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舉子科考生活研究

唐代舉子科考生活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作者:劉琴麗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ISBN:9787509715734
出版時間:2010-08-01
版次:1
頁數:367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內容簡介

《唐代舉子科考生活研究》內容簡介:時代變化和讀書人的命運休戚相關。隋代創立的科舉制度,在唐初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唐高祖時,偏重任用關隴集團人士;太宗時,雖然也拔擢山東微族和江南士族進入權力核心,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宰相併不是單純靠其文學才華而得到任用的。高宗、武周朝,為了打壓關隴集團,開始加大科舉取士的力度,尤其是武則天時代,科舉取士逐漸成為官吏選拔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宰相職務也日漸為科舉進士所把持,文人士子獲得了更大的政治空間。

作者簡介

劉琴麗,女,1972年生,四川省鄰水縣人。1990年至1994年,在西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學習。1994年至1998年,在四川省鄰水縣復盛、豐禾中學任教。1998年至2001年,在陝西師範大學唐史研究所學習,獲碩士學位。2001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獲博士學位。2004年至2007年,任教於湘潭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7年至2009年,進入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2009年7月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曾出版學術專著《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一書,並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動機
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
第三節 社會背景分析
第四節 研究取向、資料及方法的運用與章節安排
第一章 經濟生活
第一節 唐代舉子的科考消費
第二節 唐代士子應舉與家庭經濟
第三節 唐代舉子科考旅費來源探析
小結
第二章 科考旅寓生活
——以食、住、行為中心
第一節 旅途的食生活
第二節 旅途住宿狀況
第三節 旅途的行生活
第四節 唐代舉子在京城長安的寓居生活
——以住宿為中心
第五節 唐代的客死舉子
小結
第三章 社會交往
第一節 唐代舉子的社交群體
——以進士所撰墓誌為中心
第二節 唐代舉子的社交路徑
——以科考為中心
第三節 空間與交際:唐代舉子的社交場域
小結
第四章 家庭生活
——以科考為中心
第一節 科考背景下唐代舉子與父母兄姊的關係
第二節 唐代舉子的夫妻關係
第三節 隨行童僕與舉子科考
第四節 中晚唐進士的婚姻締結狀況
第五節 唐代舉子與家人的信息溝通
小結
第五章 精神生活
第一節 唐代舉子的佛教信仰
第二節 唐代舉子的道教信仰
第三節 唐代舉子的方術信仰
第四節 唐代舉子的神靈信仰
小結:唐代舉子精神信仰混雜的原因
結語
一 旅寓漂泊、旅途奔波的生活狀態
二 經濟憂慮程度普遍高於宋、明、清舉子
三 極端重視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
四 帶有濃厚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精神信仰
附錄 由科舉仕進看中晚唐河北藩鎮的地域文化
河北士人的科舉追求
二 河北士人的科舉仕進概況
三 河北士人追求科舉仕進的背景分析
四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馬克思曾有一段至理名言:“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鬥’!”如果用這兩個字來形容唐代舉子對於功名的追逐,可以說毫不為過。為了功成名就,唐代舉子並不能像後代舉子那樣,只要寒窗苦讀就可以實現夢想。盛唐以來的舉子(主要是應進士舉者)們在勤學苦讀的同時,還需要四處乾謁、行卷,並在人際關係上作積極的經營,才可能夢想成真。通過大量史料,我們能夠隱隱看到科舉造成社會流動的背後,舉子們的不安心理。這種不安來源於經濟、家庭和科考的壓力,情感的焦慮,以及落第後就業出路的狹窄。可以說,在外求學應考的舉子們(應進士舉者最為突出)要科舉及第,極為不易,他們很多人備經生活的歷練和磨難。儘管求取功名的道路充滿艱辛,但是仍然不能阻擋他們追逐功名的腳步。
在感嘆完唐代舉子追逐功名的艱辛和堅韌態度時,回想現實,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會面臨多多少少的艱辛。寫作這本專著,我有兩點明顯的體會。

文摘

四豪族富人唐代科考需要花費大量錢財,因此,不斷有進士“丐食”情況的發生(主要是中晚唐以來的社會現象)。這一階層的普遍經濟困境,成為他們與豪族、富人交往的部分動機。就附表5來看(筆者將“處士及其家屬”欄歸人豪族富人類),唐代進士為豪族和富民撰寫墓誌並不罕見。豪族、富民是筆者根據他們墓誌做出的身份推測,他們至少有一代或兩代,甚至幾代不仕,但是家境卻比較殷實。因為撰寫墓誌本身需要花費一定的錢財,從買石、請人撰志,加上書寫、篆刻等費用,一塊墓誌的完成,實際上是需要花費一定錢財的。故凡是那些能夠請人撰志者,儘管他們不是官僚身份,但家境不會太差。唐代進士與豪族或富家的交往(其間必定包含部分商人),由進士所撰墓誌來看,主要發生在唐代中後期,因為當時商品經濟發達,少數商人之子也可以經由科舉入仕,這無形中縮小了士商之間的界限,也是雙方能夠進行社會交往的基礎和外部環境。
大中四年(850)鄉貢進士郭翊所撰《范義墓誌》,提到墓主范義“資生雲用,以金帛為事”,當是商人身份;撰者郭翊“久游門館,備詳行業”,①郭翊與范義已有多年的交情。卒於大中八年(854)的處士葉再榮,其“訓子業農”,“歲獲地利,日資天年,造作改張,成樹邸店”,也是一商人身份;其在臨終前夕,遺命諸子,“訖麋秀才(撰者題銜鄉貢進士)文字為我銘雲。[麋]簡依命牽拙其辭於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