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武氏墓石祠

嘉祥武氏墓石祠位於嘉祥縣武宅山村北。俗稱“武梁祠”或“武氏祠”。東漢晚期武氏家庭的祠堂和墓地設施。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現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通,祠堂石構件四組四十餘塊。

位於嘉祥縣武宅山村北。俗稱“武梁祠”或“武氏祠”。東漢晚期武氏家庭的祠堂和墓地設施。始建於東漢桓、靈時期。現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通,祠堂石構件四組四十餘塊。 石闕和石獅系墓地神道設施。雙闕對稱,頂刻四坡瓦壟,傍依單檐子闕,通高4.30米,通體刻畫像及花紋邊飾。西闕身正面有建和元年(147)題銘余字,記立闕人武始公暨弟綏宗、景興、開明及營造工匠姓名。石獅一對,巨口瞠目,昂道回顧,足下有條石基座,相向立於闕前兩側,高1.24米,長1. 45米。
武氏碑刻原有4通,武梁碑武開明碑均見早佚,現僅存武斑、武榮二碑。武斑字宣張,開明長子,官敦煌長吸,沖帝永嘉元年(145年)卒,年僅25歲,故銘記有“秀苗不遂”之說,碑作圭形,額有圓穿,碑文鐫573字。武榮字含和,開明次子,卒年約當公元186年,碑亦圭形,碑額題有“漢故執金吾丞武君之碑”碑身鐫文274字。武梁、武開明二碑,只能見諸前人著錄。《金石錄》、《隸釋》等載,武梁字綏宗,曾任州從事,卒於元嘉元年(151年)終年74歲。武開明,武梁之弟,官吳郡府丞,建和元年(148年)卒,終年57歲。武氏父兄均居官位顯,亦均為通經明讖的儒生。
武梁祠為單間歇山頂。現存根石即“武梁祠畫像”3石(清黃易認定的祠堂編號,“前石室”“後石室”“左石室”之石編號亦為黃氏所為)、“祥瑞圖”2石、“武家林”斷石柱1石。祠內遍刻畫像,東西中三壁上部,羅列四十餘則歷史故事,有從伏羲至夏桀的古代帝王;藺相如、專諸、荊軻等忠臣義士;閔子騫、老萊子、丁蘭、梁高行等孝子賢婦。三壁下部為祠主的車騎出行、家居庖廚等畫像。東西壁山尖刻西王母、東王公等靈側故事、事。內頂刻神鼎、黃龍、比翼鳥、比肩獸等各種祥瑞圖像。畫像旁均有隸屬榜題標贊畫像內容。
前石室為雙開間懸山頂,後壁正中有龕。現存16石,及原“前石室畫像”12石、“後石室畫像”2石、“孔子見老子”1石、供案1石。祠內亦滿刻畫像,且有西王母、東王公等神話故事。壁畫刻有孔子見老子、孔門弟子和祠主的車騎出行、宴飲歇舞,以及文王與十子、趙宣子、荊軻、邢渠等古賢良卿。西壁下部刻有大幅攻戰圖。小龕後壁刻祠主樓閣家具圖像。室內頂刻仙人出行、雷公、北斗星君、伏羲女媧等靈仙神話。車騎畫像有大量榜題,與武榮碑所載經歷多相吻合,一般認為祠主為武榮。
左石室形制與前石室相同,現存17石,即原“左石室畫像”2石~9石,共8石,“後石室畫像”1石~3石,6石~9石,共中如周公輔成王、二桃殺三士、管仲射小白,以及頂部的海靈出行、升側圖等,均為前兩祠所不見。該室畫像無榜題,祠主尚待進一步考訂。
石刻的雕鐫技法,主要採用減少地平面線刻,物象外面留月整齊細密的豎行鑿紋,畫像與建築裝飾結合貼切,既保持了建築壁面的平整,又使畫像躍然而出。構圖採用分格組合的章法,布局嚴謹,層次分明,是漢代畫像石藝術鼎盛時期成熟而有代表性的作品。
武氏祠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的《金石錄》,南宋江適又將其部分榜題文字與圖像集於《隸釋》、《隸續》中,並始以“武梁祠畫像”命名。後因水患浸淤,石祠遂傾圯湮沒於地下。清乾隆年間,黃易等人進行了發掘清理,認為祠有4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後石室”、“左石室”。除將其中“孔子見老子”一石移置濟寧學宮外,余皆就地建屋,將畫像石砌於壁間,外繞石垣,圍雙闕於內,題門額曰“武氏祠堂”。這批石刻藝術的重新面世,以其鮮有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引進世人矚目,名家學者爭相拓墨,中外書刊廣為著錄。但多集中於畫像榜題文字的考證與內容相間的關係,而忽視了這批畫像石的原始建築的組合配置及相互間的關係。1941年,美國學者費尉梅來此考察後,根據畫像石拓片,對祠堂進行了復原,由於當時不能了解砂石以及新發現資料的全面考察,而未完全解決。1981年,蔣英炬、吳文祺通過對原石以及新發現資料的全面考察,參照孝堂山石祠結構特點,重新對武氏祠進行配置復原,驗證了費氏復原的成功與失誤之處,並論證有武梁祠、前石室、左右室3座祠堂,所謂“後石室”並不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