭象徵著清福和寶貴,示意著馬化龍在生前的清福和在後世的富貴。後面上下層的挑閣出檐下的一對掛“石榴花”柱頭,象徵著馬化龍是回民抗清鬥爭的領袖,剩餘的上下層排閣出檐下,掛“佛手花”柱頭示意著馬化龍被害後哲赫忍耶教派後繼有人。

脊頂上是一個梅花形“脊座衫件”,脊座上是3.8米高的三個大小不同的珠寶式寶瓶,三個寶瓶都有三層“寶瓶掌蓮座”。最下面的寶瓶直徑為0.6米,三個珠寶式寶瓶將用各種不同顏色玻璃、瑪賽克等粉飾,遠遠望去,光芒四射。

整個拱北表面全部用磚青灰色粉飾;頂部為綠色琉璃瓦;拱北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鑲嵌。拱北的各種花草圖案全部是水泥浮雕,是近現代砼築雕的精品,堪稱上乘佳作。除吉祥花草鳥語浮雕外,其餘浮雕充滿了宗教文化色彩,從設計構思上暗藏教義理念,巧妙的將中國古建築與伊斯蘭文化融為一體,表現了教民們對導師的敬仰之情。

四旗梁子拱北是哲赫忍耶門宦的重要宗教活動場所,每逢農曆正月十三日馬化龍被害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哲赫忍耶門宦的教民紛紛到此上墳誦經過爾麥里,並舉行隆重的宗教活動。

馬化龍

人物簡介

馬化龍,教內人稱十三太爺,道號:妥步爾同拉西。生與嘉慶十五年(1810年)臘月二十五, 享年六十三歲;

起義

同治初年,在清政府民族壓迫政策下,挑撥回、漢關係,回、漢關係日趨惡化,各地回、漢械鬥和殘殺事件不斷發生。清政府乘機大批屠殺回民,各地回族人民的反清鬥爭日益加劇。同治元年(1862年),繼白彥虎領導的陝西回民暴動之後,豫旺城(今寧夏同心縣豫旺)回民把總(清地方官名)馬兆元首先叛清起事,並於9月圍攻靈州城

。同年秋,甘肅東南部秦安蓮花城的回民(多系哲合忍耶教派)也揭竿而起,占領秦州(今天水)和秦安。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平涼回民也圍困平涼城,並攻占了固原。5月,西寧的回民與撒拉族人聯合起事,進攻丹噶爾廳(今青海湟源)。8月,圍攻平涼的回民用地雷轟塌城牆,占領縣城,並攻涇州(今涇川縣)。9月以馬占鰲為首的回民攻占了狄道(今臨洮)和河州;以馬文義(即馬尕三)為首的回民又起事於西寧。10月,馬化龍起而回響,同時赫文選攻占了寧夏城(今銀川),寧朔、寧夏二縣知縣投降,接著馬化龍攻占了靈州城。時陝西各地暴動回民在清政府軍事壓力下,紛紛向寧夏金積堡馬化龍處會合。因而,金積堡便成了當時西北回民反清鬥爭的一個重要根據地。

各地暴動回民在反清鬥爭中,密切配合,互相支援,和清政府相持數年。湘軍劉松山部在金積堡戰役中,連吃敗仗,傷亡很大;清軍提督簡敬臨戰死於波浪湖,提督以下將官有數十名被擊斃。同治九年(1870年)一月,劉松山攻馬五寨時陣亡。當時陝甘總督楊岳斌為金積堡之戰所苦,上書清廷懇求去職,他在奏疏中說:“現在河狄之賊擾於南,平固之賊擾於東,寧靈之賊擾於北,涼肅之賊擾於西,幾於剿不勝剿,防不勝防”。又說:“逆回股數繁多,……每接仗,則千騎萬群,以相拒抗,敗則行走如飛。我軍多系步隊,背道而馳,日僅百餘里;未及數日,輒復疲勞,往往出截其前,反落其後,馬步之勢既異,饑飽亦復懸殊……”。由此既透露出了統治者的恐慌,也說明了義軍的氣勢。繼任陝甘總督左宗棠因此也受到清廷”嚴旨斥責”。但最後由於張家川的起義軍領袖李德倉等喪失勝利信心,率部相繼向清軍投降,7月間,金積堡陷入重圍,周圍的許多堡寨相繼失守,補給中斷。堡內人竟以草秸、麥根、牛皮等充飢。另外,由於馬化龍與白彥虎之間的矛盾有所發展,內部分裂加深,白彥虎率部奔新疆逃到俄國,給予了清軍各個擊破的有利之機。起義軍終於在同治九年(1870年)被清政府鎮壓下去。馬化龍見大勢已去,處於絕境,遂決定以身殉教,希望藉此能救下堡內軍民生命。同年11月16日,他和兒子馬耀邦向清軍統帥劉錦棠投降,經受了57天酷刑後,於次年正月13日被劉錦棠凌遲(剮刑)處死於吳忠市的四旗梁子。

教眾家眷罹難

馬化龍被殺後,全家300餘口和另外1800多人也同時被殺,僅有少數婦幼被發配各地。此次起義達8年之久,為哲合忍耶教派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西北回民反清鬥爭的高峰。因而清政府從此對哲合忍耶教派就更加注意,對新教大肆醜化宣傳。如左宗棠在布告中誣衊說:“查新教本是回教異端,自乾隆四十六年剿辦馬明心、蘇四十三,四十九年辦田逆後,馬化龍之父馬二,復以新教遺種,惑眾斂錢,傳染數省。馬化龍稱總阿訇,凶焰更熾”。今後,“如敢仍行新教,聽從海里飛等妖徒惑眾,潛相勾煽,或妄造謠言……定即立定刑誅”。於是,採取了“渙其群,孤其勢”的策略,把起義回民及老弱婦孺強迫安置在“荒絕無主、各地自成片段”的地方。

其遷散情況是:將原金積堡的回民12000人遷到固原地區;將在金積堡附近居住的陝西回民9000人遷到化平(今涇源縣);將原馬家灘(今青銅峽市中灘)的回民遷至甘肅張家川;將原望洪堡的回民遷至靈州(今靈武縣)附近;將固原的陝西回民數千人遷至甘肅平涼大岔溝;將寧夏(今銀川)的回民遷至靈武、吳忠堡一帶。

馬化龍的男性後裔被慘殺後,僅留下兩個孫子:一個叫馬進成,6歲,一個叫馬進西,4歲。馬進成於光緒三年(1877年)三月被閹割後,發往河南開封清吏溫某家為奴,25歲夭折。後被教徒稱為“汴梁太爺”。馬進西在解押進京途中,被張家川的李德倉和馬元章派人搶救。馬進西,字銳恆,乳名五十九。為人淳樸、誠懇,通阿、漢兩文,還懂中醫學,開設藥鋪,經常給回、漢民眾免費診脈看病,影響很好。教徒對其尊敬,同時期與馬元章並行傳教,教內尊稱“板橋二太爺”。1940年病故,安葬於金積堡板橋(今吳忠市),建有“拱北”。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拱北被拆除,1981年退還了原墳地,恢復了墓誌。馬進西有十子八女,第十子馬騰靄,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