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唐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旅順博物館收藏的這件“唐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就是一件難得的精品。這件木雕觀音像為館內舊藏。

文物欣賞

唐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唐代木雕彩繪觀音立像

像高96.8厘米,通體彩繪。菩薩頭挽高髻,戴花形寶冠,面頰豐潤,雙眼下視,最為 別致的地方是頭部左右各有一綹頭髮垂肩而下,給人一種優美、嫻靜的感覺。她上身披天衣,帔帛於身前下垂至膝下部,頸飾瓔珞,上身袒露,透出柔嫩的肌膚,下身著裙,赤足立於束腰仰覆蓮座上。此尊菩薩纖細的腰肢呈“S”形曲線,豐滿的身體和纖細的腰肢構成了優美的曲線,顯現出婀娜多姿的體態。她的左手自然下垂,右手向上彎曲,這又和優美的身姿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輪廓,很像宮廷舞女舞蹈動作中的瞬間定格。唐代詩文中有“菩薩似宮娃”的記載,此尊雕像便是生動的實例。此件造像雕刻刀法自然簡潔,充分體現了靜態美中細微的神態變化。此觀音像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堪稱唐代木雕中的上乘佳作。

簡介

在古代社會,佛教是統治階級麻痹勞苦大眾的一種手段。而隨著不斷的發展,佛教已成為一種藝術,因為宗教的根源在人間,宗教藝術由人來創造,就必然會在創作中打上審美的印痕。我們從不同時期的造像可以感受到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情趣。從這尊雕刻細膩的造像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唐代社會的繁榮,感受到唐代佛教的興盛以及人們對佛教的深刻理解,豐滿的體態也體現出唐代的審美習尚。

唐代佛教造像開始向世俗化發展,以寫實優美為主要特點,所刻畫的人物更富有人情味。我們可以從這尊菩薩的表情中看出她的親切、慈祥和善良,她的神聖已不是神秘的宗教意義上的神聖,而是滲透著人間情感、代表著美好理想的那種神聖。那微俯的頭、低垂的雙眼,別有一種睿智的和超脫的氣質。顯然,作者的刻畫,已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歷史

觀音菩薩自印度傳入中土,經過與華夏文化的長期融合,唐宋以降,對觀音的崇拜持續不衰,觀音菩薩成為最受中國善男信女歡迎的神祇之一,因之銅、石、木、泥、瓷各種質地的觀音像層出不窮。唐代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鼎盛時期,雕刻藝術也是如此,不論造型、敷彩、圓雕、浮雕都已臻成熟。就佛教藝術而言,唐代造像之多、規模之大、工藝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所遺憾的是,由於保存條件的限制,今天我們能夠見到的唐代雕塑品中,木雕作品遺存甚少。

觀世音是梵文的意譯,傳說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略去“世”字簡稱觀音,她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佛經中講到觀音的經典很多,最為著名的是《法華經》,裡面詳細介紹了觀音菩薩的功德,以及解救災難的種種事跡,凡遇難眾生稱念其名號,菩薩即觀其聲音前往拯救,幫助世人解除災難。據說觀音可以應機以種種化身救苦救難,所以有各種不同名稱和形象的觀音,如白衣觀音、送子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觀音菩薩在印度原為男像,自傳入中國後,逐漸被漢化,大約從南北朝起,他的塑像也由男轉女,成為受我國大眾歡迎的女菩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