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孝子鼎

單孝子鼎

單孝子鼎,戰國時期飪食器,鼎圓體,三蹄形足,雙附耳,有蓋,蓋上飾三犧。器身飾弦紋二周。蓋、器對銘,各鑄銘文16字:王四月,單孝子以庚寅之日,命鑄飤鼎鬲。意為在王四月庚寅這一天,單孝子命鑄煮食之鼎。通高:23.6cm,寬:31.8cm,口徑:21cn,重:4.64kg。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青銅器文物館。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戰國單孝子鼎,通高:23.6cm,寬:31.8cm,口徑:21cn,重:4.64kg。

【名稱】:戰國單孝子鼎

【類別】:銅器、青銅器

【年代】:戰國

【文物原屬】:戰國時期飪食器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外形特徵

單孝子鼎單孝子鼎

圓體,三蹄形足,雙附耳,有蓋,上飾三犧。器身飾弦紋二周。

刻錄銘文

蓋、器對銘,各鑄銘文16字: 王四月,單孝子以庚寅之日,命鑄飤鼎鬲。意為在王四月庚寅這一天,單孝子命鑄煮食之鼎。

單孝子鼎器銘拓片單孝子鼎器銘拓片

名詞解釋

對銘

銅器研究中的術語。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蓋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時在蓋和器上鑄有文字內容、字數及字型完全相同的銘文,稱為對銘。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弦紋

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為凸起的橫線條。大多數情況下,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專用弦紋裝飾者。

古代食器。《雅•釋器》謂鼎“款足謂之鬲”;《漢書•郊祀志》謂鼎“空足曰鬲”。可見鬲的形狀是似鼎而空足。銅鬲最初仿新石器時代陶鬲製成,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有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以高領、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扉棱。西周時還有方鬲,體為長方形,下部有門可以開合,門內可放入木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