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學位:博士,森林培育學科點博士生導師,國家突出貢獻專家專家、陝西省三五人才稱號。
在教學方面:
承擔講授的課程:專業外語;森林培育學研究方法等
培養研究生5名;
科研方面
主持課題13項;發表論文80餘篇;
主編出版著作:《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與水土保持》著作,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主編出版著作:《陝西省長江防護林建設技術與成就》著作,西安地圖出版社,2000年;
主編出版著作:《黃土高原渭北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模式研究》著作,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年;
參加的陝西省黃土高原造林立地條件類型劃分及適地適樹研究項目於1985年獲得國內領先水平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參與主持的黃土高原渭北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模式研究項目於2000年獲得國內領先水平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持的漢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技術及效益研究項目於1998年獲得國內領先水平成果;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持的陝西省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技術研究項目於1997年獲得國內領先水平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參與主持的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示範林研究項目於1996年獲得國內領先水平成果;獲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參加的陝西省黃土高原造林立地條件類型劃分及適地適樹研究中間試驗推廣項目於1991年獲得國內領先水平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持的杜仲豐產專用肥料加工及套用技術開發研究項目於2003年獲得國內領先水平成果;獲省科技進步三等;
主要成果
1988年在美國首次創立了樹木質量指數這一衡量林分生長發育的綜合性指標,被有關專家譽為是繼立地指數後國際上又一評價林木生長的新指標。首次在國內外對立地指數級距的科學確定提出了理論公式,並得到廣泛套用。在參與主持的“黃土高原防護林體系示範林研究”課題中,對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相互依存的空間關係提出了獨特的見解,被有關專家鑑定為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參與主持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黃土高原渭北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建設模式研究”,編號為85-019-02,96年通過了部級鑑定:其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主持的“漢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技術及效益研究”和“陝西省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技術研究”課題,專家鑑定認為課題研究密切結合生產,首次提出了區域生態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理論,並進行了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研究,充實和發展了防護林體系建設的理論基礎;同時,由單一的林業生產向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新的突破,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該成果在陝西省長江流域的推廣實踐,已獲直接經濟效益5.21億元。1996年被評為林業部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陝西省“三五人才”。
目前主持(或參與主持)的科研項目:
1. 經濟林高效植物生長劑產業化項目;國家發該委產業化項目;
2. 杜仲豐產專用肥加工及開發研究;陝西省項目;
主要學術論著
防護林體系建設在陝西省長江流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與實踐
試論植物氣候生產潛力
陝西黃土高原溝壑區小葉楊生長規律及豐產栽培技術研究
陝西黃土高原刺槐數量化立地質量表的編制及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