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產品制
正文
殖民主義者根據宗主國和國際市場的需要,在拉丁美洲各國推行專門生產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的畸形生產制度。目的在於節省投資,牟取暴利,最大限度地攫取財富。開始於殖民統治時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實行殖民經濟政策的產物,迄今仍部分存在。是拉丁美洲政治和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之一。礦業開採 西、葡殖民者到達美洲後,為滿足宗主國貴族窮奢極欲的消費和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大肆掠奪金、銀、寶石。西班牙王室多次頒布礦業法令,宣布殖民地的地下資源歸國王所有,並由王室直接經營或出租給私人開採,使美洲殖民地的採礦業得到迅速發展。16世紀中葉,墨西哥的米卻肯、薩卡特卡斯、聖路易波托西和瓜納華托等地區的銀礦,產量達當時世界產銀量的1/3,而上秘魯波托西的產銀量竟占世界產銀量的1/2。在整個殖民統治時期,西班牙殖民者在西屬美洲的礦業收入達60億美元,是造成16世紀歐洲價格革命和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亦大規模開採金和金剛石,18世紀上半葉金和金剛石曾一度成為巴西的主要經濟命脈。此外,秘魯的水銀、哥倫比亞的黃金和寶石也是單一產品制的主要產品,但拉丁美洲的其他礦產,如鐵、銅、錫、錳等,幾乎沒有引起殖民主義者的注意。
農業 西、葡殖民者從宗主國的利益出發,在嚴格限制種植與宗主國利益相衝突的農作物的同時,大力發展各種熱帶和亞熱帶農作物,如甘蔗、棉花、可可、靛藍和菸草等。在宗主國的扶植下,甘蔗種植業和蔗糖業在巴西、古巴、新西班牙等地區很快發展起來。17世紀,巴西已成為歐洲市場食糖的主要供應者。古巴在18世紀中葉以後,變成以甘蔗為主的單一作物區。18世紀末,新西班牙的糖產量已達2.5萬噸,其中2/3供出口。棉花、可可、菸草等在一些地區也成為壓倒一切的作物。畜牧業則在拉普拉塔、奧里諾科河流域等地區發展較快。阿根廷和烏拉圭在殖民統治時期向歐洲出口了大量的肉食、皮貨和羊毛。拉丁美洲各國獨立後,農業單一產品制仍有所發展。古巴蔗糖出口量經常占全國出口總值的80%左右,有“世界糖罐”之稱。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以生產香蕉而著名,1913年哥斯大黎加的香蕉出口額占當時世界第一位,1932年宏都拉斯香蕉出口達3100萬紮,被稱為“香蕉國”。哥倫比亞、瓜地馬拉、薩爾瓦多等國是主要咖啡出口國。畜牧業和肉類冷藏業在烏拉圭的經濟中仍占重要地位。在巴西,單一產品制在各時期的表現有不同,故巴西歷史上有所謂“食糖周期”、“黃金周期”、“棉花周期”、“橡膠周期”和“咖啡周期”之稱。
危害 單一產品制給拉丁美洲帶來極大的危害。由於經濟的畸形發展,許多國家僅靠出口少數農牧產品和礦產品換取外匯,以購買本國的必需品,進出口的價格往往為外國資本家操縱,並受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從而使拉美國家在經濟上蒙受損失。經濟上受外國控制,也使政治和外交不可避免地陷於依附外國的地位,進而影響到國家主權的完整。單一產品制的盛行,也加速了土地集中的過程和大莊園制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拉丁美洲各國為了鞏固政治獨立和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與掠奪,正在逐步改變單一產品制經濟,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實行經濟多樣化,並已取得很大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