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商州上洛蒼野聚,秦漢時期的鄉村名稱;古上洛的標誌建制。在地處古商縣之上,上洛邑(今夜(野)村)相連的流嶺至倉房溝區域。是古商縣、古上洛城和東漢上洛侯國的郊野“邑聚”的謂稱。(秦時屬今丹鳳的古商縣。漢時屬上洛縣,即寒川佛誕公園野村孝義灣古城,今地名為“夜村”當地俗稱和原地名為“野村”。商洛寒川佛誕公園景區內。由來
蒼野,地名。蒼野聚是在蒼野地域的聚一級組織。是古夜(野)村孝義上洛城的郊野之地。秦時屬古商縣(丹鳳)上洛邑的鄉亭。漢時屬上洛縣。上洛縣城西南、西北的郊外地帶的專稱。古上洛人煙稀少,古樹參天,空中獸王蒼(雕)和地上的獸王虎極多。此地有“雕崖”蒼、雕和虎傷人的記載。《商州志大事記》:“萬曆年間(1573~1619),商州虎患,食人無數,有絕丁者。天啟四年(1624),商州夜村冰雹,民房悉被擊碎,禾苗為泥。”“燕子山.....雕崖”
《商州兩千年歷史迷霧》載“筆者根據《史記正義》所記載的方向去踏勘、尋找,和史書對照,同時查閱了很多關於此研究的著作。在史書記載的“燕子上“雕崖”側面,峽谷內十幾里的海拔近千米的山樑上,找到與事件接近的“育園村”(現屬商州區夜村鎮,在半山腰處)”
之後,此地便成了秦漢年代古建制中的一個建制名稱。由於地域廣大,南北約百里,但該聚治所在水運和旱路便利的丹水和縣治所旁邊,故該地的名稱以該地域的治所處為準。是連線古上洛邑、上洛縣、上洛郡城的郊野之地。東,連線古上洛,南,在丹水南岸流嶺區域(連線山陽,古豐陽);北,在丹水北岸的倉房、寬坪;上,至張村、牡羊店子一帶的環形地域。
蒼野之說的記載來源於《左傳》中對此地的一次戰事擁兵的記錄。《左傳》載:“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司馬起豐析以臨上洛,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蒼野。”
性質
秦時”聚”是“邑”的對應自然社會組織。是自然聚落的謂稱。《略論先秦秦漢時代的“聚”》 載:“《論衡·書虛》中說“天下郡國且百餘,縣邑且萬。鄉亭聚里,皆有號名”,[26]顯然,流傳下來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聚”在事實上已經相當於南北朝以後唐以前的“村”的地位了。
秦漢時期基層的最小編制單位是“里”,“聚”還只是自然聚落的稱謂,不具有行政和法律意義。但是在一些文獻中已經有把“聚”看成一級行政單位的苗頭,如《漢書·平帝紀》中言:“立官稷及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癢置《孝經》師一人。”[27]此處已把“聚”與鄉並列起來描述了。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聚”這個名稱逐漸向“村”過渡,《顏世家訓》中有明確地記載:“吾嘗從齊主幸并州,自井涇關入上艾縣,東數十里,有獵閭村。後百官受馬糧在晉陽東百餘里亢仇城側。並不識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曉。及檢《字林》、《韻集》,乃知獵閭是昔獵余聚”。[28]此後至隋唐,“聚”逐漸地被“村”取代,成為政府直接管轄的最基層的行政單位。
綜上論述,從聚的發展過程來看,聚邑的起源是很相近的,其後逐漸有了區別;在先秦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聚”是與“邑”相對應的自然的社會組織,與邑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其時“聚”的自然性是很強的;至秦漢時期,“聚”逐漸地被國家納入到統治範圍之內,成為里直接統治的對象,聚的名稱也多起來。“邑聚”所指代的內容也發生了改變,出現了“鄉聚”的叫法;其後至南北朝時期,聚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此後社會中普遍的“村”的來源之一。“鄉村”逐漸取代“邑聚”、“鄉聚”,成為後世最流行的稱呼。”
文獻出處
上洛侯國的郊野之地
蒼野聚一詞最早來源於《後漢書》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載:“上雒侯國。有冢領山,雒水出。故屬弘農。〔一八〕有菟和山。〔一九〕有蒼野聚。”這也是當時記錄上洛的標誌,上洛就是.有菟和山和蒼野聚的地方。之後,在《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等史料都有記載。只不過上洛城的搬遷和郡與縣、州與縣都在上洛的緣故,使後人遺忘了古上洛城的存在而站在新城論蒼野顯得描述地點略顯不清。
丹水經過
清代楊守敬註解的《水經註疏》載:“(守敬按:《地形志》,上洛縣有高東祠,東乃車之誤,以四皓廟在高車領上,故亦有高車祠之目。)丹水自蒼野,又東歷兔和山,即春秋所謂左師軍於兔和,右師軍於蒼野者也。(按:見《左傳·哀四年》,兔作菟,杜《注》菟和山在上雒東,蒼野,在上洛。《續漢志》蒼野聚《注》引杜作在縣南。菟和山在今商州東一百十里,亦名資峪領。蒼野聚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至於丹水縣......”是說丹水流經過的地域名稱。丹水從蒼野地過,又往東邊的兔和山方向流去。兔和山就是《左傳春秋》描述的所謂左師軍於兔和,右師軍於蒼野的事件的山名。西晉年代的杜預(222-285,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在著文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註解時說:“菟和山在上雒城東”就是說在緊鄰三十里的商洛縣相接的區域。註解又說:“蒼野在上洛。”是說上洛城治所在蒼野之地。蒼野地在上洛。而西晉史學家,司馬彪(?-306)《續漢志》中所說的“蒼野聚”,引用了杜預在《注》書中說是在上洛縣城的南邊。酈道元是《水經注》的作者(466或472—527)。清代楊守清認為:菟和山在今商州東一百十里,(在東北或東南一百一十里,如正東一百一十里屬西晉時的商洛地境,超出了上洛境,現丹鳳地名有“資峪頸”“資峪鄉”。是否將“資峪頸”誤寫為“資峪嶺”之嫌。“資峪頸”正好離商州城110里,里上洛城40里。說明此地在商洛縣。與原意上洛縣境有出入。----國偉注)亦名資峪領。蒼野聚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此地是蒼野地的流嶺連線豐陽(山陽)地的蒼野邑聚之地,雖然此解釋把該地定在上洛區域,且丹水流過此蒼野名稱的地方,(但其聚地點卻在此地方南的流嶺後值得商榷,)隋、唐改聚為村變為蒼野村。野村、夜村。是因為商洛商州上洛的發展最初是以丹江岸邊。以水路為主要交通道路而發展繁衍的。自從商州丹江水路枯竭,便進入了經濟滯後的區域。由於古上洛城在存在六、七百年後廢棄搬遷,之後的解注都在州城為起點,地點與距離只是大約。所以,該聚屬於上洛城的一級建制,自然在丹江邊靠近上洛古城,符合今夜(野)村繁衍和聚地的特點。
古上洛郡國城郊
而上洛城就在蒼野地。蒼野聚在蒼野地的上洛城周邊。蒼野聚最初曾在今寒川佛誕公園襄王溝後流嶺與山陽地帶。 之後在今夜村。蒼野村野村夜村
在今州城在洛州和商州(原應為“邑”--國偉注)建城和建制時改為夜村。俗稱仍為野村至今。《古上洛探秘》云:““倉野”地名與事件有:
(1)《左傳》大兵壓上洛倉野之地的著名事件。
(2)清《商州賦》中描寫的王陵古城即《史記正義》註解的“王陵故城”之地。
《商州賦》詩中說:“王陵應入關之兵,此其漢也”出自《史記》三家注說的“城南三十一里”城堡。即倉房村、夜(野)村一帶的夜村襄王溝。況且,“王陵故城”中的王陵,在漢代劉邦坐天下時之爭時意義重大。漢朝為立天下的十二位功臣“立傳”王陵是其中之一,因曾是屯兵上洛建城觀虎鬥,被晚封為安國侯,王陵官至右丞相,所以“王陵古城”也是王陵的功碑見證。
(3)另外,張良來上洛請四皓輔助太子時就與王陵同朝,張良來上洛就住在夜村高橋下時年著名的西漢上洛城。
此地人稱:過去此地稱野地,倉雕、巨鷹野獸極多。《商州志》中描寫的“襄王溝”中的“雕崖”就是說的此地。
(4)有“倉”房村外,夜村當地地人稱“野村”的說法也極多。網上就可搜到當地人稱呼習慣。如“……市商州區野村第一中心國小。瞧瞧,我們的工作還算...”
“商州人在北京_商州吧_百度貼吧tieba.baidu.com/f?kz=504509293你們是野村人吧,叫好哥倆是不是,那時候我還剛到...”“商州野村-華商雜談-華商論壇”“商州區野村衛生所”
“商洛市商州區野村鎮將軍腿-百度快照”…….
“簡介:商州區夜村鎮人民政府位於中國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夜村鎮野村81,它主要負責地區(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國家機關......”
至於為什麽把野村換成夜村說法甚多。時間應在唐代。
(5)著名的元建寺釋無業和洛源驛站楊炎的記錄都出自該蒼野地。
(6)商州銅佛龕、五方佛山、霸王寨等。
(7)高橋,原橋名。後地名。是漢時上洛專為朝廷張良接迎四皓所備的過江進城的大橋而得名。即由蒼野連線孝義古城中間所建的高橋。
。正如《商洛佛誕寒川公園簡介》所說:“高橋因良而建,因城而存,因奇而名”。
5、《政區大典》記載的村名地名與“蒼”、“野”相關的有:
1996年《政區大典》資料“夜村鎮……轄夜村、高橋、倉房、四嶺、將軍腿、楊塬、會峪7個行政村;白楊店(牡羊店子)……,轄白楊店、樂園(洛源)、東口前、古路峪、東李塬、唐塬、於塬、牛寺溝、唐寨子9個行政村
詩.
對雪感懷呈翟使君馮中允同年
【宋】作者:【王禹偁】
歲暮山城雪,民和歲有秋。
深聞五袴詠,聊減貳車愁。
凌亂藏溪寺,霏微酒郡樓。
凍宜粘酒旆,香好試茶甌。
逐吹殊無定,連宵勢未休。
仙娥低粉面,熊耳壓峰頭。
樹老花重發,川長縞不收。
平沉采芝洞,深鎖避賢郵。
麋鹿全迷逕,鷹鸇不下鞲。
夜村埋古屋,丹水咽寒流。
上洛城中客,梁園日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