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唱作人或創作歌手,指的是同時創作自己的歌詞和音樂的歌手。和當代流行音樂歌手不同,這一辭彙時常用於描述一類與民謠-原音樂緊密相關的藝術形式。唱作人時常使用吉他或鋼琴為整首曲目提供伴奏,創作曲目或改編曲目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承載具有主題性的題材,主題可以涉及政治、自省、情感問題。特點
唱作人本身不僅是歌手,更為重要的是他同樣是自己所演唱的音樂作品的創作者甚至是製作者,兼具歌手和音樂人的特質。唱作人唱自己寫的歌,作為創作者能夠更好地詮釋作品所表達的感情和意義。同時,唱作人因為具備音樂製作、編曲等專業技能,同樣能更好地把自己的音樂作品打造成自己想要表達的樣子,給聽眾帶來更為準確的感官享受。
歷史
唱作人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在古代世界廣泛存在的吟遊詩人傳統上,他們吟誦或詠唱詩歌,時常以豎琴或其他類似樂器進行伴奏。在印刷術發明之後,民謠歌手開始寫歌並進行表演賣藝。通常這些歌曲建立在已有的鏇律或歌詞之上,不斷進行形式上的演化。這逐漸發展成為了民俗中的唱作傳統。巡遊的表演者在歐洲廣泛存在。民俗學者Anatole Le Braz記錄了民謠歌手Yann Ar Minouz的經歷,他於19世紀末在布列塔尼巡遊,並出售印刷版本的歌曲。
在規模較大的市鎮,歌手可以通過在公共場所表演謀取生計。在錄音技術發明之後,諸如Théodore Botrel和George M. Cohan這樣的早期唱作人成為了社會名流。廣播技術使他們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北美、英國和愛爾蘭
在北美,“唱作人”一詞可以追溯至創作藍調音樂和民謠音樂的歌手們。20世紀初期至中期,諸如Lead Belly、吉米·羅傑斯、盲人萊蒙·傑弗森、T-Bone Walker、盲人威利·麥克泰爾、閃電霍普金斯、桑·豪斯、和羅伯特·詹森。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伍迪·蓋瑟瑞、皮特·西格、李·海斯和紡織工樂隊的其他成員開始向更為廣泛的聽眾群體表演主題性的歌曲(西格既獨立表演亦作為紡織工的一員表演)。和現代的創作人相比,這些早期的唱作人並不過分關注音樂和歌詞的原創性,時常毫不猶豫地從其他歌曲中借用橋段或表演翻唱。創作主題性歌曲的傳統便是由這些音樂人建立的。西格和蓋瑟瑞這樣的歌手會參加工會的集會,因此也創作了許多與工人階級生活和社會抗議相關的歌曲。其他民謠歌手如約什·懷特、西斯科·休斯頓、馬爾維娜·雷諾茲、厄爾·羅賓遜、伊萬·麥科爾、約翰·雅各布·尼爾斯和道克·沃森也與他們相似,而詹森和霍普金斯這樣的藍調歌手則選擇根據自己的個人生活經歷來創作歌曲。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對唱作人傳統的影響很大。
此外,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比莉·荷莉戴、雷·查爾斯和妮娜·西蒙這樣的爵士和藍調唱作人,以及傑瑞·李·劉易斯、巴迪·霍利、查克·貝里、洛伊·歐賓森、山姆·庫克、瑞奇·華倫斯和保羅·安卡這樣的搖滾唱作人湧現出來。在鄉村音樂領域,漢克·威廉斯、佩茜·克萊恩、塔米·溫妮特、洛雷塔·琳恩、喬治·瓊斯、默爾·哈加德、羅傑·米勒、比利·艾德·懷勒和其他唱作人也在1940年代至1960年代紛紛湧現,主要創作鏇律優美的與愛情和其他問題相關的歌曲。
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唱作人在北美和英國開始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這時許多受到藍調、民謠和鄉村音樂影響的音樂人開始取得名望,他們中包括鮑勃·迪倫、傑基·德香農、約翰尼·卡什、克里斯·克里斯多福森等等。許多創作者,例如卡洛爾·金、湯斯·范·贊特和尼爾·戴蒙德也開始自己進行表演。和先前的鄉村和民謠音樂採用的敘事手法不同的是,這些表演者們通常從相當個人化(一般以第一人稱)和帶有自省色彩的角度入手創作。
這一時代的搖滾樂隊成員從技術上來說並不能算作是唱作人,但有許多唱作人在樂隊中與其他成員一同發揮創作作用,他們包括保羅·麥卡特尼、約翰·列儂、喬治·哈里森、林戈·斯塔爾、米克·賈格爾、基思·理查茲、傑瑞·加西亞與鮑勃·威爾、艾爾頓·約翰(與伯尼·陶平)、賈斯汀·海沃德、約翰·洛奇、羅比·羅伯森、伊恩·安德森、菲爾·柯林斯、彼得·蓋布瑞爾和彼得·弗蘭普頓;唐·亨利、格倫·弗雷和埃里克·克萊普頓等其他歌手在後來逐漸在唱作上取得成功。
到1970年代中期和1980年代末期,原先的唱作人潮流已經被融入了流行或軟搖滾風格中,但一些繼承唱作傳統的新藝人繼續出現,其中包括比利·喬爾、史提夫·汪達、布魯斯·斯普林斯廷、湯姆·佩蒂、馬克·赫德、克里斯·伊薩克、維多利亞·威廉斯和華倫·澤馮;甚至在朋克搖滾領域,彼得·凱斯、保羅·科林斯和保羅·維斯特博格也逐漸轉向了個人唱作的方向。
1980年代末,唱作人一詞被用於一個主要為女性組成的美國音樂人群體,最初是蘇珊娜·薇佳,接著是特蕾西·查普曼、南希·格里菲斯、凱蒂蓮、仙妮亞·唐恩、薩拉·麥克拉克倫、謝里爾·克羅、麗薩·勒布、瓊·奧斯本和多莉·艾莫絲。在90年代初,女性音樂人從其他風格領域崛起,其中包括寇特妮·洛芙和PJ Harvey到1990年代中期,瑪麗亞·凱莉、凱莉·米洛和艾拉妮絲·莫莉塞特的成功再次使唱作人一詞登上檯面。
同時,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博諾、The Edge、戴夫·馬修斯、鄧肯·謝克和艾略特·史密斯等人繼承唱作傳統創造了新的搖滾樂風格。到了21世紀,一種相對安靜的風格產生,歌詞大多具有印象派色彩,代表音樂人包括諾拉·瓊斯、康納·奧博斯特、蘇夫揚·史蒂文斯、大衛·巴贊、南聖加百利、Iron & Wine、大衛·格雷、雷·拉蒙塔涅、梅格·哈欽森、史蒂夫·米拉、朱莉·霍蘭、派屈克·達夫、理察·巴克納、珠兒、傑克·薩沃雷蒂、理察·辛德爾和約翰·戈卡。諸如科特·柯本、諾爾·蓋勒格和艾迪·維達的一些音樂人又創造了新的分支風格。其他則通過使用毒品來提升創造能力,例如Holy Sons樂隊的埃米爾·阿莫斯,自16歲開始使用毒品,創作了超過1000首歌曲,並最終簽約了一家獨立音樂公司。
1990年代末期,單個音樂人已經能夠在專業級別的系統上進行錄音,於是人們開始有機會錄製和銷售自己的音樂。這樣的音樂人被稱為“獨立音樂人”,他們通過獨立公司(時常是自己的公司)甚至完全不通過公司來發行自己的音樂。除此之外,網際網路也為獨立音樂的大眾傳播提供了途徑。
代表人物
歐美
Woody Guthrie、Bob Dylan、Ray Charles、Nina Simone、Jerry Lee Lewis、Buddy HollyChuck Berry、Roy Orbison、Sam Cooke、Johnny Cash、Willie Nelson、Paul Simon、Neil Young
Leonard Cohen、Joni Mitchell、Carole King、Van Morrison、Jimi Hendrix、Brian Wilson
Tom Waits、Otis Redding、Marvin Gaye、Arlo Guthrie、John Denver、JacksonBrowne、Jim Croce
Janis Joplin、Joan Baez、Judy Collins、David Crosby、Donovan、Stephen Stills
Randy Newman、Nick Drake、Barbra Streisand、Carly Simon
Joan Armatrading、Emmylou Harris、Cat Stevens、Harry Chapin
James Taylor、Lou Reed、Gram Parsons、Don Mclean、Jimmy Buffett、Janis Ian、Dolly Parton
Paul McCartney、John Lennon、George Harrison、Mick Jagger、Keith Richards、Elton John、Phil Collins
Tracy Chapman、Nanci Griffith、Shania Twain、Sarah McLachlan、Sheryl Crow、Lisa Loeb、Joan Osborne
Cat Power、Adele、Amy Winehouse、Taylor Swift、Usher、Jason Mraz、Bruno Mars、John Mayer等。
中國
大陸
崔健、許巍、朴樹、汪峰、羽泉、楊坤、劉歡、樊凡、小柯、郭峰、胡彥斌、趙節、刀郎、王箏、曹方、艾敬、李健、水木年華、鄭鈞、竇唯、陳石、顧峰、山野、黃征、丁薇、許嵩、許飛、曲婉婷等。
港台
李宗盛、羅大佑、黃家駒、周杰倫、齊秦、謝霆鋒、王力宏、陳綺貞、蔡健雅、林俊傑、張雨生、張震岳、方大同、潘瑋柏、黃舒駿、阿沁、伍佰、陶喆、陳昇、張宇、鄭智化、盧廣仲等。
獎項
東方風雲榜
2012第19屆東方風雲榜最佳唱作人——許嵩
音樂風雲榜
2003年第三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韓紅(內地);周杰倫(港台)
2004年第四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朴樹(內地);陶喆(港台)
2005年第五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胡彥斌(內地);F.I.R(港台)
2006年第六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羽泉(內地);陶喆(港台)
2007年第七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羽泉(內地);周杰倫(港台)
2008年第八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曹方(內地);張震岳(港台)
2009年第九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許巍(內地);方大同(港台)
2011年第十一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陳楚生(內地);盧廣仲(港台)
2012年第十二屆音樂風雲榜最佳唱作人:陳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