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岩蕨

喜馬拉雅岩蕨

喜馬拉雅岩蕨的植株高為30-70厘米。它的根莖粗壯,且密生卵形深棕色鱗片。它的葉柄長10-30厘米,基部直徑為4-6毫米。它的鱗片棕色至褐棕色,先端略扭曲;它的葉片狹卵形至寬披針形。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喜馬拉雅岩蕨喜馬拉雅岩蕨

種中文名:喜馬拉雅岩蕨

種拉丁名:Polystichumbrachypterum(Kuntze)Ching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中文名:岩蕨屬

屬拉丁名:Polystichum

國內分布: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西藏。

國外分布:印度也有分布。

中國植物志:5(2):050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70厘米。根莖粗壯,直立,密生卵形深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0-30厘米,基部直徑4-6毫米,深禾稈色,腹面有縱溝,密生卵形及披針形鱗片,鱗片棕色至褐棕色,先端略扭曲;葉片狹卵形至寬披針形,長25-60厘米,寬6-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楔形至截形,二回羽狀;羽片22-32對,互生,近平伸,線狀披針形,中部的長3-9厘米,寬1.2-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近截形,長達1毫米,羽狀;小羽片5-10對,互生,略斜向上,密接,斜的寬卵形、菱狀卵形或斜矩圓形,先端急尖呈刺狀,基部寬楔形,邊緣有小尖齒,下部羽片的小羽片有開張的刺狀齒,基部上側第1片最大,長0.8-2.2厘米,寬6-9毫米;小羽片具羽狀脈,兩面平或略凹下。

旱生,中小型草本。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橫臥,或為斜升,幼時為原生中柱或管狀中柱,後為簡單的網狀中柱,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棕色,膜質,篩孔狹長細密。葉簇生;葉柄多少被鱗片及節狀長毛,有的具有關節;葉片橢圓披針形至狹披針形,一回羽狀至二回羽裂。

脈羽狀,分離,小脈先端往往有水囊,不達葉邊。

葉草質紙質,多少被有間隔或有節的透明粗毛或細長毛,有時被腺毛或頭狀腺體,或沿羽軸下面被小鱗片,葉軸下面圓形,上面有淺縱溝,通常被同樣的毛及小鱗片。

孢子囊群圓形,由少數孢子囊組成,著生於小脈的中部或近頂部,不具隔絲;囊托略隆起,在遠軸一端生出孢子囊,孢子囊為向基發育;囊群蓋下位,膜質,形狀多樣,或為碟形至杯形,邊緣有流蘇狀長睫毛,或為球形或膀胱形,從頂端開口,或為著生於囊托上的多細胞捲曲長毛所構成,或為孢子囊群完全裸露而無蓋,個別屬的球形囊群蓋多少為葉緣反折而成的假蓋所覆蓋,假蓋膜質,邊緣流蘇狀,以後脫落;孢子囊大型,球形,具由3行細胞組成的短柄,環帶縱行,僅下方為囊柄所阻斷,個增厚細胞組成,具有水平的裂口。

孢子橢圓形,兩側對稱,單裂縫,具周壁,周壁形成褶皺,表面有顆粒狀、小刺狀及小瘤狀紋飾,外壁表面光滑。原葉體一般為心臟形,表面及邊緣具剛毛,在培養環境變化時會產生極度的變異,如處於微弱的光照下,原葉體可能形成絲狀。

喜馬拉雅岩蕨喜馬拉雅岩蕨

主要分布

於北半球溫帶及寒帶,少數分布至南美洲,南非洲有1種。我國產3屬,主產我國北部,向南分布至南嶺山脈以北及喜馬拉雅山

植物之岩蕨科

岩蕨科,根狀莖短,沿石縫橫走,頂端密生鱗片,鱗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心形,銳尖頭,邊緣疏生齒凸,膜質,褐色,全部由透明細胞組成。生於林下岩石縫。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及西北,北溫帶其它國家也有分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