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福建閩清縣東北角,距離縣城約50公里的下祝鄉洋邊村,有一所“單人校”——下祝鄉洋邊國小,如今這所學校僅剩下楊鈴梅和她的5名學生。鄉村女教師楊鈴梅在大山深處堅守了26個年頭。下祝鄉中心國小校長祝忠松說,洋邊國小能夠存在,就是因為楊鈴梅的奉獻精神,如果沒有她,即使想辦也辦不下去。不用說相關方面對鄉村女教師楊鈴梅的教學成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即使她的教學質量比同行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還應對其堅守與奉獻在大山深處26個年頭給予充分肯定。但是,“單人校”的存在,是一個地域環境問題,也是一個教育環境問題,還是一個地方經濟狀態和居民對子女教育心態的問題。通俗地說,“單人校”不應因為有老師的堅守而存在。
存在原因
“單人校”的存在,是農村山區生源減少和撤校並點形成的一種教育現象。地處偏僻、居民貧窮,是“單人校”的地域性特點;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如果撤去“單人校”,這些學生很可能輟學,是“單人校”的學生情況;堅守在“單人校”里的老師,一般年齡較大,任教時間較長,是“單人校”的師資情況。這些因素,一方面是撤校並點後,教育部門因地制宜地實施了教學,政府對這些地區孩子的特殊照顧與關愛;另一方面反映了對學校合理整合的方法問題,及其“單人校”最終消失的必然性。
這幾年,“單人校”已經越來越少了,但即使還有一所“單人校”,也是政府和公眾心頭的一個疙瘩。“單人校”會有最好的老師,但“單人校”絕不會成為最好的學校。
解決方法
“一個都不能少”,不僅是教育部門的責任和義務,更需要有人付出,但問題是“她把愛心獻給了我”,我們應該拿什麼奉獻給堅守“單人校”26年的女教師。雖然作為教師有“蠟燭”、“人梯”、“園丁”、“太陽底下最光輝”這些榮譽罩著,但他們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飯,也需要養家餬口,也需要有更大的上升空間,她們也不能靠“精神”活著。
因此,拿什麼回饋堅守“單人校”26年的女教師,不能空口說空話,第一除了國家規定的農村教師補貼,在評優樹先、晉級等各方面需要給於一定的照顧;第二“單人校”無疑是對有效教育資源的浪費,解決“單人校”的狀況政府需多做努力,或通過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或引導扶持返鄉創業就業,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擴大“單人校”的生源,讓“單人校”再“火起來”,並改善哪裡的工作條件。如此方才能讓更多的山村教師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