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商鞅
自古驅民在信誠 ,一言為重百金輕 。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商鞅(?—前338):本衛國公孫。後入秦輔佐孝公變法,國以富強。因功封於商,號為商君,故又稱商鞅。孝公死,商鞅被誣謀反,遭車裂。
2.驅民:驅使、役使百姓。信誠:誠實守信。
3.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百金:泛言其多。秦以一鎰(二十兩)為一金。《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即將頒布新法,恐人不信,乃先立三丈之木於都市南門,募民有能移置北門者給予重金,以示不欺。卒下令。《漢書·高祖皇帝紀》:“得黃金百鎰,不如季布一諾。”
4.今人:指宋朝的大地主頑固派和道學家。非:詆毀,誹謗。
5.令:使得,做到。政:指政策、法令。必:必定。
白話譯文
從古以來統治人民在於信誠,一言為重百金為輕立法嚴明。
現今的儒士不可任意詆毀商鞅,商鞅能使法令政策堅決施行。
創作背景
據宋人陳了翁《四明尊堯集》記載,王安石曾問宋神宗:秦孝公能“擇術濟事”(採用商鞅的建議),皇上比他怎樣?可見,王安石曾自比商鞅,希望宋神宗效仿秦孝公支持變法。為此,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保守派紛紛攻擊商鞅,其實際矛頭是指向王安石。於是,約在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寫了這首詩來表明自己的政治見解以及推行新法的決心。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商鞅》是王安石頌揚先秦法家商鞅的一首七言詠史絕句。商鞅在秦國推行了一條比較完整的法家路線,他所領導的變法運動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開始實行變法時,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商鞅採取措施,先“立木”取信於民,以嚴明法令。“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二句,對商鞅令出必行的做法給予高度的讚揚。商鞅開始變法,就遭到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反對,商鞅根據“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規定,堅決鎮壓了奴隸主貴族復辟勢力使變法得以繼續推行。“商鞅能令政必行”,就是對商鞅能取信於民和堅決鎮壓復辟勢力使變法勝利推行的進一步頌揚。
王安石寫了這首詩,對商鞅作了高度的評價,肯定了商鞅的歷史功績,粉碎了頑固派的破壞陰謀。特別是:“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兩句直言不諱地表明了王安石的尊法反儒立場,針鋒相對地回答了頑固派對革新事業的咒罵,表明了王安石要繼承和發揚商鞅的法家精神,堅決推行新法的決心。
名家點評
上海大學兼職教授曹曉波《法家詩話》:《商鞅》篇筆法利索,音調鏗鏘,讀來叫人精神振奮。如果作者沒有深刻敏銳的思想和駕馭語言的才能,是無法達到這一爐火純青的藝術水平的。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漢族,撫州(今江西撫州市東鄉縣上池)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等,並稱“唐宋八大家”。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1070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