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小溪壩鎮

小溪壩鎮位於江油市東北部,幅員西積48.4平方公里,全鎮行政區轄1個居民委員會,11個行政村,8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978人,其中:農業人口14925人,非農業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15628畝,其中:水稻田12266畝,旱地3362畝,人均耕地1.05畝;森林面積1694公頃,森林覆蓋率35%。

歷史沿革

小溪壩因境內有一條自西向東流的小溪而得名。小溪壩鎮前身為五星鄉,1953年1月建立,隸屬江油縣重華區管轄,鄉政府機關始駐五里壩(今小溪壩鎮五里壩村),1955年11月遷至神龍河(今小溪壩鎮神龍河村)。1958年改五星公社,公社革委會駐地1961年遷至小溪壩。1974年重華區機關遷駐小溪壩。1981年11月五星公社更名為小溪壩公社。1984年1月小溪壩公社改為小溪壩鄉,1984年12月建立小溪壩鎮。1987年2月重華區、小溪壩鎮合署辦公。1991年1月將新興鄉趙家河、民政兩村劃歸小溪壩鎮管轄,小溪壩鎮下轄行政村由9個增至11個。1992年9月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重華區,小溪壩鎮受江油市直接管轄。

自然條件

小溪壩鎮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於淺丘地形。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冬短夏長,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5℃,年總降水量為963毫米,年水份蒸發量為980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1326小時,無霜期270天。土質為近代河流沖積物,成份複雜,土質肥沃。河流水系以潼江支流為主,境內總長10公里,從鎮北部流入穿過11個村從鎮東出境。鎮內有小(二)型水庫2座,山坪塘388口,排灌渠道40000米,水源豐實,網路布設合理。全鎮耕地總面積19575畝,(其中田面積13312畝,地面積6263畝),園地面積2733畝,林地面積26587畝。 小溪壩鎮電力資源豐富,有年發電量400萬度的鎮屬電力企業“白洋洞電站”與全國併網,“五三七”變電站能確保全鎮供電,能保證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機構設定

2001年機構改革後,按照上級的規定,行政方面設5個辦公室,即:黨政辦公室、財政所、經濟發展辦公室、民政與計畫生育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事業方面設2箇中心、1站,即:農業服務中心、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指導站。鎮黨委由8名同志組成,楊顯俊同志任黨委書記,梁遠富、蒲益、趙偉3位同志任副書記,趙仁友、何仕倫、焦海平、吳光榮4同志任委員。人大主席團設主席1人,趙仁友同志任主席,鎮人民政府梁遠富同志任鎮長,何仕倫、焦海平2位同志任鎮人民政府副鎮長。機關工作人員38人,其中行政編制23人,事業編制9人,工勤人員6人。

經濟發展

2001年糧食總產8139噸,其中:稻穀5369噸,小麥1973噸,雜糧979噸。水稻制種1212噸,人均生產糧食545公斤。經濟作物總產3158噸,其中:油料632噸。生豬出欄14868頭,存欄母豬1414頭,存欄仔豬6500頭,小家禽3.8萬隻。農業總產值3373萬元,比2000年增加381萬元,增長12%,其中:畜牧業產值122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36.4%,人均純收入2562元,比上年增加118元,增長4.8%,社會零售總額約2000萬元,人均社會零售總額1118元。初步建立了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現代企業體系,總產值實現8488萬元,比2000年增加88萬元,增長1%;工業產值2052 萬元,比2000年增加95 萬元,增長4.9%;營業收入9461萬元,比2000年增加983萬元,增長12%;利潤實現300萬元,比2000年增加18萬元,增長6.4%;人庫稅金實現112萬元。
2001年財政收入268萬元,其中:預算內收入161萬元,其中:工商稅收112萬元,農業稅45萬元,契稅4萬元;預算外107萬元,其中:村提留55萬元,鎮統籌52萬元。
集鎮已形成以商業街、新鎮街、文化街、政府街、交通街、小溪街、江梓街7條街道,累計長達3000米,集鎮占地面積約88公頃。有可容納1000人的影劇院,有日供應300噸的自來水廠,有近8000平方米的農貿綜合市場,民用天然氣已開通小溪壩地區,有300戶以上居民用上了天然氣,小溪壩集鎮地理位置獨特,以小溪壩為中心,輻射東安、河口、重華、新春、新興等鄉鎮。

交通運輸

小溪壩鎮是江、梓、劍三縣(市)交匯處,中雁公路。寶成鐵路、綿廣高速公路並駕縱貫全鎮8個行政村、28個村民小組,綿廣高速公路在小溪壩集鎮建有一座互通式立交橋。11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其中:有7個村已修建了水泥路,江油至劍閣、重興、河口、東安的長途車和市內客運車輛必經小溪壩,集鎮有12輛計程車從事客人運輸,日客流量約2000餘人,鐵路貨運量年達70餘萬噸。

農業發展

2001年政府以調整糧經比重為重點,以優質、高效、農民增收為目的,積極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適當減少糧食麵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大田糧食以優質水稻、優質小麥為主,狠抓三大基地建設:一是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現已達到4000畝;二是仔豬工程基地產仔母豬1414頭,在2000年的基礎上增加200頭;三是水果生產基地,對原有果園進行技術改造、品種改良,形成以優質柑桔、黃華梨、優質蜜桔、優質枇杷、秋桃、冬桃、油桃、西瓜為主體的水果生產基地。同時,加快發展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鎮域經濟體系,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企業體系已形成,主要產品有水泥、水泥預製構件、粘土實心、空心磚,農副產品加工、精米、精面加工、編制等產品,轉移了農村剩餘勞動力,開發了勞務市場。

社會事業

政府特別重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學數2558人,其中:國小教育1342人,初級中學教育1216人,普及率100%,十分重視幼兒教育,全鎮幼稚園二所、17個班,入園525人,占幼兒總數80%。鎮境內有中心衛生院1座按中心衛生設施要求,功能齊全,有醫療技術員138人,鎮衛生院1所,有醫療技術員20人,農村醫療室20個,確保了全鎮老百姓的一般病情治療。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較快,實施村村通工程以來,全鎮11個行政村有10個村通了有線電視,有線電視通村率90.9%,全鎮有2900戶看上了有線電視,比2000年增加了400戶,增長16%,有線電視占總戶數52.6%,能收看21套節目。鎮文化站通過工作努力,保持了先進文化鄉鎮的殊榮。成人教育步伐加快,農業科學技術普及,年內辦了20學時以上的實用技術培訓班8個,參訓1132人,短訓班17個,參訓2177人,技術講座90期,參聽10000餘人次,放映科技錄像30場,參看2000餘人次,堅持舉辦了“農科一刻”實用技術講座,製作了90個專題節目,實用技術10項,發出技術資料2000餘份,推廣了先進科學技術,引進了農業新品種四棱豆、稻田種菇。狠抓國中三年級的普技工作,參培國中生336人。搞好大棚蔬菜的試種、現有果園的技術改造和品種改良。繼續抓好農函大綠色證書的複習考試,應參考76人,實參考76人,及格76人,及格率100%。通過以上各方面的培訓,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科學技術的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