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嗔chēn形聲。從口,真聲。本義:發怒;生氣同本義。也作“謓”
出處
謓,恚也。――《說文》
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氣;發怒);嗔怪(生氣怪罪)
責怪;埋怨
用同“謓”。睜大眼睛
嗔怪:孩子不懂事,你就別總嗔怪他了
嗔 chēn
①發怒;生氣。
②對人不滿;生氣;怪罪:~怪。
【嗔怪】對別人的言行表示不滿。
嗔(也寫作"瞋")chēn生氣,對人不滿,嫌:~怒。~怪。莫~著他。
基本解釋
拼音:chēn
部首:口
部外筆畫:10
總筆畫:13
五筆86&98:KFHW
倉頡:RJBC
筆順編號:2511225111134
四角號碼:64081
UniCode:CJK統一漢字U+55D4
基本字義
●嗔
chēnㄔㄣˉ
◎怒,生氣:~怒。~喝(hèㄏㄜˋ)。~詬。~斥。~睨。
漢英互譯
◎嗔
beangry
English
beangryat,scold,rebuke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嗔的產生與作用與貪正好相反。貪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敵。對佛教修行所言是這樣,如果是對他人或社會而言,則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嗔·康熙筆畫:13 ·部外筆畫:10
【廣韻】徒年切【集韻】【韻會】【正韻】亭年切,$音田。【說文】盛氣也。【玉篇】聲也。引《詩》振旅嗔嗔。○按今《詩·小雅》本作闐闐。 又【廣韻】昌眞切【集韻】【韻會】【正韻】稱人切,$音䐜。【廣韻】本作瞋,怒也。【集韻】本作謓,亦作㥲。【韻會】嗔本音田,至唐聲尚如此,今俗則以為瞋嫌字矣。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嗔
盛氣也。從口眞聲。《詩》曰:“振旅嗔嗔。”待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