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墓的主人,就是從這個村子走出去的清代兵部尚書——唐元甫。 唐元甫(1834—1895),字仁廉,渾號賴之,東安縣石期市鎮洪井村人,官至廣東陸路提督,誥封建威將軍、光祿大夫,贈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就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是從武之人的最高長官。“打不過東安”這句俗話,在唐元甫這裡算是發揮到了極致。 唐元甫的功名確實是打出來的。根據歷史記載,唐元甫從小生長在東安的一個草根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寒,性情放蕩不羈,其身短足長,形似猿猴。鹹豐初,他跟隨曾國荃部下投入湘軍楊學斌部。鹹豐九年(1859),太平軍韋志俊在池州詐降,他跟隨彭玉麟前往受降,忽然降軍譁變,唐元甫反應迅速,立起還擊,手刃數人,平定了動亂。唐的勇猛獲得了楊學斌的賞識,楊就讓25歲的唐元甫從投降的叛軍中挑選兵勇,組建自己的部隊:“仁字營”。在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電影《投名狀》里,那些打著“魁字營”、“吉字營”等旗號的軍隊,就是以湘軍各“營”為歷史背景進行的藝術創作。組建“仁字營”,意味著唐元甫在其軍事和政治生涯中,走上了自己的舞台。 此後,唐元甫“領銜主演”,在用戰場搭建的舞台上,不斷演繹精彩。他率領自己的武裝力量,先後參與鎮壓太平軍、捻軍、回民起義軍,在一次又一次浴血奮戰中屢建奇功,從守備提升為游擊、副將、總兵,直至武職從一品提督,並獲賞黃馬褂。光緒十年(1884),唐元甫任廣東水師提督。光緒二十年,詔加尚書銜,正好碰上中日甲午之戰爆發。“打不怕、不怕打、怕不打”的唐元甫馬上赴京,請求率二十營兵力出戰。不料軍隊剛剛出關,戰事就因議和而結束了,只好打馬回府——要不然,他的功名簿上,也許還會續寫輝煌。 第二年,61歲的唐元甫病逝於廣東陸路提督任上,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墓園介紹
唐元甫逝後歸葬故鄉洪井村竹山園大屋山,清廷追授其為光祿大夫,建威將軍。4年後,三夫人丁氏辭世,入葬右側。又過了9年,大夫人余氏辭世,入葬左側,形成三人異穴合葬墓。大屋山因形似烏龜,也被稱作烏龜山,四周是水塘、農田,遠望如烏龜戲水,故有“烏龜下塘”之稱。唐元甫夫婦墓就坐落在西面山腰的緩坡了,遠望如同騎在龜背上,風水極佳。 整個墓地面積80平方米,墓地坪前面有石旗桿各一副,石旗桿後面有石鼓、石獅、石馬、石羊和高1.5米石人各一對,墓周圍用石碑圍砌,碑上有龍、鳳、鰲、虎、麒麟等珍禽奇獸和三國人物故事等武士浮雕上百幅,亦莊亦諧,各具神態,線條流暢,神態逼真,布局精當,意境深遠,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還有40多處刻有墓志銘及名人題寫的悼文、輓聯。唐元甫墓在中央,兩旁是二位夫人墓,三座墓並列緊靠,墓與墓之間用石碑隔開,主墓石碑高3米,碑頂正面刻有“尚書銜”橫匾,碑身正中豎刻有“皇請誥授建威將軍、光祿大夫,原任廣東水師提督軍門唐公元甫之墓”字樣。 墓葬整體保存基本完好,雖然經文革的破壞,墓前部分石雕己損毀,陪葬物品被盜,但墓園整體布局完整,各種石質構件保存基本完好,對研究清末名人墓葬的布局、營造方式、裝飾手法特別是湖南筑墓、喪葬、祭掃、風土,有典型意義。墓葬各種青石構件極盡雕刻之能事,表現了高超的藝術水平。雕琢採用了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線刻等多種雕刻手法,線條流暢、裝飾富麗、質感強烈、神態生動引人,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盛名之下,唐氏家族及族人受先人恩萌而富甲一方,在家鄉相繼修建宅院,竟成景觀。約建於清同治末年間的洪井村唐賴之(仁廉)莊園,規模宏大,構件精美,布局講究,一百餘年間,歷經時局變換,屢遭破壞,如今莊園已淹埋在荒草叢中,主體建築也毀壞嚴重。但那殘垣斷壁中的石圍牆、栓馬石、鎮邪塔,以及唐元甫夫婦墓地等建築物,依然顯示出昔日的輝煌和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