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典運

喬典運

喬典運 (1930~1997)河南西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48年畢業於陝縣師範簡師部。1949年參加解放軍,歷任工兵十團文化教員,《西峽報》編輯,西峽縣文化局幹部、縣文聯主席,專業作家。河南省第七、八、九屆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基本信息

成就及榮譽

成就

面帶微笑的喬典運 面帶微笑的喬典運

河南南陽西峽人。南陽作家群代表人物,中共黨員。1948年畢業於陝縣師範簡師部。1949年參加解放軍,歷任工兵十團文化教員,《西峽報》編輯,西峽縣文化局幹部、縣文聯主席,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河南省第七、八、九屆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或作品集《貧農代表》、《小院恩仇》、《美人淚》、《問天》,散文集《沲西峽》,小說集《磨盤山紅旗飄》,短篇小說《冷驚》等。短篇小說《滿票》獲全國1985-1986年優秀短篇小說獎、《林魂》獲1984年河南省優秀短 篇小說獎、《笑語滿場》獲1981年《北京文學》優秀短篇小說獎。

影響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偏居伏牛山腹地的西峽縣,因為出了農民作家喬典運,而聲名遠播。 喬典運一生紮根於西峽山鄉,筆耕不輟, 以其多篇膾炙人口的佳作而流芳後世,被譽為“南陽作家群中的一面旗幟”。他生前系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 曾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曾任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南陽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主席、 西峽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縣文聯主席、西峽縣一至十屆人大代表、 河南省五至八屆人大代表、全國三、四、五次作代會、 四次代會代表。他為西峽也為南陽贏得了榮譽和驕傲。

人物生平

喬典運,1929年2月出生於河南省西峽縣五里橋鄉北堂村。1947年10月畢業於陝縣學校,1949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福州軍區任文化教員,1953年10月因患病從部隊復員回鄉務農, 開始嘗試寫作。然而,在那個溫飽都難解決的年代裡,練習寫作,談何容易。“沒紙沒筆沒墨水,找鄰居家學生姓的舊練習簿翻個身當稿紙, 一個雞蛋換個蘸筆尖外加一包顏料粉。 ”然而就是這樣令後人無法想像的環境中,1955年, 他在《河南文藝》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一首四句民歌。這使喬典運欣喜若狂,自己的心血畢竟沒有白費。從此,他看到希望, 堅定了要在文學之路上走下去的決心和信心。他拚命讀、拚命寫。半夜裡想起一句話, 就爬起來記到本上。只幾個字,劃不著穿衣服,夏天還好,冬天凍得渾身打顫, 冷得情願。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成果。 他寫的曲藝《香菸記》榮獲1956年河南曲藝一等獎。同年3月,在《長江文藝》發表小說《送地》,引起社會上關注,被吸收為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會員。10 月,他光榮地出席了河南省第一屆青年創作積極分子大會。1958年, 河南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說集《磨盤山》。 據統計, 1959年至“文革”前,他共在全國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小說 100多篇。河南人民出版社還先後為其出版了《西峽遊記》、 《霞光萬道》、《貧農代表》三本散文、小說專集。這期間, 因寫作成績非凡,1958年,組織上調他到西峽報社工作, 成了一個吃商品糧的國家幹部。從此,他更加勤奮寫作,以此來回報養育他的人民。然而,正當他踵躇滿志,在文學的海洋里大展風彩時, 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喬典運這個出身不好且擅於咬文嚼字、 抨擊時弊的青年作家被打為黑幫分子、牛鬼蛇神, 列為重點批鬥對象。村里每一次開會前,都要先把他當成活靶子拉到台上鬥爭一番。 在那荒唐的年代,參加批鬥會接受大家的揭發批判成了他的家常便飯。有一場批鬥會下來,他身上被打得七處流血。與此同時, 家被抄得片紙不留,妻子兒女受到株連,親朋好友不敢近他, 連生火做飯的權利也被剝奪了,沒有人敢賣給他家火柴,更不敢借火給他家, 以至寒冬臘月天,一家人硬吃了半個月的生紅薯。

“嚴酷的環境,摧殘人,也教育人,能使有精神墮落, 也能使人思想升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喬典運受盡折磨和凌辱,這使他迫輟筆十年之久,同時也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 了解了農村,了解了農民,獲得了今後創作的素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喬典運恢復了工作,被調到縣文化館任創作員。1985年, 任縣文聯主席。同年1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時期,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解放了人們長期被禁錮的思想, 也激發了喬典運的創作靈感。他面的現實,關注人生, 以其深邃的藝術思維和手法,挖掘農民靈魄深處的情感,並用藝術感染力教育農民擺脫狹隘、保守和愚昧的小農意識。他所寫的《活鬼的故事》、 《父子情》、《汽球》、《驢的悲劇》等作品, 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文學典型形象,引起了讀者的好評。

中年

鄭州日報對喬典運作品評價 鄭州日報對喬典運作品評價

1980年,喬典運到中國文學講習所進修後, 開始走出“文革”的陰影,“由一個農民代言人、反思者,變成了一個農民哲學家”。從此,他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活觀念和文學觀念, 其創作不斷出現“井噴”,作品深得文壇和讀者好評,被文藝界譽為‘喬典運現象’。他先後在全國多家報刊雜誌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200餘篇, 300多萬字。其中不乏深具影響力的作品,其短篇小說《村魂》、 《滿票》、《冷驚》、《鄉醉》、《問天》等發表後, 先後被我國文藝界頗具影響力的《小說選刊》、《小說月刊》、 《新華文摘》等多家報刊選載,連續四年(1985-1988)被選入人民文學出版社選編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集》;《黑洞》、《你不能這樣》等8篇作品被譯成英、法、德、阿拉伯文, 並改編成電視劇在中央電視台播放,《女人和網》、《笑語滿場》中短篇小說獲省以上獎勵16次, 《滿票》獲“1985- 1986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河南省首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1984年以後,他先後出版了《小院恩優》、 《美人淚》、《問天》、《金斗紀事》、《喬典運小說自選集》等5部中、短篇小說集,其中短篇小說集《美人淚》獲”1949-1989 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優秀圖書獎”,《問天》獲1994-1995 年南陽市“五個一”工程優秀圖書獎。《人民日報》、《紅旗》、《瞭望》、 《文藝報》、《小說評論》、《上海文學》、《北京文學》、《奔流》、《河南日報》等報刊多次發表文章予以高度評價。 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數十家報刊、電台、 電視台都對他作了專題報導。中國作家協會書記鄧友梅、文藝界著名人士閻綱、藍瓴、 張一弓等人都曾對他做出高度評價。 喬典運以其對中國現代農村社會中各色各樣人物的熟悉和了解,成為中國當代知名的反映農村、 農民的作家。

晚年

1994年, 正當喬典運廣西離江出版社之約撰寫長篇小說《金斗紀事》時,萬惡的病魔悄悄的降臨到他身上,且喉、淋巴、 肺等一個個令人談之色變的癌症接踵而至。他不得不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中,連續不斷地手術、放療、化療,再手術,再放療,他忍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癌痛的折磨, 仍堅持在病榻上撰寫了反映自己一生坎坷經歷的15 萬字自傳體小說《別無選擇》及一些富有哲學、美學、社會學、倫理學, 屬於生命體驗、人生感悟的散文。生病期間, 他創作的作品《問天》獲小說月報第六屆百花獎,其本人被選為作家代表, 出席全國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他的自傳體小說《別無選擇》發表後,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社會評價

在喬典運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態度嚴謹,文德高尚, 一絲不苟。他在寫每一篇小說之前,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有的小說其至經過三五年的思索。在寫作中更是精益求精, 每篇小說都要開十個二十個頭。有的小說已經寫了大半名已經寫成,若感覺不滿, 就撕掉重寫。他的短篇小說《村魂》已經寄走月余, 編輯部也來信說版已排好待發,但他好像忽然來了靈感,發現了不滿意的地方, 立即回電叫撤了寄回。改了又改才又寄出。 他在病中為《南陽晚報》趕寫專欄稿件《別無選擇》時,多次和愛人一起去查資料, 找當事人回憶,力求作品真實無誤,沒有絲毫的粉飾和歪曲。 有人勸他說:“看你病成這樣,還那么認真,你寫出後又沒人考證,何必呢? 何況晚報只是一個小報。”他聽後嚴肅地說“大報小報都是報, 都是給讀者看的,寫的不好不真實,對不起讀者,對不起報社, 這背良心事咱不乾”。幾十年來, 他就是這樣在認真履行一個作家的神聖職責。

喬典運不僅自己創作了頻創佳績, 而且還善於提攜文學新人,團結南陽作家,為南陽作家群的成長、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 每次文學活動,他是每邀必到,且都根據自己幾十年的創作經驗與體會,傳經布道。對於求教於他的作者,無論年青的、年老的, 他都是不厭其煩地現身說教,指點迷津。 經喬典運幫助成長起來的文學後起之秀不勝枚舉。南陽有個作家群,以及南陽作家群有今天, 可以說與喬典運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喬典運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著名農民作家, 不僅創作上精品迭出,碩果纍纍,他的人品道德也尤如其文章,有口皆碑。 他一生淡泊名利,在接受各地記者採訪和別人給予他高度評價時, 他總是說:“我是草木之人。知道自己能吃幾碗飯,人家都是高抬咱,千萬別拿個棒棰當針使,叫別人笑話。 ”他曾三次謝絕上調做官機會,紮根山鄉,勤奮創作;他不為利益所動, 多次放棄數萬元一篇贊文的巨額誘惑;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關心別人比關心自己還重;他一生生活儉樸;對子女要求嚴格, 始終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和優良作風;他平易近人,為人坦誠,重情崇義, 處事寬容大度。他一生都始終不渝的追求做人的本真,為文的本真, 藝術的本真,這也許就是喬典運德高望重, “人與文俱達老境”的真正原因吧。

1997年2月14日,喬典運不幸逝世。西峽縣委、縣政府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省、市、縣約200餘名領導、作家和他生前的親朋好友專程趕來為他送行, 中國作家協會等十幾個單位和上百名生前文學好友發來唁電,敬獻花圈, 以此表達對喬典運的沉痛哀悼和無限懷念之情。

喬典運雖然去了,但他的精神和他的文章卻永留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