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出處
典故
![嗜痂之癖](/img/e/440/n5GcuM3X3UDO4MDOzcDM5IDO4QTM4YDOyMTOzQTNwAzMxAzL3A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四·羅剎海市》:“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舉世一轍。”
南朝劉邕性喜食痂,感其味似食鰒魚。一日,邕拜望正患瘡疾之友孟靈休,見床上頗多落痂,輒取而食之。休感心驚,便將其身上未剝落之瘡痂,盡數剝下貽之,致使瘡口複流血矣。後邕命所屬南康郡之二百多名官吏,不論有無罪愆,每人須輪番挨鞭,致傷以成痂,供其食用也。
附註:鰒魚,即鮑魚。
部分翻譯
傳說古代劉邕有吃人身上的瘡疤痂的愛好,他覺得吃起來像吃鰒魚一樣的味道。有一次他去拜訪孟靈休。孟靈休先患痔瘡,瘡痂落在床,劉邕拿來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示例
但他卻可以有幾條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沒有“~”。(魯迅《熱風·對於批評家的希望》)
考證
![嗜痂之癖](/img/d/b80/nBnauM3XzcjN1cjM3cDM5IDO4QTM4YDOyMTOzQTNwAzMxAzL3A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從《南史》與《宋書》的記載看,劉邕到孟靈休家大吃痂殼,並非孟靈休之敘述,他只說劉邕到他家後“見啖”,弄得他渾身出血,並未涉及吃痂殼之事。然則孟靈休此語,可能是一種形容,一種曲筆,形容因劉邕之光顧,要招待可能還有不得不贈送的緣故而弄得他才窮力竭,遍體鱗傷,從而表示他的不滿與憤慨。直到今天,人們還用“出血”形容金錢的付出。後來人們因孟靈休此信,訛傳劉邕大吃孟的痂殼。劉邕之嗜食痂殼,所蘊含的真實意思,大約是他對屬下及百姓的考掠敲剝,不僅孟靈休,《南史》說“南康國吏二百許人,不問有罪無罪,遞與鞭,瘡痂常以給膳。”因為南康國相曾經得罪過他,那裡的大小公務員不管有罪沒罪,被他打個遍,他們的瘡痂也被他吃個遍。
劉邕的不得人心,還在另一個故事中得到表現:當時有個人叫王欣之,曾任南康國相,當時規定,國相、內史須向國主稱臣,而南康國主是劉邕。後來向國主稱臣的規定被取消,國主與相、內史等規定為只是上下級關係。王欣之素來看不起劉邕,離任後,一次他與劉邕一起參加朝廷的元旦聚會,劉邕嗜酒,對王欣之說:“卿昔嘗見臣,今不能見勸一杯酒乎”王欣之效法亡國之君孫皓所作歌體回答:“昔為汝作臣,今與汝比肩。既不勸汝酒,亦不顧汝年。”意為:“我從前作你的臣子,現在與你地位相當。我既不會給你敬酒,也不祝你長壽。”王欣之在大庭廣眾之間公然奚落劉邕,自然是出於對劉邕的輕視,從《宋書》《南史》的本傳看,劉邕其人,劣跡斑斑,王欣之不給他什麼顏面,也可以理解。
《南史》《宋書》傳劉邕,寥寥二百餘字,除了到孟靈休家大吃痂殼;遭王欣之奚落事;及南康國的公務員二百來人,不管有罪無罪,被他打遍外,就說他“所至嗜食瘡痂”,走到那裡瘡痂吃到那裡,實際說的是此人到那裡,那裡的人們就蒙受考掠敲剝,遭受深重的苦難,這個人的醜惡兇殘可想而知,人們盛傳他有“嗜痂之癖”,較之說他是“吸血鬼”,更為形象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