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簡介

圖騰影子

一個曾在外地工作的長者告訴我,傳說中所謂的島其實就是“老上洛”,上洛有城廓,在水裡。樹叢抱著山崖,山崖抱著丹江,丹江包著上洛,成一島城。筆者問老者島的位置在哪裡時,他說:“這一島城就睡在雕崖洞前的丹江河裡……”[1-2]
文物記載
《陝西陝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商洛卷”載:“古城村遺址”,“漢代,位於商州孝義代街村七組(原古城村)……三面均臨丹江,城址略成扇形……東西長約9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27萬平方米。城址西部殘存夯築牆垣,殘高1.4米。遺址表面文化遺存豐富……”。史料佐證

衛星地圖下的古城廓

衛星地圖中,過去的河床部分已變為良田,但過去的河岸影子還在。高橋、夜村自然就成了上洛城門外的客棧和緩衝之地,高橋塬上的民居還是古時的位置。高橋上邊叫“上塬”,和高橋、古城相連。
過去的古城城廓清晰,一部分也變為車路和良田。對照衛星地圖,也許還能發現更多的秘密。
地圖和史料的結果
1、《商州賦》所描寫古城的位置名稱,與《陝西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商州古城村位置和當地地圖、衛星地圖的地名、村名一致。2、《陝西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中的對古城村遺址的介紹“漢代,位於商州孝義代街村七組(原古城村)”,與《直隸商州總志》載“漢,上洛”年代一致。
3、《陝西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中對商州孝義古城所描寫的“三面環水”的特點,與衛星地圖上該地呈倒U字型特點,與清乾隆《直隸商州總志》載“(上洛)居洛水上,因以得名”的特點相似。
4、《丹鳳縣簡介》:“(丹鳳縣)秦置商縣,轄今商州市及丹鳳、商南、山陽縣大部。漢元鼎四年(前113)割境西置上雒(洛)縣……”所以,雖然商州和上洛縣城可能同城,但古上洛城在“商州孝義代街村七組(原古城村)5、孝義古城與清乾隆《直隸商州總志》、《通鑑》中的上洛城的特點、與考古結論該地建城時間一致。與《史記》、《正義》說“王陵古城”在上洛南三十一里;反之王陵故城北邊三十一里處就是上洛城。“王陵故城”正好在上洛故城南三十一里之處剛好吻合和相互印證。
地理位置
該城的地理位置是在秦嶺山脈的南坡;流嶺以北。西邊距離西安市130公里;距離商洛市中心30公里;沿丹江(州河)經寒川佛誕公園上段的羅公碥、一行商州銅佛龕、襄王溝、元建寺、和下段的夜村高橋村連線。東與丹鳳縣的棣花、商鎮(古商洛縣)“丹江漂流”相接。背靠南山連線商山。距商山的“商”字15公里。在下百餘公里就到商南境地的“金絲峽”區域了。其城的建設和擺放的地理位置奇特,四面環山,丹水沿(當地人俗稱此段為洛水)四面環山的倒“U”字形河床里通過。倒U字的中間部分一邊連南山,一邊頂河邊,河對面又是一座小山。此地形形成的一塬,此塬古稱上洛塬。城就建在U字形塬上,所以上洛城是一條形狀的城。正門朝西,三面鄰水,河水滿時似城飄在水面。當地人稱其為“水城”。其水由於治所、城;以及此地是“上洛塬”所在,所以此段的河水俗稱洛水。但是著名的商於古道旱路卻在城的北邊。(此商於古道仍存。)城在江河的南岸、緊連南山商山,丹江成了天然的護城河。人們出入古上洛城必須船渡江或過“高橋”才能進入商於古道旱路。高橋下可行船,因為前方就是洛塬碼頭(唐時為距商州銅佛龕一里的洛源驛站碼頭,接運龍駒寨來的南糧北調工程和其他轉運旱路上長安的貨物等)是丹江上游漢代最早的過江大橋。由於數百年後古上洛城因戰亂毀和地域雖險要,但和平時期和發展卻多有不便,加之古時建城後期比較注重風水,此城在水南岸,系南山之陰之嫌,且逢戰必毀;該城有限的發展空間和不便,最終棄城至現上洛商州城。人文歷史
名稱起源
古上洛的上洛一詞,是此地丹江邊上下有很多“塬”地勢。以族氏占塬為家族地盤居多。如古上洛城本身就在塬上。當地人有“上洛塬”稱呼。緊連周圍有:左前邊:“上塬”村,又前:“北塬”;沿丹水(洛水)上一次是:“洛塬”即唐代著名的“洛源(塬)驛站”《州志》橋樑的古橋中,此處現稱的會峪河橋為“洛塬橋”舊稱洛塬河橋。(後因和洛南地名“洛源”發音相同該稱“樂園”)、“王塬”、“楊塬”、“唐塬”、“李家塬”、“上趙塬”、“下趙塬”、等“塬”,均在周圍的丹江邊高處,且都是土地土質較好,易居住和繁衍的地方。名稱作為地名延續至今。古上洛縣城建好後,又由於治所城前河民俗愛稱以城冠名,上洛的河就叫洛河。是因為古時老百姓讀書少,不知道地理學名而因此。加之此地此城被江河水包圍,站在商於路和跨江進城的“高橋 ”前望此上洛城,在河床水滿時成一島,如同漂在水上的巨舟。所以古志載此城在洛水之上而得名。古上洛的上洛出現的文字記載是漢代的《左傳》。建制始末
古上洛縣的行政建制始於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在此上洛塬設縣,因居洛河之上故名。包括今區、洛南縣兩地。屬弘農郡(治所河南靈寶),隸司隸校尉部。名上洛縣。共230年。東漢(公元25——220年)縣設此上洛塬(屬京兆尹,治所長安。仍隸司隸校尉部。三國(公元220——265年)屬曹魏之京兆郡)共240年。古上洛郡的行政建制始於西晉(公元265——316年(泰始二年(266),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古上洛縣,上洛縣仍在此上洛塬上至北魏(公元439年)。共174年。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其上洛縣為荊州和上洛郡治。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為洛州和上洛郡,上洛縣仍在上洛塬上。(此時一說州城存在)共48年。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其上洛縣為商州和上洛郡治。總計91年。棄城年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郡,保留商州,上洛縣為商州治。一說州城存在,上洛城始廢,治所合一。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共124年。(該城廓保留至清代(清代《商州賦》)古城牆殘段保留至現1990年前後。)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此時商州、上洛郡、上洛縣治所合一均在現商州城。撤置年代廢制名稱
宋代(公元1264年)上洛縣建名稱制終止。存在年間
古上洛城從建城至棄城約697年間。建制名存年間為1254年。現狀

同名城三座



著名景點
古城八景
此地為純綠色固有生態景點。古城有“老州城八景”.留存。即:.“古城八景”:“1古城灣椅子圈、2寺嶺子在中間、3龍王廟坐河邊、4聖水庵懸半山、5老龍疙瘩戳破天、6普光寺塔寺前後殿、7丹水繞城白龍冠、8神出佛入幾千年。”周圍連線
連線一體的寒川佛誕公園、天成佛誕聖地六十餘處,一代國師釋無業故里、元建寺、襄王溝、王陵故城、洛源驛站、商州銅佛龕;下連線商山洛水的商山、丹江漂流,在下就去“金絲峽”景區。景點圖示

1.丹江(洛水)2.秦漢古道。3.樂園村(古洛塬)4.古霸王寨/五方佛(商州銅佛龕)5.古洛源驛站6.運糧碼頭7.呂布戲貂蟬歇店處8.釋無業誕生地9.釋無業開元寺10.古道11.襄王溝12.王陵故城13.倉房村14.野地夜村15.古高橋的位置16.古高橋村17.上洛古城牆基痕跡18.古城廓19.城門位置20.看水中之城的位置21.戴街22.312國道23.滬陝高速24.鐵路25王陵故城前寨26一行銅佛龕
未標註的地圖上的塬:洛塬(現稱樂園)楊塬、王塬、何塬、上塬、古城(民稱上洛塬)詩歌
描寫上洛的詩歌【詩歌名稱】:《憲丞裴公上洛退居有寄二首》【年代】:唐
【作者】:吳融
【內容】:鴻在冥冥已自由,紫芝峰下更高秋。拋來簪紱都如夢,
泥著杯香不為愁。晚樹拂檐風脫翠,夜灘當戶月和流。
自嗟不得從公去,共上仙家十二樓。
瘦如仙鶴爽風篁,外卻塵囂興緒長。偶坐幾回沈皓月,
閒吟是處到殘陽。門前立使修書懶,花下留賓壓酒忙。
目斷瓊林攀不得,一重丹水抵三湘。【詩歌名稱】:《送李太守赴上洛》
【年代】:唐
【作者】:王維
【內容】:商山包楚鄧,積翠藹沉沉。驛路飛泉灑,關門落照深。
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晝欲陰。
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荊岑。若見西山爽,應知黃綺心。《奉報寄洛州詩》年代:南北朝 作者:庾信舟師會孟津。
甲子陣東鄰。
雷轅驚戰鼓。
劍室動金神。
幕府風雲氣。
軍門關塞人。
長旍析鳥羽。
合甲抱犀鱗。
星芒一丈焰。
月暈七重輪。
黎陽水稍淥。
官渡柳應春。
無庸奉天睠。
驅傳牧南秦。
繁詞勞簡牘。
雜俗弊風塵。
上洛逢都尉。
商山見逸民。
留滯終南下。
唯當一史臣。《送王推官宰上洛先歸關中》詩人:梅堯臣 朝代:宋跨馬獨歸日,春風隨度關。
客裘將欲綻,社燕亦同還。
洛水源邊邑,秦人隱處山。
君家有鳧舄,切莫向雲間。(清)《商州賦》作者:趙應會
“……其城,則左龍右鳳,台峙丹流,二丈七尺之高。儼臨翠甸,五里三分之大。已定神□,射虎將軍,靜鎮於鼙鼓不驚之日。懸魚太守,清吟於金湯孔固之秋。過樂野而流連,前此遺封何在?向高橋而躑躅,當年故址還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