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歷史
一九九九年初,被專家們稱為天下第一壇的我國現存最早的“天壇”遺址,唐代圜丘遺址在雁塔區內被發掘出土。
“圜丘”又稱“圓丘”,也叫天壇,是封建時代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北京天壇公園內的圜丘是清乾隆年間在明末清初圜丘的基礎上改建的。據文獻記載,唐圜丘初建於隋,唐代沿用了300年,比北京天壇早一千多年,是全國保留下來的唯一一處早於清代的圜丘遺址。唐長安城圜丘遺址的發掘,為唐代文獻中祭天禮儀的記載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為研究我國禮儀制度的演變及其歷史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
地址: 西安市南郊雁塔區長延堡之東天壇路,陝西師範大學南牆外,磚牆院子,大鐵門。
在圜丘南側西端的石碑介紹道:“初建於隋,唐代沿用了近三百年,是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位於唐長安城郭城正南門明德門遺址以東約 950米。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進行了考古發掘。遺址高約8米,發掘顯示遺址為四層素土夯築圓壇,表面塗白灰。底層面徑約54米,第二層約40米,第三層約29米,頂層約20米,各層高1.5~2.3米不等。各層設定十二條陛階(即上台的階道),南階(即午階)比其餘十一階寬,為皇帝登壇的階道。唐長安城天壇是唐代祭天禮儀重要的實物證據,對研究中國禮儀制度的演變具有重要價值。2003年至2004年,西安文物局組織實施了保護工程。”
資料:
西安天壇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迄今已有1421年了。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朝隋文帝2位皇帝和唐代19位皇帝(除順宗、哀宗外)均在此處進行過祭天的禮儀。這裡曾是國家至高無上的禮儀重地,是古人與天相接的地方,是全國保留下來的唯一一處早於清代的圜丘遺址,是一個曠世無比的歷史遺蹟。在我國歷史上,祀天禮儀對維護皇權統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維繫國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壇遠古叫圜丘,又名圓丘,明清時被稱作天壇。天壇的設定格外講究,古人認為,“南”為乾位,太陽光照的時間較長,屬陽,所以祭天必須在帝都的南郊,隋唐的圜丘,便建在長安城郭城的南邊,位於唐長安城正門明德門東側950米處。
公元904年,朱溫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並廢毀了長安城,天壇就此沉寂在了漸行漸遠的歷史之中。1957年,天壇遺址被列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天壇遺址發掘前為一雜草叢生的大土堆,1988年陝西師範大學徵用了遺址所在地。1999年3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瑤研究員主持進行了清理髮掘,發掘面積4800平方米。黃土建築的壇體當時已經坍塌,但整體較為完好,發掘出殘存的台壁根部,破解了唐代圜丘基本形制。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禮儀建築。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待保護方案。2003年至2004年,西安文物局組織實施了保護工程。
西安天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禮儀建築。整個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獨特,四層壇體全部是素土夯築。台壁和台面均用黃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層和有穀殼、秸稈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禮儀建築,其外觀潔白,質樸大方。雖然築造沒有一磚一石,簡單樸素,而不失莊嚴神聖。
圜丘四層,每層圓壇都設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階道),呈十二辰均勻地分布在圓壇四周,分別朝12個方向輻射,大約體現了唐人心目中的天上十二辰,均勻分布於圓壇四周,為子陛、醜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稱北、南、東、西陛。其面南的午陛則寬於其他十一陛,午陛(即南階)比其餘十一陛寬,是皇帝登壇的階道。
“天子祭天”的禮儀源於西周,而專門建壇應是西漢開始的,從文獻上看,漢代“為壇開八通之鬼道”,圜丘為八陛,北周“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節”,可見北周的圜丘已變為12陛,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應是繼承了北周的傳統。
作為“天子”的皇帝,極為重視祭天,每年都要來天壇,而祭天的日子選擇在“冬至”,是緣於冬至是白天時間最短的一日,又是“三陽開泰”——白天時間逐漸加長的開始。所以,每年的冬至就是國家盛大的祭天日。祭前七日,皇帝與參加祭祀的官員便要開始沐浴齋戒,潔身靜心,同時,司禮官還要安排好一系列繁瑣的準備工作。到冬至日那天,皇帝天不亮就要起床,從長安城北的寢宮趕往南郊的天壇。皇帝出行頗為壯觀,人馬浩浩蕩蕩,沿著朱雀大街往南出明德門東拐,大約兩個時辰抵達天壇。鼓樂、大臣諸人員各就各位,祭天儀式便開始了。按照司禮大臣的指引,皇帝登壇獻禮,敬獻給昊天的犧牲、玉帛等祭品在天壇東南處的燎壇焚燒,霎時煙火騰空,讓天帝和諸天神享用祭品。唐代,除了冬至祭天外,正月上辛祈谷、孟夏雩祀,都在圜丘舉行。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天子們就是在這裡一步步登上壇頂。他們自稱是天的兒子,對上天無比尊敬和崇拜。唐代,以天壇為中心,方圓150米左右的範圍內都不允許有任何建築存在,故而皇帝站在壇頂,長安城和關中沃野盡收眼底。在“昊天上帝”的牌位前,皇帝奉上祭品,手捧為上天獻納的玉璧,為國家的康泰繁榮祭天祈福。此刻,天壇的每一階上都站著禮部的官員,祭祀與他們位置相對應的28星宿,天壇以外有三道環形的矮牆,將天壇層層圍住,祭天時,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等是不得進入內牆的。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座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壇”,默默地安坐在西安南郊一隅,訴說著千年滄桑的歷史。
西安的圜丘共有四層,北京天壇有三層,是清乾隆年間(1749年)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礎上改建的。西安天壇比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壇早了近千年。中國社科院文物專家安家瑤指出,和北京的天壇相比,西安的唐天壇更具有價值。北京天壇有5.4米高,西安天壇高8米,北京天壇只在四面有台階,西安天壇12面都有台階,更符合周禮禮治。
歷史
西安天壇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迄今已有1421年了。從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314年。隋朝隋文帝2位皇帝和唐代19位皇帝(除順宗、哀宗外)均在此處進行過祭天的禮儀。這裡曾是國家至高無上的禮儀重地,是古人與天相接的地方,是全國保留下來的唯一一處早於清代的圜丘遺址,是一個曠世無比的歷史遺蹟。在我國歷史上,祀天禮儀對維護皇權統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維繫國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構
西安的圜丘共有四層,北京天壇有三層,是清乾隆年間(1749年)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礎上改建的。西安天壇比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壇早了近千年。中國社科院文物專家安家瑤指出,和北京的天壇相比,西安的唐天壇更具有價值。北京天壇有5.4米高,西安天壇高8米,北京天壇只在四面有台階,西安天壇12面都有台階,更符合周禮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