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旗錦山

喀喇沁旗錦山

喀喇沁旗錦山,位於喀喇沁旗中部,赤(峰)—承(德)公路48公里處。

鎮內文教衛生事業發展很快,婦幼保健、防疫、計畫生育等醫療設施健全。鎮內文化設施齊全,人民民眾文化素質日漸提高,業餘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錦山鎮農業生產發展較快,土地利用率較高,糧食作物主要有穀子、玉米、高粱、水稻等,畝產最高達800公斤。昔日的錫伯河水到處泛濫,現已建起從東到西石砌護岸堤,此外還建起灌區3條,滾水壩1座。櫻桃溝村經過多年治理,現已成為生態農業村,為自治區的先進典型。錦山鎮內的城鎮建設尤為突出,全鎮人民經過多年努力,現鎮內居民不但吃上了自來水,主要街道兩側都有排污工程,馬路兩邊不但有人行便道,還有花圃,馬鞍山風景區已闢為國家森林公園,節假日,“塞外黃山”馬鞍山,深山古剎龍泉寺遊人如織。錦山鎮自1981年以來連續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愛國衛生“阿吉奈”獎。1985年進入自治區級文明鎮行列,1989年、1993年連續兩次被評為赤峰市甲級文明鎮。今日的錦山鎮已成為乾淨整潔、空氣清新,高樓林立,富裕文明的塞外城鎮2003年,晉級自治區五星級文明城鎮。

錦山鎮現為中共喀喇沁旗委、喀喇沁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喀喇沁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124平方公里。錦山鎮,清初稱“大公府”,後溶化成“公爺府”。1966年改現名。乾隆八年(1743年),喀喇沁旗第五代札薩克和碩額附噶勒藏次子敏珠爾拉布坦被敕封為輔國公晉固山貝子,故稱為“大公”時人稱“公爺”,並建有府第,“公爺府”由此得名。民國34年(1945年)以前公爺府就有“東衙門”“西衙門”“前衙門”“後衙門”“小府”“八大家”等多處封建貴族府第,他們所擁有土地占全鎮總土地面積的90%以上。民國37年(1948年),喀喇沁右旗建西縣聯合政府從王爺府遷至公爺府,1966年公爺府改名為錦山鎮。

至1995年,全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73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委員會。全鎮8790戶,33584口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54人。蒙古族17299人,是蒙古族聚居地區。錦山鎮 轄:花山、龍泉、廣場、錦園4個社區居委會;河南西村、河南東村、錦東、後溝、河北、西府、蒿松溝、馬鞍山、櫻桃溝9個村委會。

公爺府街內有靈悅寺,康寧寺。靈悅寺始建於清代中前期,西府有吉慶寺,是和碩端靜公主的家廟,還有深山古剎龍泉寺。現靈悅寺、龍泉寺猶存,已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國家和地方撥款進行了修葺。公爺府街的清真寺1985年後也進行了重修。

公爺府商業的發展始於雍正、乾隆年間(1723——1795年)由於蒙地開墾,漢人流入,店鋪日漸增多,首先由山西人開設了“利源當”,光緒七年(1881年)改為“通興當”,成為公爺府街最大的商號。此後公爺府街里又有了“泰萃豫”燒鍋、“金泉厚”、“利興號”、“利匯川”、“志成信”等十幾家較大的商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公爺府街設立集市,集日逢二排七。清朝末期和民國初期,公爺府已成為民間貿易活躍的塞外小鎮。後由於軍閥混戰、社會動盪特別是日軍的侵入,公爺府商業逐漸蕭條。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民眾當家做,公爺府的商貿活動日趨活躍,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全鎮經濟繁榮,貨源充足,物價穩定,現國營、集體、私營商業網點遍布全鎮。

錦山鎮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通興當”利用錫伯河水安裝了西水磨,後又增加了東水磨,是全旗最早的水利加工作坊。新中國成立初期,鎮內只有幾家個體經營的小作坊,經營慘澹。經過40多年的發展,鎮內已初步形成糧食加工、副食品加工、車輛修理、鑄造、針織、木器、機械製造、服裝、建材、建築、釀酒、印刷、化工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中百錦牌啤酒遠近馳名。鎮內電業發展迅猛,現已成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的主要能源。錦山鎮是全旗的交通樞紐。新中國成立前,公爺府街道彎曲狹窄,鎮內道路雨天泥濘,晴天塵土飛揚。1958年旗人民政府新開錦山大街,1977年後又陸續辟錦橋路、河濱北路、河濱南路,現鎮內道路縱橫交錯,主要路面全部硬化,乾淨整潔,每天各種車輛來往穿梭,通往全旗各地。1958年,旗人民政府投資在鎮中錫伯河上建木橋1座,1974年又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的百米大橋。1984年又建鋼筋混凝土西便橋1座。兩岸連成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