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喬納森·埃維(Jonathan Paul Ive,又譯強納生·保羅·伊夫,1967年2月-)蘋果電腦工業設計部門資深副總裁,同時亦是蘋果公司中最重要的設計師。埃維出生於倫敦,在紐卡斯爾綜合性工程技術學院學習藝術和設計,之後建立了他個人的橘子設計工作室。蘋果電腦是他的客戶之一,他讓蘋果產生的深刻印象使他在1992年獲得在庫比提諾總部工作的機會,以扭轉蘋果日漸衰弱的設計部門。簡介
喬納森·埃維(Jonathan Paul Ive,又譯強納生·保羅·伊夫,1967年2月-)蘋果電腦工業設計部門資深副總裁,同時亦是蘋果公司中最重要的設計師。
喬納森·伊維(Jonathan Ive, 1967-)。伊維出生於英國倫敦,曾在紐卡斯爾大學學習工業設計,1991年進入蘋果公司。他在蘋果公司的第一個項目牛頓掌上電腦獲得了美國《工業設計》雜誌的優秀產品設計獎,並被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經歷
喬納森·埃弗(Jonathan Ive),1967年出身在倫敦。由他父親撫養他,他的受到了他父親很大的影響。在他大學畢業以後,和紐卡斯特綜合大學的同學於1998年成立了桔子工作室。1992年他到了加里福尼亞完成了他的夢想之一,成了一名蘋果顧問。 由於接到一份計畫:來輔助開發的蘋果筆記本電腦,讓用戶容易方便,且美觀大方.這促使他現在為蘋果公司設計了一系列的新的型號。
1993年,當年僅26歲的英國設計師Jonathan Ive,被蘋果公司請出來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一個電腦的時尚時代就此開始了。從第一代iMac桌面電腦誕生時起,全世界都對塑膠在IT產品設計中的運用有了新的感受,Jonathan Ive讓塑膠美麗起來並擁有了無限的魅力。
工業設計
96年初,伊維擔任蘋果工業設計部主任,當時蘋果正值最艱難的時期,工業設計部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伊維不負眾望,工業設計部很快推出了一款學生用的攜帶型電腦eMate,外殼採用半透明的塑膠,造型酷似書包。eMate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預示著iMac的問世。在設計iMac的過程中,伊維力圖回歸蘋果的傳統,即創造獨特的產品而不是模仿。伊維說,多年來,蘋果一直在試圖擺脫既有的計算機標準模式,有了iMac,蘋果再次樹立了自己的個性。伊維強調設計師一定要富有激情,他認為激情是很神密的,太多的激情可能會帶來麻煩,但激情會豐富我們的心靈並有助於有效的交流。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重視用戶的需要,他說,我們不能還沒弄清用戶是誰就開始設計,我們應該清楚用戶在哪裡,他們需要些什麼?在談到iMac的設計時,他說:“我想讓iMac是這樣一種設計,用戶不會害怕它,即使他們並不知道iMac是如何工作的。我尋求那種沒有技術理解也能使人親近的元素,能與人們過去的記憶產生共鳴的元素“。iMac做到了這一點。作品
喬納森·埃維參與了接近全部蘋果電腦產品的設計,其代表作包括令蘋果電腦起死回生的iMac系列,全球銷量達六千八百萬部的數碼音樂播放器iPod系列與2007年6月11日於美國開售的iPhone,與他設計的其它產品Power Mac G4 Cube和Power Mac G5同樣知名。
獎項
埃維是設計博物館2003年年度設計師大獎的獲得者。
蘋果公司工業設計的魔術師(介紹)
去年春天,眾多行業的頂尖設計師雲集到加州帕薩德納地區的一座藝術中心裡,舉行一場名為“前衛工藝”(Radical Craft)的研討會,不少人在同行面前侃侃而談,時裝設計師Isaac Mizrahi講述自己的成名經歷,人工智慧技術的先鋒人物Danny Hillis演示一台可以三維渲染任何自然地貌,包括喜馬拉雅山的超級計算機。荷蘭發明家Theo Jansen展示他用PVC塑膠管子做成的能像喬治·盧卡斯的電影裡的星際螃蟹那樣的“海灘生物”在舞台上踱步……
但是真正的主角卻絕少張揚,留著幾乎是光頭,身穿深色T恤衫的蘋果電腦公司主管工業設計的高級副總裁喬納森·埃弗,39歲的埃弗像個剛畢業的、去星巴克咖啡有時還會迷路的畢業生那樣,有些慵懶地在座位上,平靜地回答記者的提問。 儘管以前也接到過無數的邀請,但他拒絕把他的老闆史蒂夫·卓布斯已經介紹過的產品,拿去誇耀一番自己所做的工業設計。
除了卓布斯,埃弗對於蘋果公司哪些炫目和工業設計和名噪一時的產品承擔最主要的職責,即使在接受採訪時也會選擇只談設計流程——他將其稱作“設計工藝”,侃侃而談地說起他的小團隊如何工作在一起,主題集中到重要的和有限的幾件產品之內,說起對於產品設計的深度理解:所使用的原料,製作工具,設計目的……多數情況下,他最關注的是工作的細節。
埃弗的設計師生涯從20年前起步,他是蘋果公司東山再起的幕後英雄,從9年前蘋果公司推出的iMac,徹底顛覆傳統印象中的個人電腦外觀之時起,到小巧的iPod Nano,蘋果公司的股價在過去十年里,在總體趨於衰退的Nasdaq技術股市增值了1,273%(12.73倍)。
蘋果公司將工業設計以用戶體驗為藍圖,設計不止是創造產品知名度的手段,也是贏得數十億美元收入和改造傳統製造業觀念的有效方式。有人說,蘋果公司最大的貢獻在於告訴可以憑藉產品銷售情感,並因此成為億萬富翁,這說明工業設計也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
無疑卓布斯手握著這家公司創新的獨家武器,他對於設計有一種近乎瑞士手錶製造者那樣的近乎完美的要求,他曾經不遠千里從加州的卡普蒂諾運送上等的義大利大理石,鋪設到在紐約曼哈頓的專賣店裡,並親自查看大理石的紋理。在蘋果公司,眾人皆知的是他的高標準,一位現在主管耐克公司產品設計的前蘋果設計師說,卓布斯曾經要求一款Mac電腦的設計不能有一個可見的螺絲,後來,設計師提交的原型產品中有一個螺絲藏在把手的下面,即遭到了老闆的訓斥。
埃弗說他每天至少要和卓布斯談話一次,實際上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很相似,儘管擁有豐厚的財富和聲望,都很低調和保護隱私,埃弗和青梅竹馬長大的妻子(一位歷史學家)以及雙胞胎孩子住在一起,住所並不是那種顯眼的豪宅;和卓布斯一樣很少出現在矽谷的商業和社交場合,運動鞋,T恤衫和圓領毛衣是日常穿著。他的設計團隊成員也多是如此,這個三四十人的團隊有來自英國、義大利、德國、紐西蘭等地的成員。據稱起薪為20萬美元,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50%,他們在一間很大的工作室里共同做設計,但是絕大多數蘋果公司的雇員都不準進入,以免被瞥見設計樣品。同時,他們也要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與工程師,行銷人員和在亞洲的製造商保持密切合作。
1992年,他轉投蘋果公司,設計了該公司第一款PDA產品“牛頓”, 1996年成為蘋果公司設計部門的負責人,那時的蘋果公司深陷財政危機,儘量壓低成本是首要任務。1997年7月9日,蘋果公司董事會驅逐了CEO阿梅里奧,卓布斯重新出山,到任後即砍掉了這家公司的六十多種產品的絕大部分,只保留其中的四個,當時卓布斯急於招募工業設計的明星人物,他給Richard sapper(IBM Thinkpad筆記本設計師)等人打電話相邀,但是當看到埃弗那份有些陳舊的簡歷後,獨具慧眼的卓布斯意識到他已經找到了需要的人。
雙方協作的第一款產品iMac,顛覆了IBM PC既定的個人電腦那種四平八穩的厚重風格,以一種讓用戶倍感輕鬆的設計風格,全內置的設計和透明的機箱令人耳目一新。為了讓塑膠的機箱外殼透露出令人愉悅的色調和質感,而不是廉價材料的感覺,埃弗和他的同事到一家生產糖豆的工廠研究了多次。他們與亞洲的生產商研討了數月,並敦促配件供應商重新設計電子元件,以保證能在熟練工藝的情況下每年製成上百萬台iMac。卓布斯、埃弗和蘋果公司冒著很大的財政風險,將每台機箱的成本從業內標準的20美元提高到65美元。
2001年,蘋果公司推出第一款鈦合金材料的筆記本電腦,確立了一種明快的,後工業時代的產品設計風格,截然不同於iMac的那種新奇設計特色.同年10月,iPod面世,那種酷味十足的設計風格很快就使產品成為了音樂播放器中的標準。如果說最初的iMacs設計延續了埃弗在學校時期追求細緻和新奇感的設計特色,顏色明快的iPod則是簡約風格與時尚的合而為一,回溯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簡約特色,當時最著名的“甲殼蟲”樂隊曾發行過“白色專輯”——封面僅有純白底色和普通的黑色字型。
當然,埃弗和他的設計團隊也出過差錯,2000年推出的Apple G4 方型電腦,外殼容易破碎,iPod nano容易留下劃痕的問題也遭到了消費者起訴,因為電池設計的問題,蘋果公司最近召回了180萬個iBook 和PowerBook筆記本電腦有潛在問題的電池。
有個電視廣告的台詞說: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們的產品。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喬納森·埃弗無疑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