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將戰火燃至捷克境內,一時間硝煙四起。然而,在捷克某個鄉村火車站內,卻生活著一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樂天派。諂媚且愛養鴿子的站長馬克斯 ( Vladimír Valenta 飾)、風流成性的胡比克 ( Josef Somr 飾)、成天想著與胡比克鬼混的女站員贊妮克 (Vlastimil Brodský飾)以及羞澀的見習員米洛什 (Václav Neckár飾)。正因為有了他們,沉悶的鄉間小站才充滿著歡聲笑語。
米洛什與女列車員瑪薩 (Jitka Bendová飾)相愛,但在歡愉之時他卻發現自己不舉,這令米羅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米洛什 | Václav Neckár |
胡比克 | Josef Somr |
贊妮克 | Vlastimil Brodský |
馬克斯 | Vladimír Valenta |
瑪薩 | Jitka Bendová |
諾瓦克 | Alois Vachek |
瑪薩的叔叔諾尼曼 | Ferdinand Kruta |
茲登卡 | Jitka Zelenohorská |
維多利亞 | Nada Urbánková |
馬克斯的妻子 | Libuse Havelková |
伯爵夫人 | Kveta Fialová |
母親 | Pavla Marsálková |
茲登卡的母親 | Milada Jezková |
- | Zuzana Minichova |
泥水匠 | Václav Fiser |
裁縫 | Miroslav Homola |
海德勒 | Karel Hovorka |
- | Vladimír Hrabánek |
黨衛軍 | 法蘭提塞·哈薩克 |
黨衛軍 | 耶里·柯達特 |
- | Jan Kotva |
- | Frantisek Marek |
- | Jan Pech |
Controller | Antonin Prazak |
波科斯卡 | Dagmar Zikánová |
扎皮索瓦特爾 | Jirí Hálek |
Controller | Bohumil Koska |
小偷 | Pavel Landovský |
布雷貝克醫生 | 伊利·曼佐 |
職員表
製作人 | 卡羅·龐蒂、Zdenek Oves |
原著 |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 |
導演 | 伊利·曼佐 |
副導演(助理) | Bohumil Kouba |
編劇 | 伊利·曼佐 |
攝影 | Jaromír Sofr |
配樂 | Jirí Sust |
剪輯 | Jirina Lukesová |
美術設計 | Oldrich Bosák |
服裝設計 | Olga Dimitrovová |
布景師 | Jirí Cvrcek |
(以上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提名/獲獎 | 提名/獲獎方 |
1968年 | 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 獲獎 | 《嚴密監視的列車》 |
第2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嚴密監視的列車》 | |
1969年 | 第2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嚴密監視的列車》 |
第22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原聲 | 提名 | Jirí Pavlik |
(以上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該片改編自捷克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的同名小說,該小說是博胡米爾·赫拉巴爾根據其二戰期間當火車調度員的生活所寫出的中篇小說,描繪了戰爭時期捷克小鎮的奇特生活,內容極其豐富。伊利·曼佐在改編時,避開了對小說中瑣碎故事的追求,將電影集中在兩條故事線上展開 。
製作發行
發行公司 |
Sigma III Corp. |
標準收藏(美國) |
Ustredni Pujcovna Filmu |
Constantin-Film |
Homescreen |
Umbrella Entertainment(澳大利亞) |
Vivarto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捷克斯洛伐克 | 1966年11月18日 |
瑞典 | 1967年4月3日 |
法國 | 1967年5月(坎城電影節) |
芬蘭 | 1967年9月15日 |
美國 | 1967年10月15日(紐約州紐約市) |
西德 | 1967年10月27日 |
奧地利 | 1967年12月 |
芬蘭 | 1977年4月23日(重新發行) |
希臘 | 2004年8月5日(重新發行) |
波蘭 | 2007年5月25日(重新發行) |
(以上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該片看著是一部嚴肅的革命題材片:二戰時一個捷克小鎮火車站上新來的小伙子炸毀德軍軍火專列的英雄事跡,但編劇無疑很精明:這個小伙子因為和女友初夜時的障礙而羞愧的準備割腕自殺卻被人救起,他犧牲自己生命炸車的行為動機也很簡單———他的毛病被抵抗組織派來運送炸藥的成熟女人治好了。這個男孩成長為男人的故事之所以避免了生硬和沉悶,除了編劇的聰明,攝影也功不可沒。作為一部黑白片,對不同色調的描繪、表達的層次豐富絕不亞於彩色片,它甚至克服了35毫米膠片常有的因解析度太好、焦點太清晰而使畫面柔和感覺蕩然無存的弊端 。 (《南方都市報》評)
在《嚴密監視的列車》中,伊利·曼佐將嚴肅的議題與情色笑話、諷刺納粹以及純粹的荒謬場面融合為一體的混合風格更進一步。在一種現代電影自由散漫曖昧的氣氛中,伊利·曼佐集中探討了個人行為的複雜成因,尤其是性愛和個人個性、自信成長之間的複雜關係,以一種弗洛伊德現代性心理學的角度完成了整個影片的敘事。將二戰後新寫實主義電影所建立起來的重要原則帶向一種極端轉變的格調 。 (《電影藝術》、美國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維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