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喉下神經:系喉返神經穿入喉內的末梢支。此神經進入喉內分為2支(亦有更多者);亦有進入喉之前發出分支,然後進入喉內者。喉下神經在喉外區分叉處的位置可在甲狀腺以下,亦可在甲狀腺中部以下或在甲狀腺中部以上,此情況在外科手術時十分重要。喉下神經前支分布於環杓側肌、甲杓肌、杓會厭肌、聲帶肌及甲會厭肌、杓橫肌、杓斜肌。喉下神經並發出細支分布於聲帶尾側部的黏膜;此外喉下神經又發出分支與喉上神經的內支交通。
2、迷走神經:迷走神經為混合神經,其運動纖維起自疑核,與舌咽神經並行,穿出腦幹後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供應除軟齶肌和莖咽肌以外的所有咽、喉、軟齶的肌肉。感覺神經元在頸靜脈孔附近的頸神經節和結神經節。頸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覺;中樞支入三叉神經的腦幹脊髓核。結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咽、喉、氣管、食管及各內臟的感覺,和咽、軟齶、硬齶,會厭等部分的味覺;中樞支入弧束核。副交感神經起自第四腦室底部的迷走神經背核,布於內臟器官。
解剖結構
1、喉上神經:喉上神經起於迷走神經的下(結狀)神經節,在頸內動脈內側下行,於舌骨大角處分為內、外支。外支支配環甲肌,並分出細支至甲狀腺。內支與喉上動脈一起穿經甲狀舌骨進入喉,分為許多小支,分布於聲門裂以上的喉黏膜、會厭和舌根等處。
2、喉下神經:是迷走神經的喉返神經末梢支。喉下神經進入喉內,分為前後二支。前支分布於環杓側肌、甲杓肌、聲帶肌、杓會厭肌和甲會厭肌。後支分布於環杓後肌、杓橫肌、杓斜肌,並發出細支分布於聲帶尾側部的黏膜。此外,還有分支,與喉上神經的內支相交通。
3、迷走神經:屬混合性神經,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神經。迷走神經以8~10條根絲接續於舌咽神經,從延髓後外側溝後部,撖欖體背側與小腦下腳之間出腦,穿頸靜脈孔出顱,在孔內及其稍下方神經膨大,形成上、下神經節之後進入頸部。在頸部,迷走神經於頸內靜脈和頸內、頸總動脈之間的後方下行,穿經胸腔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經在行程中,與周圍結構的關係不一。左迷走神經,在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之間,越過主動脈弓前方,經左肺根的後方,至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構成食管前叢,在食管下端延續為迷走前乾。右迷走神經過鎖骨下動脈前,沿氣管右側下行,經右肺根後方,到食管後面,分散構成食管後叢,叢向下組成迷走後乾。迷走前、後乾向下同食管一起穿過膈肌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到達胃的前、後分成終支。
與喉上神經相關的疾病
1、喉上神經外支麻痹:
【概述】
喉上神經外支為運動神經,支配環甲肌;喉上神經內支為分布於一側喉腔上部黏膜的感覺神經,喉上神經損傷常為外支和內支的損傷,但內支的麻痹可由對側代償而無症狀,外支損傷表現為患側環甲肌癱瘓。
【臨床表現】
發聲力弱,音調粗、低沉、漏氣,聲時縮短、易疲勞、發高音和唱歌均感困難。單側喉上神經外支麻痹時,健側環甲肌發音時仍可收縮,將甲狀軟骨向健側扭轉5°~10°,環狀軟骨健側的一半上提,故在間接喉鏡下檢查時聲門偏斜,前聯合偏向健側,後聯合偏向患側。雙側喉上神經外支麻痹時,則聲門裂不偏斜,但聲帶呈波紋狀,閉合不全,發音低沉而漏氣,推環狀軟骨縮短環甲間距,則症狀及體徵可暫時消失。因伴有雙側內支麻痹,故可出現明顯飲食,唾液誤吸入氣管。喉肌電圖檢查有異常改變,X線檢查發高音時環甲間距無改變。臨床上雙側喉上神經麻痹很少見 。
【輔助檢查】
喉肌電圖檢查應及時,X線檢查有助於具體了解本病情況。
【診斷】
(1)發聲力弱,音調粗、低沉、漏氣,聲時縮短、易疲勞、發高音和唱歌均感困難。
(2)單側喉上神經外支麻痹時,在間接喉鏡下檢查時聲門偏斜,前聯合偏向健側,後聯合偏向患側。雙側喉上神經外支麻痹時,則聲門裂不偏斜,但聲帶呈波紋狀,閉合不全,發音低沉而漏氣,則症狀及體徵可暫時消失。
(3)喉肌電圖檢查有異常改變,X線檢查發高音時環甲間距無改變。
【治療】
病因治療,發音訓練,多數患者可代償。如無效時,可手術治療,如用甲狀舌骨肌代替環甲肌等。
2、喉上神經阻滯:喉上神經阻滯常在對清醒的患者進行氣管內插管時套用。該技術還用於經口的內窺鏡檢查、經食管的超聲心動圖檢查以及喉和食管的其他儀器檢查過程中。將針頭放置在甲狀軟骨和舌骨的中間,甲狀軟骨大角前方1~5cm處。穿過甲狀舌骨膜,將麻醉劑注射到喉上神經的較大終支即喉內神經的周圍,聲襞上方的喉黏膜以及聲襞上表面將被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