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藝術簡介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苯教
唐卡
藏族唐卡作品集類似於漢族地區的捲軸畫,多畫於布或紙上,然後用綢緞縫製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於懸掛,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後,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硃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繪製極為複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艷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唐卡在內容上多為西藏宗教、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凝聚著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著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展,寄託著藏族人民對佛祖的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唐卡是在松贊乾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穎繪畫藝術,即用彩緞裝裱而成的捲軸畫,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唐卡的品種和質地多種多樣,但多數是在布面和紙面上繪製的。另外也有刺繡、織錦、緙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有的還在五彩續紛的花紋上,將珠玉寶石用金絲
於其間,珠聯璧合。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餘年來影響深遠。唐卡藝術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
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從公元7世紀有文字記載唐卡至今已經有1300年多的歷史,唐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盛衰,融合,傳承後,從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畫派。即:衛藏地區(西藏自治區)的勉唐畫派,康巴地區(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中心、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噶瑪噶孜畫派,安多地區(青海地區)的熱貢畫派。據《大昭寺志》記載:吐蕃贊普松贊乾布在一次神示後,用自己的鼻血繪製了《白拉姆》像,由文成公主親手裝幀。這就是藏民族的第一幅唐卡。五世達賴喇嘛在其《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中也明確的記載了此事。在公元7世紀到8世紀,唐卡開始了緩慢的發展。由於9世紀,是藏區比較動盪的年代,期間經歷了:公元815年,藏王赤德松贊駕崩;第五個兒子赤祖德贊繼位贊普;公元841年赤祖德贊為貴族所弒,其兄達磨達瑪烏都贊(朗達瑪)繼位贊普,讓整個西藏經歷了"朗達瑪滅佛"的重創。使整個藏區的唐卡所剩無幾。由於朗達瑪滅佛致使吐蕃諸將和部屬叛離了朗達瑪,奴隸以及屬民先後在各地紛紛起義。公元877年,奴隸起義軍占據吐蕃雅隆河谷等地之後,吐蕃王朝滅亡。公元895年,吉德尼瑪袞的後代在阿里建立古格王朝,以後日巴袞據芒域建立拉達克王朝。公元978年,魯麥.喜饒楚臣等人在桑耶寺,噶迥寺授徒傳法,佛教在西藏地區再度傳播,歷史上稱為佛教後弘期元年。公元10世紀唐卡藝術迎來了第二個春天,開始了有序發展。11~12世紀是唐卡藝術形成系統時期。同時也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三大教派以及噶當、希解、覺宇、覺囊、郭扎、夏魯等小派形成時期。13~14世紀,唐卡藝術風格凸顯,穩步發展,形成唐卡三大畫派:勉唐,噶孜,熱貢畫派,明清時期是唐卡繪畫藝術發展的繁榮時期,還形成了三大畫派旗下很多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