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刺史俞公家廟

唐刺史俞公家廟

唐刺史俞公家廟位於深圳鎮馬岙村,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順治五年(1648)因俞抒素領導的“白頭翁”反清起義,宗祠被清兵燒毀。康熙九年(1680)於原址上重建。宣統二年(1910)遭火災。民國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為經理籌款重建,戲台也建於同時。

簡介

楹聯道出了俞氏淵源楹聯道出了俞氏淵源

寧海馬岙俞氏古建築。地處寧海西北,毗鄰新昌縣。,五代後周顯德四年(957)五峰俞氏的支派遷入居住。其歷史超過婺源俞氏和武義俞氏。馬岙古建築群是“養在深閨人末識”,是一塊沒有開發的、充滿了原汁原味的原始村落。

馬岙俞氏宗祠古戲台位於深圳鎮馬岙村,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順治五年(1648)因俞抒素領導的“白頭翁”反清起義,宗祠被清兵燒毀。康熙九年(1680)於原址上重建。宣統二年(1910)遭火災。民國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為經理籌款重建,戲台也建於同時。2006年5月25日,“寧海縣古戲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岙俞氏宗祠古戲台為其中之一。

《宗譜》中記載,南宋殿前將軍俞極宗告老返鄉,皇帝幾次挽留不成,於是一道聖旨,在俞府門前用黃色石板鋪街。這就是馬岙俞氏與祠堂一樣引以為榮的黃道街。

建築特色

地磚地磚

馬岙俞祠的內外布局、陳設,無不體現出樸素而深厚的尊祖明理的觀念。如祠堂的官帽式幞頭門,並不張場,僅二扇木格子門與牆弄相隔,且朝向西方的望海崗和新昌的發祥地。

進頭門之後,一方僅數十米的小道地,可見硬山式的儀門低矮而凝重。儀門檐廊制有精巧的卷棚、雀替,由名師雕鏤鳳凰、牡丹、松鼠葡萄。檐下網拱也採用清代晚期浙東特有的格子狀裝飾網拱。中門掛“唐刺史俞公家廟”,兩旁的楹聯道出了俞氏淵源:

發源由剡邑,

溯本自青州。

門旁一對石獅高1.5米,雕得鮮活可愛,於是無數位男女老少都喜歡撫摸一下,久之通體錚亮,據說是民國五年(1916年)在新昌朱埠出重金打造。

關於這對石獅子,還有個有趣的傳說,當時石獅打造完後要扛到這裡,公獅在前,母獅在後,結果僱工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辦法移動絲毫。耽擱了半天,有人想了辦法,把公母獅子的前後順序對調,結果輕鬆地扛了起來。看來,這隻公獅子還是個“怕老婆”的呢!

閒情消永晝,花簪婦女,竹馬兒童
邁過儀門中高出地面近半米的門檻,可見戲台、廂樓和祖堂。單層然而高達三層樓的祖堂,依然是莊重古樸而素雅。戲台的美人靠欄幹上刻有戲曲場景,可分辨的有《西廂記》、《白蛇傳》、《桃園結義》。左右各七間的看戲樓,欄幹上刻有一對與戲台相關的楹聯

閒事的村民閒事的村民

逸事放當年,樂奏昇平,歲歌大有;

閒情消永晝,花簪婦女,竹馬兒童。

祖堂特別高大寬敝,漆朱色,五開間。檐下五道卷棚,檐柱上端一對高達1.5米的木雕牛腿獅,威風八面。殿堂內列柱碩大,而且保留了宋明時代的中間肥壯、上下收縮的梭狀柱式。

祖堂中,懸掛著精彩的對聯和輝煌的匾額,令人無不感受到後人對祖輩業跡的尊崇。如“殿中執法”、“源遠流長”、“文魁”、“雲騎三尉”、“永思堂”等等。

還有一對長聯,讀來更有無限深意:

留一點心田,百世子孫耕不盡;

綿萬年血食,四時祖宗享無疆。

與高大寬敝的祖堂相比,明堂中心的歇山頂戲台顯得更為低矮。

然而俞法軍解釋說,原本戲台高,在祖堂內看戲,戲台屋頂擋住了高聳的望海崗筆架峰,故戲台做低。

刻在戲台上的對聯

五峰思木本,

雙澗溯泉源。

足可見馬岙俞氏崇祖思源觀念頗深。

走近未曾朱漆貼金的戲台,台高1.5米,面闊、深各4.7米,台頂藻井方口抹角梁下平棋三角板,飾四角蝙蝠如意,中心羅鏇娥羅頂用十六條昂頭,盤繞結頂於銅鏡。戲台的檐下額枋施平板枋。採用出頭枋雕龍頭。戲台的明堂地面滿鋪溪灘卵石,春風過後,一片嫩綠,生氣盎然。

馬岙俞祠的古戲台自從1984年村里造大會堂之後,已有20餘年沒有做戲,但老年村民們依然回味著每年春節期間,一連七天的戲文。戲班子有從新昌、嵊縣來的,有從奉化、寧波來的,也有從紹興、台州來的,男女老幼在祠堂看戲比在會場裡看戲氣氛自由和熱烈得多了。

2006年,馬岙的祠堂與古戲台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煞是榮耀。

建築構成

南宋的古街黃道街。南宋的古街黃道街。

宗祠後邊的石板街道就是“黃道街”,相傳馬岙俞氏20世祖為南宋將軍,因年事已高,就告老還鄉,皇帝允其造府第,立聖牌,黃恩浩蕩,宅前的街道就叫“黃道街”。

馬岙宗祠戲台,結構上包含了主台、後台、看樓及藻井等要素。藻井有羅鏇雞籠頂為同心圓攢心頂和八角攢心頂。均屬半球薄殼體構造,為國內所罕見。由於構築不施一枚釘,全用精巧木構件緊密有序地榫接而成。其建築工藝成為江南古戲台中的一絕。戲台藻井不但在聲學上對戲曲演唱具有攏音和擴音的實用功能,在沒有其他擴音設備的時候,它能使舞台藝術更加完美。

 祖堂高大,戲台精巧。 祖堂高大,戲台精巧。

馬岙有祠堂三座,其中雕功最精美的是大祠堂,又叫“唐刺史俞公家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後兩次遭火焚毀,現為民國初年重建宗祠大殿正中供奉著俞氏六世祖和九世祖兩尊牌位,正好面對戲台後方的五峰山。正堂上方掛有多塊匾額,其中“飛騎上尉”和“雲騎三尉”兩匾應是老物,還有一方刻著“聖旨榮封”直篤牌匾,那可是要皇帝親封才能掛的。

寧海馬岙俞氏古建築是一塊沒有開發的旅遊處女地,鮮為人知,保持了原始的古代俞氏村鎮的風貌,有一種野性的美、真實的美,沒有一點人工雕琢的痕跡,可以重現俞氏祖先早年生活、勞作、讀書的場景

指路:

可到寧波南站坐車到寧海,再從寧海坐到馬岙的中巴;也可從寧海坐到新昌的班車,在馬岙下。

沿著山路一直向前,似乎怎么都到不了盡頭。不過幸虧山路綿延卻不陡峭,一路上景致怡人,滿目翠綠無邊。正沉醉中,已到達目的地,是位於寧海最西邊的馬岙。

望海崗下的馬岙村在寧海縣西北20公里,此地山巒重疊,溪流縱橫。四圍青山都在海拔900米左右。

從甬臨公路的西店鎮和梅林街道都有向西通到新昌縣的班車,翻過數道山樑,大約近一小時後,就是海拔900余米的望海崗下馬岙村。

馬岙

村在溪谷平坡,近800戶三千村民密密聚居。後周顯德四年(957年),祖籍山東青州的俞仁厚(905~973年)從望海崗西的新昌縣五峰村徒居於此,後馬姓外遷,而村名仍名“馬岙”,至今,九成村民姓俞。

擁有千年歷史的馬岙俞氏,曾經建有三處大小祠堂,其中“大宗祠”堂名“永思堂”,占地800平方米,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俞抒素率眾反清起義,祠堂被毀。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馬岙溪畔的大宗祠重建。宣統二年(1910年)一場大火,祠堂化為廢墟。民國元年(1912年)再一次聘寧海和新昌名匠重建,這就是留存至今的馬岙俞氏大宗祠及古戲台。

翻開厚厚的《馬岙俞氏宗譜》,其中有關祠堂的記載:“我族舊有大宗祠,輪奐恢宏,元旦(春節)、春秋、歲時、伏臘會集,子孫參拜祖考,於以序昭穆、別尊卑、明少長、辨威儀,此正先人以孝悌教後人以饗祀,報先人之大典也。”可見建祠堂戲台原意是尊崇祖宗、教化後人。

在舊時代信息和交通十分閉塞的深山老村,人聚集中的家族只能依賴於祠堂與社會發展的脈絡系連。

名詞解釋

道地、明堂:

江南民居建築群中的空地,用於採光通氣的共用空間,古代曾把明堂稱“明倫理之堂”,故在祖堂之前留一方空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