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壩“滾鼓子”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一隊黑色的古代武士,黑衣、黑褲、黑靴、黑幞頭,身背羊皮長鼓,手執棗木鼓錘,在一陣由輕而重,由緩而急,初似錚?流泉,漸如驚雷奔電的隆隆鼓聲中起舞,那整齊劃一、沉著穩健的步伐,那一往無前、冷峻剛毅的神情,那力貫千鈞、震人心魄的擊鼓動作,還有那忽而如雁翎般展開、忽而如長蛇般疾沖、忽而旋走太極、忽而列成方陣的進退變化,把人們帶進了金戈鐵馬的古戰場,如聞刀槍撞擊,鐵騎突奔,如見浴血奮戰,出生入死[CD1*2]這就是被稱為西部鼓魂的涼州四壩滾鼓子。 滾鼓子是流傳在涼州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鄉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據說這是一種古代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四壩鄉農民不斷挖掘整理這一民間藝術之花,革古鼎新,代代相傳。四壩滾鼓子,與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風格迥然不同,從它的化妝到表演,都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強烈的西部特色。滾鼓子的表演特點是打起鼓來要手到、眼到、神到,儀態瀟灑,乾淨利落,穩健大方。它的基本打法可以用四句口訣來概括,即“雙手胸前劃弧線,交錯擊鼓輪換翻,上前踏地憑腳力,挺胸抬頭身不彎”。它一般由數十名到上百名精壯漢子組隊表演。每年正月鬧社火時,鄉民們自發地組織起來,走鄉串戶進行表演,有時還要進行鼓子表演,叫做“會鼓子”。“會鼓子”的場面十分宏大壯觀,每隊鼓子都有一個領隊指揮,幾十隊、甚至上百隊鼓子匯在一起,由數十面大鼓配合掌握節奏,外加鑼鑔烘托氣氛。幾百人同敲一個鼓點,同走一種步伐,遊走變化,配合默契,進退開合,和諧統一,形成一種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氣勢,給人以極大的鼓舞與鞭策,令人奮發,催人奮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滾鼓子這一民間藝術之花進行了不斷地整理和改進,使之逐漸完美,表演質量穩步提高,屢獲殊榮。1955年,四壩滾鼓子隊赴京參加全國民間舞蹈調演,獲優秀節目獎。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又先後應邀參加了 全國第四屆藝術節和絲綢之路節、酒文化節、民運會等節會的文藝表演,因風格獨特、氣勢恢宏而獲獎。1990年4月,甘肅電視台拍攝電視藝術片《西部之舞》,滾鼓子作為重點節目之一被介紹到國內外,從此,聲名大振,被稱為西部“鼓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