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鐘樓

哲理鐘樓

哲理鐘樓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倉後路市政府機關宿舍區,是中共莆田地方組織的誕生地,原為美國教會辦的哲理中學(今莆田二中)校舍建築物之一.

基地簡介

哲理鐘樓是一幢建於1899年用紅磚砌成的三層老式洋樓,原為美國教會辦的哲理中學校舍建築物之一,名“映雪樓”,底層為4米見方的騎樓式門道,為當時教員宿舍。平頂陽台,中央建一小亭,懸掛銅鐘,作為作息報時之用。整棟樓房占地面積394平方米,建築面積1182平方米,歷經110多年的滄桑仍保存完整,現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莆田市黨史教育基地、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

發展歷史

1925年底,中共中央派陳國柱回莆進行建立地下黨的工作。陳國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後,應聘在母校哲理中學任教,住在哲理中學鐘樓二層。陳國柱利用該校革命色彩濃厚的有利環境,一到校,便積極物色培養發展對象,利用教國文課和社會課之機,向學生宣傳反帝反軍閥的愛國主義思想。同時組織新讀書社,介紹進步書籍,在各班級中吸收學生參加閱讀、討論,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民主革命理論。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考察,陳國柱認為陳天章、陳兆芳、吳承斌、吳夢澤、陳德來等人思想進步,條件較為成熟,便於1926年2月,在鐘樓宿舍內召集他們開會,宣布代表黨組織接收他們加入青年團,同時成立莆田黨團混合支部,書記陳國柱,組織委員陳天章,宣傳委員陳德來,直屬黨中央領導。同年3月,陳國柱赴廣州參加大革命工作,莆田支部工作交給陳天章負責。隨後,陳天章等根據陳國柱臨行前討論確定的發展對象,召開支部會議,吸收王紀修、徐貽澤、林鳳池、翁祖武、戴友梅、劉天瑞以及外縣籍同學林懷才、余麗水(永春人)、吳郅治、賴錫柱(德化人)、邱光兆、林錦如(仙遊人)加入團組織,為閩中地區黨組織的發展和革命運動的興起培養骨幹力量。
1926年6月,陳國柱返回莆田,仍在哲理中學以教員身份為掩護繼續領導莆田的革命鬥爭。同月,將原發展的團員全部轉為中共黨員,正式成立中共莆田支部,陳國柱任支部書記,陳天章為組織委員,陳德來為宣傳委員。同年7月,林嵩齡、黃蒼麟也從上海畢業回莆,將組織關係轉入中共莆田支部,並增補為支部委員,參與領導革命鬥爭。支部改建後,積極向農村發展黨員,先後派莆田籍黨員利用星期日下鄉向農民宣傳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統治的革命思想,發動農民組織農會,進行反壓迫鬥爭,在鬥爭中物色發展對象,吸收骨幹分子入黨,建立農村黨支部。至年底,先後建立了中共澳柄支部(支書陳蒲川)、夾漈支部(支書吳國霖)、山門支部(支書林鳳池)、豐美支部(支書林清漢)、鹹益女中支部(支書郭曉雲)和郊下支部(支書林文樵)。為便於統一領導各基層黨組織,12月,經與中共福州地委共同商議,決定中共莆田支部升建為中共莆田特別區委,改由中共福州地委領導,機關仍設在哲理鐘樓內,領導成員有書記陳國柱,組織陳天章,宣傳林嵩齡,農運吳夢澤,工運林清漢,兵運陳兆芳,青運陳德來,婦運郭曉雲。共產主義青年團還創辦了刊物《哲理青年》(半月刊)。
1927年4月,莆田發生了“四.八”事變,中共莆田特別區委機關被國民黨右派分子查抄,陳國柱等人被迫轉到農村繼續開展地下鬥爭,區委機關也隨之從哲理鐘樓遷往城郊。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在哲理鐘樓建立的莆田第一個黨組織成為點燃莆田以至整個閩中地區的革命火種,莆田黨組織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經受住各種風險和考驗,逐漸發展為領導整個閩中地區革命鬥爭的核心,贏得了閩中“紅旗不倒”的讚譽。哲理鐘樓是莆田革命的搖籃,是重要革命遺址之一,現建築物保存完整,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