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其首都喀土穆意為“大象鼻子”,人口近600萬(1999年)。青、白尼羅河在喀土穆交匯向北流去,頗似大象鼻子,喀土穆也因此而得名。其地形與武漢很相像,也由三鎮組成,即: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圖曼,三鎮之間有橋相連。
城市特色
喀土穆是世界上有名的熱都,氣溫常常在攝氏40度以上,即使在日落之後,大街上的柏油馬路仍然是軟軟的,真是名符其實的“火爐”。蘇丹人民為了抵抗酷熱的侵蝕,在喀土穆大街小巷栽種了成片的榕樹。這種榕樹枝葉繁茂,從街道兩則伸向街心馬路的上空,形成一種巨大的天然的“遮陽傘”。這些樹林既減少了烈日的炎威,又起到了美化城市環境和淨化城市空氣作用。
喀土穆在非洲是一座文化品位比較高的城市,市區擁有眾多的博物館,如自然歷史博物館、民族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在喀土穆自然博物館裡收藏著自公元前4000年以來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著名的古神廟、陵墓、壁畫、銘刻等珍品,這些文物是因為埃及修建亞斯文大壩,存在著被洪水淹沒的危險,便將它們從北部的努比亞地區精心移過來的。當時移植過程中,許多古廟是從岩石上仔細分段切割取下,沿著水路運到喀土穆的,而那些壁畫則是將原來的磚牆和襯布完整地遷移過來的。
歷史簡介
喀土穆歷史悠久,最初是一個小漁村,1822年成為埃及兵營,次年成為埃屬蘇丹首府。1834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占領蘇丹,定都喀土穆。1898年起為英埃屬蘇丹首府,1956年蘇丹獨立後定為首都。恩圖曼是喀土穆主要平民生活區,幾大自由市場均在恩圖曼,市場具濃郁的阿拉伯風情,象牙、黑木、鱷魚皮等民間工藝品體現了蘇丹的民族藝術特色。國家民族劇場、議會大廈和古蘭經大學也坐落在恩圖曼。。
1885年得以重建,逐漸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市區多伊斯蘭教寺院和基督教堂。北臨青尼羅河的濱江大道綠樹成蔭,中國援助建設的友誼大廳就坐落在這條大道上,這是一座大型國際會議廳,被蘇丹人民稱為“蘇丹新郎額上的美麗的月牙”。位於市中心的共和國大街為商業區,自然分成歐洲市場和阿拉伯市場。阿拉伯市場是一處吸引遊客最多的地方,在不大寬敞的街道兩側,售貨的攤位一個挨著一個。貨架上擺滿了牛羊肉、鮮紅翠嫩的辣椒、曬得乾乾的豆角以及蒜頭、洋蔥等。到處都堆著芒果、棗椰和其他熱帶水果,麻袋裡裝著高梁、花生等。外國遊客最感興趣的是那些出售手工藝品的店鋪。那些用象牙、黑木、羚羊角、犀牛角等雕刻而成的各種人頭像或動物形狀,顯示出蘇丹民族藝術的特殊風格。漫步在這人流擁擠的阿拉伯市場裡,舉目眺望那高聳入雲的清真寺尖塔,頓時會切身感到喀土穆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城市。當然,同其他國家的阿拉伯城市相比較,喀土穆也有它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儘管居住在城裡的阿拉伯穆斯林男子們,也喜愛穿白色長袍,頭上同樣纏著白布,或者杏黃色的小帽,但只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立即發現,不少人的臉上帶有幾條深淺不同的刀痕,有的呈平行狀,有的成十字或者雙十字狀。這裡的婦女們也幾乎人人都穿著白色的長裙,但她們並不像其他阿拉伯國家的一些婦女那樣戴著黑色的面紗,只是在遇見陌生人時用長裙的袖子輕輕遮蓋一下自己的臉部而已。
青尼羅河濱河大道南側矗立著白色三層樓總統府,始建於1834年土耳其奧斯曼統治時期,當時稱為呼克姆達里亞宮。曾有32名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總督和9名英國總督在此執政。1885年1月26日,馬赫迪領導的起義軍攻下總督府後,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的劊子手、當時的英總督戈登在樓梯台階上被士兵用長矛刺死。1956年1月1日,蘇丹宣布獨立,成立了蘇丹共和國。尼羅河大道往西北,是我國20世紀70年代初援建的友誼宮,這個非洲第三大國際會議中心的面積達2.47萬平方米,是總統辦公和政府召開重要會議及慶祝活動的場所。
地理氣候
喀土穆是兩條尼羅河的交匯處,青尼羅河在與白尼羅河匯合前的河床中央有一小島叫“土堤”,將青尼羅河一分為二,南邊一股水在小島南側同白尼羅河相遇,向前流去,又在小島北端同其另一股水匯合,青白尼羅河由此合二為一,稱為尼羅河,然後一直向北流往埃及。由於兩河上游水情以及流經地區的地質構造不同,兩條河水一條呈青色,一條呈白色,匯合時涇渭分明,水色不相混,平行奔流,猶如兩條玉帶,堪稱喀土穆一大景觀。喀土穆有“世界火爐”之稱,氣候炎熱乾燥,年平均氣溫為28.7℃,最高氣溫達47.2℃,每年3月到11月,白天一出門,滾燙的熱浪就撲面而來,宛如步入桑拿房,常常晚上10點鐘去散步,地面仍散發陣陣的熱氣。4、5月份是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肆虐的季節,狂風卷著漫天的沙塵氣勢洶洶、昏天黑地地一刮數天。漫天黃沙無孔不入,人在屋中,也能感到陣陣土腥味,甚至有時睡夢中也會被憋醒。到了7、8月份雨季,偶爾傾盆大雨,大雨過後,沒有下水道的整個城市到處積水,成為“水鄉澤國”。冬季,酷熱蕩然無存,這時空氣清新,能見度高,盡可放心地做深呼吸,夜晚仰望天空,星星月亮清晰可見,仿佛近在咫尺。
喀土穆是蘇丹政府機關、外交機構的所在地,蘇丹的總統府、總理府、各部、法院等重要機關都設在這裡。
經濟發展
北喀土穆是工業區,它集中了全國的大工廠,其中有全國最大的紡織廠、船舶廠和汽車修配廠等。2000年,喀土穆的機械、化纖、食品(橄欖油)等工業發展較快,還興建了火力發電廠。
喀土穆是一個商業都市,恩圖曼是全市商業比較集中的地方,這裡既有外國人經營的大商店,也有富於民族特色的阿拉伯市場。阿拉伯市場的店主都是蘇丹人,出售的商品大多是本國的產品,如棉花、皮革、手工藝品、日常生活用品等。喀土穆沒有大商業區,也沒有大超市,商店都是小門臉。買東西常不按重量計價,西瓜論個,生菜論棵,橙子柚子芒果論打,大多數葉菜則論捆賣,至於花生、芝麻和豆類,則按桶論價。市場上新鮮蔬菜四季不斷,品種有限,但價格合理,不必擔心農藥污染,全是真正的“綠色”果菜,吃著放心。
基礎建設
喀土穆有蘇丹最大的空港。喀土穆國際機場。也是蘇丹航空主要的集散地。原本建在喀土穆市的南方,但隨著城市的快速成長與附近地區的都市化,機場反而變成在市中心。
蘇丹第2大及第3的機場分別是朱巴機場及蘇丹港機場。喀土穆交通發達,有國際航空航線,鐵路直通紅海岸,由該市沿尼羅河可航行至埃及首都開羅。喀土穆是棉、糧集散地,有製革、紡織、食品等工業。主要建築物有政府大廈、伊斯蘭清真寺、博物館和動物園等。
喀土穆有數十所高校,最著名的要數尼羅河畔的喀土穆大學。
旅遊勝地
喀土穆是一座吸引遊客的城市。穿過喀土穆城區而過的著名尼羅河的兩條主要支流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就像兩條巨蟒一樣在離開喀土穆市區後的不遠處合二為一,形成尼羅河的主流向北流入埃及,喀土穆附近的尼羅河匯合處的奇特景觀,古往今來不知吸引了多少遊人,這是北部非洲的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在青、白尼羅河匯流處的跨河大橋東岸,建有一座匯流公園,站在公園的橋上遠眺,只見青尼羅河水色湛藍,白尼羅河水色瑩白,匯全處的尼羅河水,一半是藍色,一半是白色,彼此互不干擾地奔流而向,猶如兩條色彩截然不同的錦帶平鋪在人世間,一川雙色,藍白分明,波光粼粼,蔚為奇觀。產生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是這樣的,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的塔納湖,沿途流經的地區多岩漿岩層,沖走了大量岩屑,同時溶解了大量含硫物質,水色自然變得蔚藍蔚藍的;白尼羅河發源於烏干達的維多利亞湖,沿途流經的地區大多是沼澤地帶,水中所含有雜質大部分已經沉澱,顏色比較純淨,呈為白色。當這兩條河流在喀士穆匯合時,由於比重、流速均不相同,相互混合的過程比較緩慢,需要經過一段距離的流動,才會慢慢融合為一體,於是便出現了藍白分明的景象。當然,這種現象只能出現在河床中水位正常的情況之下,如果遇到山洪暴發,上游衝下大量的泥沙時,河水變得波濤滾滾,滿江濁流,這種藍白分明的現象也就自然消失了。
恩圖曼在1885~1898年曾是馬赫迪王國的都城,市內名勝古蹟頗多,有著名的馬赫迪陵墓、阿卜杜拉·哈里發紀念館及清真寺等。
馬赫迪陵墓:馬赫迪陵墓是一座銀灰色與淡黃色相間的石砌建築,高達40多米,直徑20多米。座基是淡黃色的立方體,座基的每面牆壁上鑿有9個拱形窗洞,頂部有銀灰色的彩陶貼面。宮室是八面體,也呈淡黃色,每面牆上各開一座銀灰色的拱形雙扇窗。陵墓上部是一座銀灰色的錐形圓頂,頂部中央是一座銀灰色金屬小塔。主圓頂周圍有4座涼亭相護,它們坐落在座基的四角上,底部是四根銀灰色柱子,中間是淡黃色拱形門洞,頂部則是銀灰色的錐形小圓頂,式樣與主圓頂相同,猶如眾星捧月,星月增輝。整座建築外觀均衡、協調,色調純淨明麗又富含變化,尤其在燦爛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雄偉壯麗。馬赫迪的棺槨停放在宮室的大廳中央,雕刻得非常精緻,四周圍以欄桿。欄桿外立有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馬赫迪的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