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基準面

喀斯特作用向地下深處所能達到的下限。一些學者認為,喀斯特地塊內的地下水主要向鄰近河谷或海洋排泄,在地下水面附近有一個強烈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帶,喀斯特發育受此帶控制,因此,河流基準面或海平面為喀斯特基準面。

百科名片

喀斯特基準面  karst baselevel

相關觀點

喀斯特作用向地下深處所能達到的下限。一些學者認為,喀斯特地塊內的地下水主要向鄰近河谷或海洋排泄,在地下水面附近有一個強烈的喀斯特地貌發育帶,喀斯特發育受此帶控制,因此,河流基準面或海平面為喀斯特基準面。另一些學者認為,在河床和海面以下仍然有地下水活動,儘管流動是很緩慢的,但對可溶性岩石仍有喀斯特作用,鑽探資料也證實海平面以下很深的陸地有大洞、孔穴等,因而主張喀斯特基準面應是可溶性岩層的底板。

特點

控制向下喀斯特作用的理想下限。喀斯特水從地表下滲至一定深度漸趨停滯,轉向以水平運動為主,且水中CO也在下滲過程中不斷消耗減少,存在一個喀斯特向下發育的終止界面即喀斯特基準面。水平方向運動的喀斯特地下水,大部分選擇沿潛水面附近最短路徑流向河谷排泄,還有一部分到一定深度的不同高度層,以下凹的虹吸管方式流動,與前者一起組成向排泄點集中的透鏡狀徑流帶。隨著地面的夷平過程,相對地勢減小,這個徑流帶不斷減薄,趨近於一個面,稱喀斯特水排泄基面,並成為控制地表與淺層喀斯特發育的基準。垂向喀斯特作用還受海面、鹹淡水界面、地殼熱源頂面、嫌氣微生物活動下限、水圈下界和碳酸鹽岩底板等界面控制。在特殊情況下,如合適構造中的水具有承壓,向深部循環,可形成深喀斯特。如中國廣東與貴州安龍鑽孔在海拔-1400多米遇洞,南斯拉夫朱帕(Zupa)地區在海拔-1600米遇洞。因偶發因素使喀斯特下界模糊,但從生產實際出發,國際上提出喀斯特化基準面。它指喀斯特作用均存在向下遞減,最終形成一個再向下喀斯特現象就缺乏或極微弱的界限面。由隔水層、波立谷與窪地構成的向下溶蝕控制面,稱局部(臨時)基準面。喀斯特基準面的調整,受造陸與造山運動、海平面變化的制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