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年號

五代十國年號

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大梁到公元960年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這段時間,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的五代時期。與此同時,在中原之外先後存在許多割據政權,史書稱之為十國。合稱五代十國時期。在割據政權當中,有的從始至終未建年號,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如楚國、荊南(南平);有的政權一段時間內奉中原正朔,後又自建年號,如吳國、閩國等。本文列舉五代十國時期所有政權的年號如大長和、大義寧、東丹等,並在乾支對照表中附上遼國年號。

五代年號

五代指唐朝滅亡後在中原依次更替出現的中原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始於907年朱溫代唐建梁,終於960年趙匡胤代周建宋。表中使用時長為年號所跨的年數,如未特別說明,未滿一年皆以一年計。

五代十國興亡表 :

五代十國興亡表
國號開國君主公元起止國祚亡國之君亡於
後梁朱溫907——92317年朱友貞後唐
後唐李存勖923——93614年李從珂後晉
後晉石敬瑭936——94611年石重貴契丹
後漢劉知遠947——95004年劉承祐後周
後周郭威951——96010年柴宗訓
南吳楊行密902——93736年楊溥南唐
南唐李昪937——97539年李煜
吳越錢繆907——97872年錢弘俶
南楚馬殷927——95145年馬希萼南唐
閩國王審知909——94537年王延政南唐
南漢劉龑917——97155年劉鋹
前蜀王建907——92519年王衍後唐
後蜀孟知祥934——96532年孟昶
南平高季興924——96340年高繼沖
北漢劉旻951——97929年劉繼元

後梁

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建立大梁,都開封。史稱後梁。公元923年為後唐所滅,共歷三帝,凡十七年 。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太祖朱溫 開平5年丁卯(四月)907——911
乾化2年辛未(五月)911——912
廢帝郢王朱友珪鳳歷2月癸酉913
末帝朱友貞 乾化3年癸酉(二月)913——915
貞明7年乙亥(十一)915——921
龍德3年辛巳(五月)921——923

乾化二年六月,朱友珪弒父篡位,以次年為鳳曆元年。鳳曆元年二月朱友貞與楊師厚等發動政變,朱友珪自殺。朱友貞稱帝後沿用太祖乾化年號,以是年為乾化三年。乾化五年十一月改元貞明。

後唐

後唐的前身是唐末五代十國初期的晉國(或稱北晉、前晉)。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唐昭宗冊立為晉王,後逐漸演變為割據性質的政權。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朝,李克用至此完全獨立,年號依舊使用唐昭宗的天祐,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與朱溫對峙。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改國號大唐,史稱後唐,同年底,滅梁,定都洛陽。936年,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並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藉助契丹兵攻入洛陽,後唐滅亡。後唐凡四帝十四年 。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莊宗李存勖同光4年癸未(四月)923——926
明宗李嗣源 天成5年丙戌(四月)926——930
長興4年庚寅(二月)930——933
閔帝李從厚應順1年甲午934
末帝李從珂清泰3年甲午(四月)934——936

後晉

公元936年石敬瑭建晉滅唐,史稱後晉,初都洛陽,後遷開封。947年1月為契丹所滅,凡二帝十一年。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高祖石敬瑭天福7年丙申936——942
出帝石重貴天福1年壬寅942——944
開運3年甲辰944——946

天福七年六月,石敬瑭養子石重貴繼帝位沿用天福年號。至天福九年七月始改元開運。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契丹攻占開封,石重貴投降,後晉亡。次年正月,耶律德光在開封稱帝,中原許多方鎮拒絕投降契丹,依舊使用開運年號,直到二月劉知遠繼帝位詔以是年為天福十二年 。

後漢

契丹滅後晉後,在中原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各地守將也拒絕投降契丹,劉知遠趁中原無主,在太原稱帝,國號大漢,史稱後漢。後攻克中原,遷都開封。為爭取人心,依舊使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稱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祐。乾祐元年正月劉知遠去世,二月劉承祐繼帝位沿用。乾祐三年十一月郭威反叛圍攻汴京,劉承祐在逃跑途中為郭允明所殺。後漢亡,凡二帝四年 。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高祖劉知遠 天福1年丁未(二月)947
乾祐1月戊申948
隱帝劉承祐乾祐3年戊申(二月)948——950

後周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稱帝建周,都開封,史稱後周。960年為北宋所取代,凡三帝十年。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太祖郭威 廣順3年辛亥951——953
顯德1月甲寅954
世宗柴榮顯德6年甲寅(正月)954
恭帝柴宗訓顯德半年己未(六月)959——960

顯德元年正月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帝位,沿用顯德年號。顯德六年六月,柴宗訓繼位依舊沿用顯德年號。顯德七年正月被迫禪位於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

十國年號

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之外先後出現十餘個割據政權,史家統稱之為十國,即:吳、南唐、吳越、楚、閩、南平(荊南)、南漢、北漢、前蜀、後蜀。表中加括弧的表示該政權使用其他政權年號。使用時長為所跨的年數,如未特別說明,未滿一年皆以一年計。

南吳

902年,楊行密受唐昭宗冊封為吳王。唐亡後,楊隆演拒絕承認後梁,依舊使用天祐年號。919年楊隆演稱吳國王,始建年號武義,建都揚州。937年為南唐所取代,凡四主三十六年。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太祖楊行密 (唐天復二年—四年)3年壬戌(三月)902——904
(唐天祐元年—二年)2年甲子(閏四月)904——905
烈祖楊渥(唐天祐二年—五年)4年乙丑(十一月)905——908
高祖楊隆演(唐天祐五年—十六年)12年戊辰(五月)908——919
武義元年—二年3年己卯(四月)919——920
睿帝楊溥 武義二年—三年庚辰(五月)920——921
順義7年辛巳(二月)921——927
乾貞3年丁亥(十一月)927——929
大和7年己丑(十一月)929——935
天祚3年乙未(九月)935——937

楊行密、楊渥、楊隆演都行使的是唐朝年號,奉唐正朔,直到公元919年楊隆演稱吳國國王后才和唐朝徹底斷絕隸屬關係(儘管此時唐朝已經滅亡)。927年(順義七年)楊溥由吳國國王進位為吳國皇帝,並追謚先祖。

南唐

南唐始建國於937年(後晉天福二年),975年(北宋開寶八年)為北宋所滅,凡三主三十九年。南唐前期自建年號,958年奉後周正朔用後周年號;960年北宋建立後奉北宋正朔用北宋年號。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烈祖李昪昇元7年丁酉(十月)937——943
元宗李璟 保大15年癸卯(三月)943——957
中興1年戊午958
交泰1年戊午(三月)958
(周顯德五年—七年)3年戊午(五月)958——960
(宋建隆元年—二年)4年庚申(正月)960——961
後主李煜 (宋建隆二年—四年)辛酉(七月)961——963
(宋乾德元年—六年)6年癸亥(十一月)963——968
(宋開寶元年—八年)8年戊辰(十一月)968——975

吳越

吳越國(907年-978年)為錢鏐所創建,以杭州為首府。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五月,錢俶主動降宋,吳越滅亡,凡五主七十二年。吳越國只有在錢繆在位的時候自行創建過年號,之後皆奉中原王朝正朔。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武肅王錢繆 (唐天祐四年)1月丁卯(五月)907
天寶5年戊辰908——912
(後梁鳳曆元年)1月癸酉913
(後梁乾化三年—五年)3年癸酉(二月)913——915
(後梁貞明元年—七年)7年乙亥(十一)915——921
(後梁龍德元年—三年)3年辛巳(五月)921——923.
寶大2年甲申924——925
寶正6年丙戌926——931
文穆王錢元瓘 (後唐長興三年—四年)2年壬辰932——933
(後唐應順元年)4月甲午934
(後唐清泰元年—3年)3年甲午(四月)934——936
(後晉天福元年—六年)6年丙申(十一)936——941
忠獻王錢弘佐 (後晉天福六年—九年)4年辛丑(九月)941——944
(後晉開運元年—四年)4年甲辰(七月)944——947
忠遜王錢弘倧(後漢天福十二年)1年丁未(六月)948
忠懿王錢弘俶 (後漢乾祐元年—三年)3年戊申
(後周廣順元年—三年)3年辛亥951——953
(後周顯德元年—七年)7年甲寅954——960
(北宋建隆元年—四年)4年庚申(正月)960——963
(北宋乾德元年—六年)6年癸亥(十一)963——968
(北宋開寶元年—九年)9年戊辰(十一)968——976
(北宋太平興國1—3年)3年丙子(十二)976——978

南楚

南楚(927年——951年)。開平元年(公元907 年)馬殷被後梁封為楚王,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受後唐封為楚國王,都長沙。史稱南楚或馬楚。後周廣順元年、南唐保大九年十二月(951年)為南唐所滅,凡五王四十五年。楚國未建年號,先使用的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的年號,到馬希萼時使用南唐元宗李璟的保大年號。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武穆王馬殷(後唐天成二年—五年)4年丁亥(六月)927——930
衡陽王馬希聲(後唐長興元年—三年)3年庚寅(十一)930——932
文昭王馬希范 (後唐長興三年—四年)2年壬辰(七月)932——933
(後唐應順元年)1年甲午934
(後唐清泰元年—三年)3年甲午(四月)934——936
(後晉天福元年—九年)9年丙申(十一)936——944
(後晉開運元年—四年)4年甲辰(七月)944——947
廢王馬希廣 (後漢天福十二年)1年丁未(四月)947
(後漢乾祐元年—三年)3年戊申948——950
恭孝王馬希萼(南唐保大八年—九年)2年庚戌(十二)950——951

閩國

閩國(909年——945年)。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四月王審知受朱溫封為閩王。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其子王延鈞稱帝,自建年號龍啟,都長樂(今福州),國號閩。939年王延曦被朱文進、連重遇等立為閩帝,並發兵建州攻打王延政。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大殷。次年,朱文進殺王延曦,自立為閩王。945年朱文進、連重遇等被部將所殺,閩舊臣迎王延政至福州,恢復國號為閩。同年八月為南唐所滅。凡六主三十七年 。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太祖王審知 (後梁開平三年—五年)3年己巳(四月)909——911
(後梁乾化元年—五年)5年辛未(五月)911——915
(後梁貞明元年—七年)7年乙亥(十一)915——921
(後梁龍德元年—三年)3年辛巳(五月)921——923
(後唐同光元年—三年)3年癸未(四月)923——925
嗣主王延翰(後唐天成元年)1年丙戌926
太宗王延鈞 (後唐天成元年—四年)4年丙戌(十二)926——930
(後唐長興元年—三年)3年庚寅(二月)930——932
龍啟2年癸巳933——934
永和2年乙未935——936
康宗王繼鵬通文4年丙申(三月)936——939
景宗王延曦永隆5年己亥(閏七)939——943
恭懿王王延政天德3年癸卯(二月)943——945

南漢

南漢(917年——971年)。公元917年,劉龑在廣州稱帝,國號越,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971年(宋開寶四年、南漢大寶十四年)二月後主劉鋹投降宋太祖,南漢亡,凡四帝五十五年。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高祖劉龑 乾亨9年丁丑(七月)917——925
白龍4年乙酉(十二)925——928
大有15年戊子(三月)928——942
殤帝劉玢光天2年壬寅(四月)942——943
中宗劉晟應乾1年癸卯(三月)943
乾和16年癸卯(十一)943——958
後主劉鋹大寶14年戊午(八月)958——971

前蜀

前蜀(907年——925年)。公元891年唐西川節度使王建攻取成都,在此割據一方。公元903年受唐昭宗封為蜀王。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在同年七月稱帝於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925年後唐莊宗發兵成都,王衍投降,前蜀亡,凡二帝十九年。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元年(改元)公元起止
高祖王建 (唐天復七年)1月丁卯(九月)907
武成3年戊辰908——910
永平5年辛未911——915
通正1年丙子916
天漢1年丁丑917
光天1年戊寅918
後主王衍 乾德6年己卯919——924
鹹康1年乙酉925

後蜀

後蜀(934年——965年)。公元933年後唐封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為蜀王,次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元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明德元年七月孟知祥卒,其子孟昶繼位沿用。965年(宋乾德三年、蜀廣政二十八年)宋太祖發兵攻蜀,後主孟昶投降,後蜀亡,凡二帝三十二年。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高祖孟知祥明德4月甲午(四月)934
後主孟昶 明德半年甲午(七月)934——937
廣政28年戊戌938——965

荊南

荊南(924年——963年),又稱南平國。公元907年高季興為後梁荊南節度使,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受唐莊宗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南平建國時便上表向後唐稱臣,928年高季興與後唐明宗交戰失利,六月奉表向南吳稱臣,受吳封為秦王,使用南吳睿帝乾貞年號。次年五月,其子高從誨遣使向後唐謝罪。七月復用後唐年號。公元963年(宋建隆四年)五月高繼沖納土降宋,凡五主四十年。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武信王高季興 (後唐同光二年—四年)3年甲申(三月)924——926
(後唐天成元年—三年)3年丙戌(四月)926——928
(南吳乾貞二年)7月戊子(六月)928
文獻王高從誨 (南吳乾貞三年)6月己丑929
(後唐天成四年—五年)2年己丑(七月)929
(後唐長興元年—四年)4年庚寅(二月)930——933
(後唐應順元年)4月甲午934
(後唐清泰元年—三年)3年甲午(四月)934——936
(後晉天福元年—九年)9年丙申(十一)936——944
(後晉開運元年—三年)3年甲辰(七月)944——946
(後漢天福十二年)1年丁未947
(後漢乾祐元年)1年戊申948
貞懿王高保融 (後漢乾祐元年—三年)3年戊申(十一)948
(後周應順元年—三年)3年辛亥951——953
(後周顯德元年—七年)7年甲寅954——960
貞安王高保勖(北宋建隆元年—三年)3年庚申(八月)960——962
德仁王高繼沖(北宋建隆三年—四年)2年壬戌(十一)962——963

北漢

北漢(951年——979年),為後漢河東節度使劉旻(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在郭威滅後漢稱帝後所建,都太原。北漢前期依舊使用後漢高祖劉知遠的乾祐年號,至957年劉鈞始新建年號天會。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北漢應運六年)五月為北宋所滅,凡四帝二十九年。

帝王年號使用時長乾支(改元)公元起止
世祖劉旻乾祐4年辛亥951——954
睿宗劉鈞 乾祐3年甲寅(十一)954——956
天會12年丁巳957——968
少主劉繼恩天會2月戊辰(七月)968
英武帝劉繼元 天會6年戊辰(九月)968——973
廣運6年甲戌974——979

同期其他政權年號

遼(契丹)

遼朝年號參見詞條:遼朝。同期年號參見後面的各國紀年對照表。

渤海

渤海於公元926年(契丹天顯元年、後唐天成元年)為契丹所滅。渤海年號在大彝震之後(鹹和二十七年,857年)便無考。

東丹

926年契丹滅渤海國,遼太祖在其地置東丹國為屬國,封耶律倍為”人皇王“主之。年號甘露(926年——936年)。

《遼史 宗室傳》記載:天顯元年,從征渤海。倍與大元帥德光為先鋒,夜圍忽汗城,大諲撰窮蹙,請降。尋復叛,太祖破之。改其國曰東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為人皇王主之。仍賜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稱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漢法。

大長和

902年鄭買嗣滅南詔建大長和國,年號安國,凡七年。安國七年八月鄭仁旻繼位,以次年為始元元年。之後年號有天瑞景星、安和、貞祐、初歷、孝治等,具體起止時間不詳。《雲南志略》記載:仁旻立,凡五改元,曰孝治、天瑞、安和、貞祐、初歷,在位十八年。

927年鄭隆亶繼位,年號天應。

大天興

根據《南詔野史》以及《滇雲歷年傳》中記載,在戊子年(公元928年)楊乾真立趙善政,改國號為大天興,又名興源國。年號為尊聖。

大義寧

公元929年,楊乾真自立,改國號為大義寧。有興聖(公元930年)、大明(公元931—937年)兩個年號。阮氏《野史》記載有光聖、大明,胡氏《野史》記載為興聖、大明。李家瑞認為光聖是興聖之誤。《雲南志略》記載:”乾真國號義寧,改元曰光聖,曰皇興,曰大明,曰鼎新,曰建國,凡九年“。異說頗多,今從興聖、大明二號。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滅大義寧,改國號為大理國。

大理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滅大義寧,改國號為大理國。年號有文德(938年—?年)、神武(?年——944年)。

945年段思英在位,年號文經。

946年——951年段思良在位,年號至治,或作致治。

952年——968年段思聰在位,年號明德(952年—?年)、廣德(?年—967年)、順德(968年)。

968年之後大理國年號參見詞條:大理國或者宋朝年號。

于闐

李聖天(尉遲烏僧波),年號同慶,凡五十五年(912年—966年)。

《新五代史 于闐國傳》記載:“後晉天福三年,遣張匡鄴、高居誨等冊封李聖天為大寶于闐國王,行二年至於闐……其年號同慶二十九年。”由此推斷同慶元年為後梁乾化二年(912年)。據李崇治《中國歷代年號考》,敦煌文書中所見最晚的年號是同慶三十年(941年,後晉天福六年)。公元966年後,漢文史籍和敦煌文書中不再記載李聖天,故其在位之下限在此年或者稍後。張廣達、榮新江考訂,李聖天同慶年號止於公元944年,其後有天興(約950年—963年)、天壽(963年—966年)兩個年號 。

尉遲蘇拉,年號天尊,凡十一年(967年—977年)。

此年號見於敦煌文書,目前所見最晚的年號是天尊五年。史家考訂認為尉遲蘇拉使用天尊年號至其末年。

尉遲達磨,年號中興,凡八年(978年—985年)。

此年號見於敦煌文書,目前只見到中興五年(公元982年)年號,推測用到八年(985年)。

尉遲僧伽羅摩,年號天興,凡十四年(986年—999年)。

此年號見於敦煌文書。年號歸屬及起止時間尚有爭議。

尉遲?,王位無考,年號天壽,見於敦煌文書,年號結束時間尚有爭議,或謂1001年,或謂1005年。

岐國

唐朝滅亡後,割據一方的岐王李茂貞依舊使用唐天祐年號,與後梁抗衡。923年(後唐同光元年、天祐二十年)後唐莊宗滅後梁,李茂貞上表稱臣。

桀燕

公元909年,劉守光被後梁太祖封為燕王。公元911年八月,劉守光趁晉國與後梁酣戰之際在幽州稱帝,國號大燕(桀燕),改元應天。應天三年(913年)十一月,晉軍攻陷幽州,俘劉守光,殺之。

《新五代史 劉守光傳》載:“守光遂以乾化元年八月自號大燕皇帝,改元曰應天,以王瞳、齊涉為左右相。”

趙國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後封成德節度使王鎔為趙王。王鎔割據一方,表面上奉後梁正朔,實則自成一國。921年趙國發生病變,王鎔被殺。次年李存勖發兵攻趙,殺王德明,趙亡。趙國無年號。

北平國

907年,朱溫代唐建立後梁,封王處直為北平王,北平國與北趙一樣,雖奉後梁正朔使用開平年號,實則自成一國,境內事務自專。

910年,王處直絕梁與晉王李存勖結交,與晉一樣沿用唐朝“天祐”年號。

923年,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改年號為“同光”,北平國使用“同光”年號。

926年,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改年號為“天成”,北平國也隨之使用“天成”年號。929年,後唐明宗滅北平。

起義軍

張遇賢,南漢循州農民起義軍領袖,被部將推作中天大國國王,年號永樂(942年—943年),即南漢殤帝劉玢光天元年七月至二年十月。

五代十國紀年表(907年—961年)

皇帝年號公元日期乾支日期
後梁太祖朱溫 開平元年 公元907年 丁卯年
吳越武肅王錢鏐 天佑四年 公元907年 丁卯年
後梁太祖朱溫 開平二年 公元908年 戊辰年
前蜀高祖王建 武成元年 公元908年 戊辰年
吳越武肅王錢鏐 天寶元年 公元908年 戊辰年
後梁太祖朱溫 開平三年 公元909年 己巳年
後梁太祖朱溫 開平四年 公元910年 庚午年
後梁太祖朱溫 開平五年 公元911年 辛未年
後梁太祖朱溫 乾化元年 公元911年 辛未年
前蜀高祖王建 永平元年 公元911年 辛未年
後梁太祖朱溫 乾化二年 公元912年 壬申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乾化三年 公元913年 癸酉年
後梁郢王朱友珪 鳳曆元年 公元913年 癸酉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乾化四年 公元914年 甲戌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乾化五年 公元915年 乙亥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貞明元年 公元915年 乙亥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貞明二年 公元916年 丙子年
遼太祖耶律億 神冊元年 公元916年 丙子年
前蜀高祖王建 通正元年 公元916年 丙子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貞明三年 公元917年 丁丑年
南漢高祖劉 乾亨元年 公元917年 丁丑年
前蜀高祖王建 天漢元年 公元917年 丁丑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貞明四年 公元918年 戊寅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貞明五年 公元919年 己卯年
前蜀後主王衍 乾德元年 公元919年 己卯年
吳高祖楊隆演 武義元年 公元919年 己卯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貞明六年 公元920年 庚辰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龍德元年 公元921年 辛巳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貞明七年 公元921年 辛巳年
吳睿帝楊溥 順義元年 公元921年 辛巳年
吳睿帝楊溥 武義三年 公元921年 辛巳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龍德二年 公元922年 壬午年
遼太祖耶律億 天贊元年 公元922年 壬午年
後梁末帝朱友瑱 龍德三年 公元923年 癸未年
後唐莊宗李存勖 同光元年 公元923年 癸未年
後唐莊宗李存勖 同光二年 公元924年 甲申年
吳越武肅王錢鏐 寶大元年 公元924年 甲申年
後唐莊宗李存勖 同光三年 公元925年 乙酉年
南漢高祖劉 白龍元年 公元925年 乙酉年
前蜀後主王衍 鹹康元年 公元925年 乙酉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天成元年 公元926年 丙戌年
後唐莊宗李存勖 同光四年 公元926年 丙戌年
遼太祖耶律億` 天顯元年 公元926年 丙戌年
吳越武肅王錢鏐 寶正元年 公元926年 丙戌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天成二年 公元927年 丁亥年
遼太宗耶律德光 天顯二年 公元927年 丁亥年
吳睿帝楊溥 乾貞元年 公元927年 丁亥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天成三年 公元928年 戊子年
南漢高祖劉 大有元年 公元928年 戊子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天成四年 公元929年 己丑年
吳睿帝楊溥 大和元年 公元929年 己丑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長興元年 公元930年 庚寅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天成五年 公元930年 庚寅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長興二年 公元931年 辛卯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長興三年 公元932年 壬辰年
後唐明宗李嗣源 長興四年 公元933年 癸巳年
閩太宗王鏻 龍啟元年 公元933年 癸巳年
後蜀高祖孟知祥 明德元年 公元934年 甲午年
後唐閔帝李從厚 應順元年 公元934年 甲午年
後唐末帝李從珂 清泰元年 公元934年 甲午年
後蜀後主孟昶 明德二年 公元935年 乙未年
後唐末帝李從珂 清泰二年 公元935年 乙未年
閩太宗王鏻 永和元年 公元935年 乙未年
吳睿帝楊溥 天祚元年 公元935年 乙未年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元年 公元936年 丙申年
後唐末帝李從珂 清泰三年 公元936年 丙申年
閩康宗王昶 通文元年 公元936年 丙申年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二年 公元937年 丁酉年
南唐烈祖李昪 升元元年 公元937年 丁酉年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三年 公元938年 戊戌年
後蜀孟昶 廣政元年 公元938年 戊戌年
遼太宗耶律德光 會同元年 公元938年 戊戌年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四年 公元939年 己亥年
閩景宗王曦 永隆元年 公元939年 己亥年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五年 公元940年 庚子年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六年 公元941年 辛丑年
後晉高祖石敬瑭 天福七年 公元942年 壬寅年
南漢殤帝劉玢 光天元年 公元942年 壬寅年
後晉出帝石重貴 天福八年 公元943年 癸卯年
閩王延政 天德元年 公元943年 癸卯年
南漢中宗劉晟 乾和元年 公元943年 癸卯年
南漢中宗劉晟 應乾元年 公元943年 癸卯年
南唐元宗李璟 保大元年 公元943年 癸卯年
後晉出帝石重貴 天福九年 公元944年 甲辰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天福十二年 公元947年 丁未年
遼世宗耶律阮 天祿元年 公元947年 丁未年
後漢隱帝劉承佑 乾佑二年 公元949年 己酉年
北漢世祖劉旻 乾佑四年 公元951年 辛亥年
北漢世祖劉旻 乾佑元年 公元951年 辛亥年
後周太祖郭威 廣順元年 公元951年 辛亥年
遼穆宗耶律璟 應曆元年 公元951年 辛亥年
後周太祖郭威 廣順二年 公元952年 壬子年
後周太祖郭威 廣順三年 公元953年 癸丑年
後周太祖郭威 顯德元年 公元954年 甲寅年
北漢睿宗劉鈞 乾佑八年 公元955年 乙卯年
北漢世祖劉旻 乾佑四年 公元955年 乙卯年
後周世宗柴榮 顯德二年 公元955年 乙卯年
後周世宗柴榮 顯德三年 公元956年 丙辰年
北漢睿宗劉鈞 天會元年 公元957年 丁巳年
後周世宗柴榮 顯德四年 公元957年 丁巳年
後周世宗柴榮 顯德五年 公元958年 戊午年
南漢劉鋹 大寶元年 公元958年 戊午年
南唐元宗李璟 交泰元年 公元958年 戊午年
南唐元宗李璟 中興元年 公元958年 戊午年
後周世宗柴榮 顯德六年 公元959年 己未年
後周恭帝柴宗訓 顯德七年 公元960年 庚申年
後周恭帝柴宗訓 顯德八年 公元961年 辛酉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