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試鋒芒德軍聞風喪膽
火箭炮最早投入戰場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當時法西斯德國憑借裝甲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戰,短時間內占領了波蘭、比利時、法國和南斯拉夫,繼而揮師東進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德軍的一支部隊侵入斯摩棱斯克地區,占領了奧爾沙市。大量坦克和裝甲車輛擁擠在火車站四周,一路顛簸的坦克手鑽出悶罐般的車艙,卸下沉重的武器裝備,聚集在路旁用餐、休息;一些坦克和裝甲車輛在等待補充燃料、維護保養。突然間傳來陣陣巨響,不知從哪裡飛來無數炮彈,打得德軍死的死、傷的傷。炸毀的坦克歪歪扭扭趴在地上,有的燃起熊熊烈火,引起連鎖爆炸,德國兵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指揮部很快弄清了事情真相:原來,蘇軍炮兵上尉費列洛夫指揮1個炮兵連發動突然襲擊,使用的武器是新製成的M—13火箭炮,紅軍叫它“喀秋莎”。
“喀秋莎”首戰告捷一鳴驚人,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後來,在激烈的史達林格勒大會戰中,蘇軍曾使用M—30式火箭炮,大量摧毀了德軍陣地,破壞武器裝備,殺傷有生力量,並給德軍精神上以沉重打擊。
推陳出新“冰雹”傳遍五洲四海
二戰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裡,軍事技術快速發展,美英等國競相研製飛彈和熱核武器,火箭炮則因為射彈散布大、精度差而被看作落後武器。蘇聯卻在“喀秋莎”的基礎上繼續研製了多種性能更先進的新式火箭炮,其設計型號之多、裝備數量之大在世界各國處於遙遙領先地位,堪稱“喀秋莎”王國中的“大哥大”。
前蘇聯火箭炮不但種類繁多,而且型號十分繁雜。總的看來,50年代~60年代的火箭炮種類較多,有BM—14—16、BM—14—8、BM—14—17、BMD—20,BM—24、BMD—25—6、BM—21等多種,其中以BM—21“冰雹”火箭炮最為有名。這種火箭炮因性能先進,用途廣泛而一直在部隊中廣泛使用,迄今為止已有2000多輛暢銷到全世界50多個國家,尤其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青睞(詳見本刊2000年第2期)。不少傳媒中說的“喀秋莎”逞威風,指的多是BM—21或它的種種變型。這種武器不但在60年代問世時射程、精度等許多指標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幾十年來經過不斷演變和發展,仍有許多獨到之處,不愧為舊式武器改造成功的典範。單是蘇聯和俄羅斯為適應不同作戰需要就曾進行過多次重大改進,從而衍生出多種不同型號。其中較重要的有以下幾種:BM—21V型這是70年代初研製的一種輕型火箭炮。1969年中、蘇邊境衝突後,由於邊境地區地形複雜行動困難,蘇軍迫切需要一種較輕便的火力支援武器。為此將原來40管的發射裝置改成12管的輕型裝置,分成上、下兩排各6個發射管。發射裝置的重量減輕後,只需用2t重的“嘎斯”—66B(4×4)輪式越野車即可運載。有的還可用BMD型空降戰車運載,適於伴隨空降部隊空投到複雜的邊境地區或其他戰場。
BM—21—P型這是一種適於游擊隊或特種部隊使用的單管火箭發射裝置,曾在越南和阿富汗戰場上使用過。它的發射系統下部是一種結構簡單的三腳架,重約28kg,只需1名~2名士兵即可在3min內開設發射陣地。發射管重約22kg,可進行射角調整,高低射界35°,方向射界30°。炮手可在30s內裝好1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11km,最大射速為2發/min.
新型遠程火箭彈原型BM—21火箭炮最大射程20.75km,近年來為進一步提高威力,增大射程,俄羅斯和法國合作,研製了多種性能先進的新型遠程火箭彈。法國負責研製複合型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俄羅斯為新型火箭彈研製各種不同用途的戰鬥部。迄今已製成5種不同的火箭彈,最大射程達到32km~36km.火箭彈長約2.6m~3m,重56kg~65.5kg,戰鬥部重18.5kg~25kg.
兩霸稱雄“暴風雨”挑戰M270
從70年代到80年代末,隨著美、蘇競爭的日趨激烈和作戰思想的變化,蘇聯先後研製了同屬9K系列的3種新式火箭炮,它們是BM—21火箭炮的重大發展。其中的9K59式火箭炮,又叫“普列瑪”,有時意譯成“一度音”或“主樂器”。它的主要特點是在BM—21的基礎上增大了威力,提高了機動性。它發射的火箭彈與BM—21的十分相近,口徑也是122mm,最大射程20km左右,兩種彈藥可以通用,但是9K59火箭炮增加到50個發射管,分成5層排列,每層10個管,可在30s內發射出50發火箭彈。
另一種武器是9K57式火箭炮,它的別名叫“颶風”或“暴風雨”。它約於70年代中期裝備蘇軍集團軍炮兵旅,北約國家首次發現於1977年,因此叫它M1977式火箭炮,有時又叫它BM—22或BM—27.直到80年代製成9K58式火箭炮前,它一直是蘇軍中威力最大的火箭炮,曾在阿富汗戰場多次使用,最近的車臣戰場也使用過。
全套9K57武器系統由發射車、火箭彈和火控系統組成,每門火箭炮配備1輛彈藥車,有時甚至可配2輛彈藥車,發射車由“吉爾”—135МЛ(8×8)重型運載車改進而成。前部駕駛艙有裝甲防護,發動機後置。發射裝置位於車體後部,由3排發射管組成,最上面的1排只有4個發射管,下面兩排各有6個發射管,一共16管。整個發射裝置高低射界0°~55°,方向射界左右各30°。行軍時,發射裝置呈水平狀態,最大速度65km/h.可在3min內由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炮手藉助左側瞄準系統進行瞄準。1次齊射16發火箭彈需20s.
“暴風雨”火箭炮可發射多種不同性能的火箭彈。最初裝備部隊時主要使用9М27Ф型爆破式火箭彈和9M27K型子母彈。爆破彈直徑220mm,長4.83m,重280kg.戰鬥部重100kg,內裝51.7kg烈性炸藥,最小射程10km,最大射程35km.子母彈內裝有30個9H210型反步兵/反裝備雙用途子彈。80年代又製成9M27K2型反坦克布雷彈,內裝24枚PGDM型地雷;9M27K3型反步兵布雷彈,內裝312枚PFM—1型反步兵地雷;9M59型反坦克布雷彈,內裝9枚專用於攻擊底裝甲的反坦克地雷。此外有的火箭彈還配用燃燒戰鬥部。
“暴風雨”火箭炮的一些技術性能與美軍的M270式火箭炮相似,但比M270提前10年列裝!它的出現填補了蘇軍師屬戰術火箭和BM—21火箭炮之間的火力空白,提高了對遠距離目標實施火力突擊的能力。
再攀高峰“龍捲風”叱吒明日戰場
在俄羅斯炮兵部隊中還有1種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型大威力火箭炮,這就是9K58“龍捲風”(有時又譯成“鏇風”)武器系統。它是前蘇聯解體前研製的高性能炮兵武器,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正式列裝的炮兵武器中射程最遠、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進的多管火箭炮。北約情報機關早在1983年就發現前蘇聯正在試驗這種新式武器,當時稱它為M1983式火箭炮。實際上直到1987年才正式投入使用,裝備在方面軍的炮兵師火箭炮旅。每個旅4個營各12輛火箭炮。用於壓制敵縱深地域飛彈或火炮發射陣地,破壞作戰指揮系統,摧毀堅固防禦工事,毀傷坦克和裝甲車輛,殺傷有生力量。
初期裝備的發射車型號為9A52,後經改進後定型為9A52—2型,有時又叫“龍捲風”—M.它由“馬斯”—543M型載重車改裝而成。四衝程柴油發動機功率高達525hp.中央輪胎調壓系統可隨地形變化隨時調節壓力,具有良好越野行駛能力,最大速度為60km/h,最大行程可達850km.只需3min就可從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指揮艙內裝有三防裝置和通風設備。
“龍捲風”火箭炮最突出的優點是較好地解決了傳統火箭炮射彈散布大、命中精度差的難題。長期以來,許多西方國家冷漠火箭炮的主要原因就是認為它的精度差,而且越是增大射程散布就越大,甚至認為最大射程40km就是它的極限值。“龍捲風”火箭炮發射的火箭彈直徑300mm,重達800kg,戰鬥部重280kg,最大射程達到70km.但是它的距離散布只是射程的0.23%左右,接近普通野戰火炮的精度。它之所以獲得如此優異的效果,主要是在火箭彈的設計中突破以往思路,採用了先進的制導技術。在火箭炮發射管的一端裝有1個“黑匣子”,它可為發射的每發火箭彈自動編製程序。然後在飛行過程中藉助火箭彈上的燃氣發生器產生高壓氣體,驅動舵機不斷修正火箭彈的飛行方向。火箭彈在飛行過程中還沿著縱軸方向不斷進行高速鏇轉,使火箭彈保持良好的飛行穩定性,也可減小命中目標時的散布偏差。正是由於採取了以上一系列措施,才使它的精度提高了兩三倍。
“龍捲風”火箭炮配用多種火箭彈,可完成多種不同類型的作戰任務。其中的9M55K型子母彈,裝有72個2kg重的子彈。一次齊射12發火箭彈撒出864個子彈,可覆蓋800m×800m的區域,殺傷有生力量,摧毀武器裝備。9M55K1型子母彈裝有5個15kg重的子彈,採用雙波段紅外尋的器,可在距離目標150m處引爆戰鬥部,射出高速穿甲彈芯,擊穿70mm厚的均質裝甲。最近有報導稱,俄羅斯還研製出了一種戰場偵察用的火箭彈,它的彈體中部和後部裝有摺疊式彈翼,飛出發射管後彈翼自動張開,變成1架小型無人機。動力系統採用脈衝式噴氣發動機,可使它在空中活動30min.機上裝有全球定位系統和陀螺穩定攝像機,攝下圖像後及時傳送到地面指揮所。無人機全重45kg,最大飛行高度9000m,可測定70km內各種目標的精確位置。威力巨大的“龍捲風”火箭炮配以性能先進的目標偵察和射擊指揮系統,定將在21世紀戰場譜寫出新的篇章。
多管火箭炮的現狀、特點和發展趨勢
裝備現狀
俄羅斯陸軍目前仍保持著強大的火箭炮裝備序列,從摩托步兵團到方面軍各級合成部隊,裝備著4種不同射程的火箭炮:122毫米BM-21系列12管“冰雹”、220毫米BM-22式16管“颶風”、300毫米BM-30式12管“鏇風”和122毫米50管“普賴瑪”。“冰雹”裝備於摩托步兵師、摩托步兵團兩級的飛彈兵炮兵部隊,師屬炮兵團編有1個火箭炮營,下轄3個火箭炮連,每連裝備6門火箭炮,全營共裝備18門;團屬炮兵營中則編有1個火箭炮連,裝備611火箭炮。
“颶風”裝備於集團軍屬火箭炮團,每團下轄3個火箭炮營,每營編有3個火箭炮連,每連平時裝備4門火箭炮,全團共裝備36門。
“鏇風”裝備於方面軍屬火箭炮旅和集團軍屬火箭炮團。方面軍屬火箭炮旅下轄4個火箭炮營,每營編有3個火箭炮連,平時每連裝備4門火箭炮,全營共裝備12門,全旅共裝備48門。集團軍屬火箭炮團下轄3個火箭炮營,每營編有3個火箭炮連,平時裝備4門火箭炮,全團共裝備36門。
“普賴瑪”火箭炮現也裝備摩托步兵師屬炮兵團的火箭炮營,全營平時裝備12門。據估計,該炮將逐步取代“冰雹”火箭炮。在某些軍或集團軍的獨立火箭炮團也裝備這種火箭炮,每團有3個營,每營平時裝備12門。
此外,俄軍重炮旅及空降、空中突擊部隊和海軍陸戰師屬炮兵團也編有火箭炮分隊。
裝備特點
火力配系完整俄羅斯陸軍飛彈兵炮兵的現行裝備構成了當今世界覆蓋範圍最大、銜接最緊密的野戰炮兵壓制火力配系,而其中的30-90公里距離段的壓制火力主體是多管火箭炮。
俄裝備的多管火箭炮序列可以在5-90公里距離上形成階梯次火力覆蓋,在當今世界上實屬首屈一指。
射擊精度高
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認為:俄羅斯的火箭炮居當今火箭炮精度之首。俄羅斯軍方對外宣稱,“鏇風”火箭炮發射破片殺傷彈的方向和距離公算偏差均達到1/300(即最大射程時為233米),甚至距離公算偏差可達到射程的0.23%(即最大射程時為161米)。如此精度,可以說與現今新型身管火炮的精度不相上下。但是,俄軍方內部又承認:“鏇風”的上述精度只是設計指標,實際沒有達到。據西方估計,“鏇風”的實際公算偏差為0.56%(即最大射程時為392米),一次齊射的公算偏差為0.41%(即最大射程時為287米)。
火箭彈威力大
彈道修正技術套用於火箭彈是近20年來火箭彈技術的最重大發展,為火箭炮的發展開拓了廣闊前景。俄羅斯“鏇風”多管火箭炮配用的火箭彈,是世界上第一種配用了“主動飛行段控制系統”(即彈道修正裝置)的火箭彈,因而成為當今世界射程最遠、精度最高的火箭彈。這種火箭彈上的彈道修正系統包括慣性導航裝置、信息處理裝置和多個脈衝發生器,慣性導航裝置可測得主動飛行段實際彈道相對預定彈道的偏差,經信息處理裝置處理後產生修正信號,啟動相應脈衝發生器及時修正射彈的方向與俯仰,確保射彈沿預定彈道飛行。
“鏇風”配用的9M55K1型反裝甲子母火箭彈,是世界上第一種正式列裝的帶有末敏子彈的“靈巧”子母火箭彈,它的戰鬥部內裝有5枚MOT1V-3M子彈藥,每枚子彈藥配有雙譜紅外尋的頭,能自動尋找裝甲目標。母彈飛抵目標區上方釋放出子彈藥,子彈藥在阻力傘的作用下緩緩下降,同時尋的頭開始搜尋30°範圍內的地面裝甲目標,降至150米高度時子彈藥戰鬥部爆炸形成彈丸,彈丸以相對裝甲目標頂部法線30°角高速俯衝目標,可侵徹70毫米厚的鋼甲。子彈藥直徑284毫米,重15公斤,內裝炸藥4.5公斤。若子彈藥末發現地面裝甲目標,落地46-60秒後自炸。一發9M55K1式子母彈可同時攻擊5個裝甲目標。
另外,俄羅斯還研製成功了制導火箭彈,即“冰雹”配用的“尤格羅薩”1式半主動雷射制導火箭彈,據悉,該彈已開始投產。“尤格羅薩”1火箭彈戰鬥部上裝有雷射尋的頭,在射彈飛行一定距離時,直徑110毫米的戰鬥部從彈體內飛出,藉助尾翼繼續飛行,距目標0.4-0.8公里時,尋的頭搜尋地面雷射指示器發射的、並由目標反射的雷射波,若發現戰鬥部偏離目標,則通過脈衝發生器進行修正,使戰鬥部飛抵目標,修正時間大約為3秒。戰鬥部為串聯式空心裝藥戰鬥部,破甲厚度800毫米。全彈重67公斤、長3005毫米、射程2-20公里,戰鬥部重16公斤、長240毫米、直徑110毫米。配用的雷射目標指示器與“紅土地”等雷射制導炮彈配用的指示器相同,作用距離0.3-7公里。
機動能力強
“鏇風”火箭炮以MAZ543型8×8運輸車為底盤,戰鬥全重43.7噸,是當今世界戰鬥全重最大的火箭炮。底盤配用386千瓦的柴油發動機,公路最大速度60公里/時,最大行程850公里,8個車輪均為驅動輪,並裝有中央輪胎調壓裝置,以保證較好的越野能力。
“颶風”火箭炮以“吉爾”13型8×8卡車作底盤,戰鬥全重22.75噸,配用2台132千瓦的汽油發動機,公路最大速度65公里/時,最大行程570公里。
“冰雹”火箭炮以“嘎斯”66型6×6卡車作底盤,戰鬥全重6噸,公路最大速度85公里/時,最大行程850公里,適於機載空運,是俄軍機動性能最好的火箭炮。
發展趨勢
俄羅斯多管火箭炮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大射程、增強戰鬥部殺傷力、提高射擊精度和密集度、實現射擊準備和發射程式自動化、改進射擊保障和火控系統。增大射程
最近幾年,高強度鋼材、塑膠和高比沖固體火箭推進器製造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且,全新的火箭發動機設計已告成功:推進劑牢牢地固定在發動機殼體上並沿內孔燃燒。這種發動機可滿足中、小口徑多管火箭炮系統的需要。射程的增加在“冰雹”多管火箭炮上體現得最為明顯,自1998年以來,其射程的增加情況被不斷公諸於世,現已增加到41公里。“鏇風”火箭發動機的改進使其最大射程增加到90公里,但火箭發動機的體積和重量未變。而且這個射程絕沒有達到極限。
增強戰鬥部殺傷力
集束式破片殺傷彈頭攜帶裝有炸藥的子彈藥,可能仍然是主要的殺傷暴露人員的彈藥。戰鬥部獲得最佳動力參數有兩種途徑:炮彈沿著預先刻制的凹槽形成破片,以及在戰鬥部中放置具有相同或不同重量的預製子彈藥。
由於攻擊位置、起爆方式和空中炸點的高度選擇得當,目標殺傷範圍擴大,威力增強型榴彈、雲爆炸彈或能傾斜發散破片的子彈藥可毀傷壕溝內的人員和無裝甲防護的裝備。
目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是研製高爆穿甲彈藥,該彈可用來毀傷建築物內的人員和裝備。而戰鬥車輛及裝甲運輸車內的人員則將用帶有重型預製破片或子彈藥的大口徑火箭彈來對付。
靈巧彈藥的研製目前倍受關注,該彈能從頂部攻擊裝甲車輛,首先是坦克。帶有感測器引爆子彈藥的火箭彈已研製成功並裝備於“鏇風”多管火箭炮。由於存在不匹配的工程問題,感測器引爆子彈藥的體積和重量被相應減小,但其性能卻絲毫未變。這樣既可確保將300毫米多管火箭炮的作戰效能提高1倍,又可保證將該感測器引爆子彈藥套用於122毫米火箭彈。
提高射擊精度和密集度
隨著多管火箭炮最大射程的不斷增加,提高射擊精度和密集度的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在精度和密集度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火箭炮的射程越大,火箭彈離目標的偏差就越大。由於傳統的提高火箭彈精度和密集度的方法已不再奏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空氣動力學、彈道學、發射動力學,以及可以改進多管火箭炮射擊修正和控制的新的工程方法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可控火箭彈已成為俄羅斯陸軍“鏇風”多管火箭炮的建制彈藥。這種火箭彈採用的彈道修正原理可以很容易地套用於彈徑較小的火箭彈,特別是122毫米火箭彈。
除經過驗證的彈道修正方法外,目前還正在研究多管火箭炮火箭彈的連續控制方法,這種方法利用火箭彈發射瞬間到戰鬥部被觸發整個過程中從慣性感測器接收到的數據。研究顯示,與彈道修正方法相比,連續控制方法可以將精度提高3-4倍,即使是將慣性感測器安裝在非穩定平台上(最適用於多管火箭炮)亦如此。這種方法最適宜套用於遠程火箭彈(射程在90公里以上)。
同時,“鏇風”多管火箭炮火箭彈上使用的修正系統是一種可進行現代化改進的開放式系統。該修正系統改用新的基本部件後可使體積和重量都減少近1/2,最終可增加戰鬥部或火箭發動機的裝藥量。除此之外,該修正系統還可以通過消除角度穩定相位誤差提高精度,相位誤差產生於火箭彈鏇轉角速度的偏差和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的推移。距離修正算法可套用到被動段彈道,這樣可以抵消火箭彈空氣動力特性的散布。綜合使用多種方法,可以將射擊密集度提高近2倍,即使密集度達到1/500-1/600的水平。
改進輔助系統
以上討論的火箭彈是多管火箭炮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然而,火箭彈整體效能的發揮還要依賴於發射車、偵察、氣象保障和測地、火控系統等輔助系統。特別應將重點放在偵察裝備上,它應能與多管火箭炮一體化,並具有較高的目標指示精度。提高目標指示精度與提高射程和降低射擊誤差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數據顯示了具有不同射擊密集度的多管火箭炮,其集束火箭彈戰鬥部性能與目標指示誤差之間的關係。目標指示系統在100米內的公算偏差可能會造成多管火箭炮系統1/300的射擊誤差,而且,對於射擊誤差為1/12O0X的高精度多管火箭炮,目標指示精度則需要相應提高。
另外,多管火箭炮發射車也將會做進一步改進。未來的發射車將可同時裝載不同口徑的火箭炮,並能使用自動定向陀螺瞄準具進行自動瞄準(乘員可不出駕駛艙)。另外,先進的發射車有望安裝衛星導航系統和一系列用於火控和射擊諸元計算的制式軍用計算機,它們將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在各種地形上全天時全天候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