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繡之廣繡

四大名繡之廣繡

廣繡(與潮州的刺繡合稱為粵繡)作為一種著名的造型藝術,與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廣繡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今廣州番禺)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 唐代廣東刺繡的工藝水平已非同一般。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廣繡欣賞有加。到明中期,因廣東沿海貿易交往便利,廣繡已揚名海外。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英國創建了英國刺繡同業會,英王查理也倡導英倫三島傳播廣繡藝術,一時間廣繡被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粵繡。廣繡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 廣繡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繡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繡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繡品種齊全,按刺繡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類。廣繡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上世紀50年代,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熾光等多人繡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 2006年6月,廣繡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繡歷史

廣繡刺繡 廣繡刺繡

廣繡是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 、順德等縣民間刺繡的統稱,在唐代就有較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造詣。據史料記載,唐永貞元年(805),南海14歲的姑娘盧眉娘能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毫髮。

五代十國至宋、元時期,廣州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不斷發展,民間刺繡也逐漸發展起來。南宋時,廣東繡品開始從深閨小院和皇室內庭走向國內外市場,發展成為民間一項重要的副業生產。到了明代,刺繡業更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手工業行業。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受到國王的重賞。廣州繡品從此開始成為出口的主要手工藝品。當時,廣州刺繡藝人不僅使用絨線繡,而且創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勒線,用金線、銀線刺繡。宋代至明代,獨立欣賞品與日用繡品分開,由此形成了一種獨立藝術——刺繡畫。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廣州逗留了幾個星期的葡萄牙傳教士克羅茲,回國後在其所著的“回憶錄”中寫道:“廣州很多手工業工人都為出口貿易而工作。出口的產品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彩色絲線盤曲的繡在鞋面上的繡花鞋……都是絕妙的藝術品”。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十分喜歡廣東的金銀線繡,親自倡導成立英國刺繡同業公會,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繼位後,進一步倡導英國人種桑養蠶,發展英國的絲綢工業和工藝,使廣繡藝術傳播到英倫三島,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乾隆年間,廣州刺繡業形成了行業,廣州有繡坊、繡莊50多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分布在南海、番禺、順德等地方。光緒年間,廣東省工藝局聘請嶺南畫家高劍父擔任繽華藝術學校校長,校內設繪畫、刺繡、雕刻等習藝班,高劍父之妻宋銘黃親自在刺繡班任教。又開設繽華繡品陳列館,陳列刺繡精品。其中一件《孔子》立像,用吐針、亂針法以最纖細的細絲線繡成,繡工精緻,不見針眼,形象栩栩如生。

清末民國初,刺繡勞動中實行簡單的協作、分工,產生了家庭作坊和工場,刺繡手工業分成了男繡工、女繡工上下兩道工序:女繡工做第一道工序,也稱下手工,以廣繡針法繡針和鋪針按圖稿繡上簡單的圖案後,交男繡工刺繡。男繡工做第二道工序,也稱上手工,專繡重要部分,如人物的頭部、手部,鳥雀的嘴、爪、眼和羽毛等。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刻苦鑽研,廣繡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廣繡從私營繡莊向合作化、專業化方向發展。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19個繡花工組成的第一個合作社——刺繡供銷生產合作社,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1956年,刺繡業實現全行業合作化。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廣州刺繡藝人創作了不少技藝精湛,富有傳統特色和鮮明的時代氣息的優秀的廣繡繡畫,這些繡畫享譽中外。之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加上廣州刺繡藝人退休的退休,轉行的轉行,曾經輝煌的廣繡技藝幾乎成為一種絕藝。

2003年以來後,刺繡供銷生產合作社抓好廣繡技藝的傳承工作,組織了出身刺繡世家、廣繡技藝高超嫻熟,有豐富的創作和刺繡經驗的藝術大師回廠帶徒授藝。根據市場需要,研究、設計、開發和生產傳統工藝與時尚元素相結合的有地方特色、有藝術創新的廣繡繡畫。通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千年廣繡煥發出蓬勃生機,現在繡品專供給“最具廣府文化禮品店”銷售(即廣州市皇之尚工藝品有限公司),繡品銷向全世界各地。

廣繡分類

南粵廣繡 南粵廣繡

按其用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們精神生活、藝術裝飾欣賞需要的(一般指擺在廳中間,人們用來崇拜、尊敬的一種物品,比如孔子像,關公像,人物左右有一副對聯),另一類是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

按製作方法分類,可分為手繡和機繡兩大類。

廣繡手工刺繡使用的工具比較簡單,主要有繃架(用四根木條組成,兩長兩短,有榫頭榫眼,可自由裝拆,張大縮小)、繃腳(一般是指按刺繡位置的高低特製的比較堅固的一對條凳)、剪刀(以小而鋒利的剪刀為宜)、繡針(刺繡用的針一般有10號、11號、12號三種針號,常用的是11號針),以及上稿用的映燈箱、毛筆、鉛筆、尺、線匣、毛刷等。

廣繡刺繡使用的材料僅需繡料和繡線兩種。廣州繡畫一般用綢、緞作繡料,以蠶絲作繡線。其工序可分為選稿(選擇圖稿)、上稿(把已定好的繡稿描繪在繡料的上面)、上繃(即把已經描繪好圖稿的繡料張開,貼在繃架上)、刺繡(按照圖稿的要求,以針和絨線有機地刺繡)、整理(刺繡出繡畫後御繃,有浮塵的進行清潔,不夠光滑的用熨斗熨平)等五個工序。此外,還要裝裱、上鏡、入框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繡畫的上稿已經不再是人工描繪繡稿,而是採用自動的噴圖機,把定好的畫稿直接噴在緞上面,工作效率由此得到大大提高。

在17、18世紀,廣繡繡畫是裝裱成軸、卷、圍屏、聯屏的模式,這類繡畫出口較多。19世紀後的繡畫,大量地向民間藝術吸取養料,採用寓意吉祥的“百鳥朝陽”、“壽星八仙”等題材,比前期的繡畫更具有濃郁的民間特色。20世紀初,為適應繡畫外銷的需要,設計的圖稿大都是複製而成,並且被批量地賣給繡莊、繡坊刺繡,繡畫因此而趨向規格化和商品化。尚未裝裱的繡畫繡片,一批一批地出口國外。之後,隨著市場的需要,繡畫裝裱也由裱成卷、軸式變為鏡框裝掛式。

廣繡繡畫在題材上主要有人物、山水、風景、花卉、百鳥、走獸、龍鳳、瓜果、文字、器皿等。在構圖上,廣繡繡畫的特點是層次分明、繡工精細,表現或生機勃勃,或喜氣滿堂,或吉祥富貴,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和南國民間的藝術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