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普救寺始建於何年,現已無從得知。但從古籍記載和出士文物考證推斷,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過,那時該寺的名稱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時,曾對該院大加修葺。五代時河東節度使叛亂,後漢皇帝高祖劉知遠派郭威領兵征討,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詢問對策。僧人說,只要發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當即折箭為誓,表示決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軍隊果然攻下州城,並遵守誓言,沒有殺戳一人。從此,西永清院便更名為普救寺。宋朝,對普救寺再次進行修葺。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普救寺所在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的殿堂僧舍、樓閣塔坊,全部毀圮。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普救寺的建築包括鶯鶯塔,才得以重新修復。
清朝,普救寺雖也得到修葺,但至清末,寺院已很破舊。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遭受了一次大火,以後又受到侵華日軍的破壞,至1949年時,普救寺便只剩下鶯鶯塔、石獅、菩薩洞,其餘建築已不復存在了。
1986年,政府撥出數百萬元,對普救寺進行修復。鶯鶯塔四周,迴廊圍繞;峨眉塬上,殿堂錯落有致,僧舍鱗次櫛比,一座按原樣在原址修復的普救寺,又出現在三晉大地上了。
建築特點
奇特回音在鶯鶯塔周圍擊石,就能聽到“咯哇”這種類似巨蛙的鳴叫,在特定的條件下,鶯鶯塔竟然成了“收音機”、“擴大器”、“竊聽器”。這些前人未知的新的聲學效應,是1986年普救寺修復工程開工之後,人們在鶯鶯塔周圍不斷發現的。我們把它歸納為鶯鶯塔的八種奇妙的聲學效應。
(1)近塔探奇覓蟾聲,金蛙深藏何處尋?
久聞普救寺蟾聲的盛名,遠途前來求索這一世界奇蹟,可是在塔前12米之內拍手或擊石塊,在敲擊處周圍附近,只能聽到“咯”!“咯”的拍手或擊石聲,而聽不到蛙聲,但當人們走到離塔12米以外處,就能聽到微弱短促的“咯哇!”“咯哇”!的蛙鳴聲。
(2)漫步離塔再擊石,金蛙塔底傳佳音。
當人們在離塔面15米左右處拍手或擊石,在敲擊處就能聽到從塔底傳來的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蛙鳴聲,好像有隻金蛙在塔底下鳴叫。
(3)遊客有心探神奇,金蛙無意登塔頂。
當人們在中垂線附近離塔面20米以外拍手或擊石,這時聽到的蛙聲不再從塔底傳來,而是從塔的頂部傳來,又好像金蛙爬到塔頂在鳴叫。
(4)對角線上試擊石,對稱位置聽蛙聲。
當人們在塔前離開中垂線,來到對角線附近擊石,擊石本人聽不到蛙聲,而另一個人在中垂線另一端,即和擊石人相對的對角線位置,才能聽到響亮悅耳的蛙鳴聲。
(5)一聲擊石破寂靜,三隻蛤蟆竟相應。
每當夜深人靜,在離塔西面24米處擊石一聲,可以聽到接連的三聲蛙鳴,三聲蛙鳴來自不同方向,好像三隻蛤蟆在不同地方競相鳴叫。
(6)鶯鶯塔似收音機,坐在塔下能聽戲。
在鶯鶯塔南2.5公里處,有蒲州鎮文化站的露天劇場,台上正好與塔相對,晚上對台唱戲,一般距離這么遠當然是聽不到的。但在鶯鶯塔下人們確能聽到清晰的演唱聲,如同一台戲在塔里演唱。
(7)普救寺里多神奇,佛塔竟成竊聽器。
漫步在鶯鶯塔下,人們可聽到距塔幾百米之外的聲音,就連周圍農家裡一般的說話聲也能聽見,而這些聲音又好似從塔裡面傳出來的。
(8)奇塔魔力人人夸,不用通電能擴大。
如果聲源來自鶯鶯塔下附近處的聲響,“竊聽器”就“退位”而變成了“擴大器”。塔下的聲音經過塔面擴大,又能夠傳到較遠的地方。
謎底揭開
鶯鶯塔的“蟾聲”已被人們發現了幾百年,從1986年起,結合對普救寺的全面修復,永濟市政府與山西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黑龍江大學和中科院聲學研究所聯合,首次對這座世界奇塔的聲學機理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科學考察,並對其聲學效應進行了錄音測試和頻譜分析,弄清了它的聲學機理。
普救寺鶯鶯塔產生蛙聲回音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是特殊的地形地貌。鶯鶯塔所處的地勢高敞,而四周平坦又無障礙物,它可接受大範圍內傳來的聲波。
2、特殊的建築結構。鶯鶯塔每一層塔檐挑出成內凹弧形,能把聲音反射聚匯,“蛙聲”就是十三層塔檐反射聚匯的結果。
3、特殊的建築材料。鶯鶯塔身和塔檐全部用青磚疊砌而成,由於黃土高原風沙長年累月吹拂,青磚表面光滑,猶如塗了薄釉料,對聲波反射係數高達0.95—0.98,傳來的聲波,幾乎被全部反射。也就是說,一個相當窄的擊石脈衝,入射到各層塔檐表面,分別反射出原脈衝不完全相同的一系列脈衝,這些回波脈衝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時間內到達人耳,形成了與蛙聲極為相似的感覺。
鶯鶯塔千古之謎,已被中國科學界聲學專家們首次揭開,並通過現代儀器測量分析所證實。這是物理學的實驗和數學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的可喜成果。“遊人石擊地,蛙鳴貫長空”,普救寺鶯鶯塔以其神奇的魅力和奇異的蛙聲使眾多的遊客妙趣橫生,其樂無窮。
主要景點
普救寺的寺院建築,大致分布在三條軸線上。西軸線上的建築有大鐘樓、塔院迴廊、鶯鶯塔、大雄寶殿,最後為花園;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東軸線上有前門、僧舍、枯木堂、正法堂、齋堂、香積廚等。大雄寶殿內供著三尊石佛。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三點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復普救寺時在塔後三十三米處的地下出土的。
大鐘樓
跨進山門,沿石階而上,即至飛檐翹角、氣勢雄偉的大鐘樓。此樓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築。樓上懸匾“大鐘樓”,是中國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所書。樓前楹聯繫現代著名書法家衛俊秀先生撰寫。聯曰:“高標跨穹窿,百尺危樓獨雄秀;鐘聲震寰宇,萬念俱空悟世人”,聯語既帶有濃郁的佛家韻味,又寫景貼切,加之字型古樸蒼勁,眼前這座大鐘樓,在《西廂記》“白馬解圍”一折中竟成了“觀陣台”。話說守衛蒲津橋的將領孫飛虎聽說暫住在普救寺內的相國之女崔鶯鶯長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占其為妻,遂帶領5000人馬將普救寺團團圍住。
滿寺僧侶惶恐不安,老夫人迫於無奈,許諾有退得賊兵者即將鶯鶯許配為妻,並倒陪嫁妝。此賞格正中張生之意,即獻策書報蒲關,請同窗好友白馬將軍破賊解圍。為了顯示白馬將軍的威力,張生邀請老夫人、法本長老等僧眾,登上大鐘樓觀看兩軍對陣廝殺,白馬將軍如何生擒孫飛虎之戰況。
鶯鶯塔
普救寺西軸線上,屹立著一座古樸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磚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廂記里張生與崔鶯鶯的故事發生在塔下,故俗稱“鶯鶯塔”。該塔以其獨特的結構和精湛的工藝具有特殊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堪稱中國四大回音建築和世界奇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為中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六大奇塔。據地方志中稱“普救蟾聲”為古時永濟八景之一。
據寺內現存的碑刻記載,鶯鶯塔是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的。1991年5月在修葺鶯鶯塔時,從剎穴(天宮)內出的銅佛像和捐獻記載印證,此塔確係明代嘉靖年間重修的。
鶯鶯塔平面呈四方形,底層邊長8.35米,南向辟門,內為方室,室內後壁有一佛龕。第一層塔室不設樓梯,室頂砌作疊澀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層。第一層以上塔身內部皆為方形空筒。塔上壁用磚疊澀出檐13層,塔身高40米。二至九層,塔壁內設有轉角通道,設台階,可攀登盤鏇而上。二層以上各層四面辟門,但真假相間,門頂作拱形,真門可供眺望。據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考證,該塔四方形空洞式結構,保留了唐塔的一些特點和風格,但它確係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磚塔。全塔十三層,高36.76米。七層以上突然收縮,使整個塔顯得更為靈巧。塔內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六、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後才能上得去。
鶯鶯塔坐落在峨嵋山塬頭的土丘上,平面呈四方形,底層每邊長8.35米,南向辟門,內為方室,室內後壁有一佛龕,已無佛像。第一層塔室不設樓梯,室頂砌作疊澀八角穹窿,中有一孔,可通上層。第一層以上塔身內部,皆為空筒。塔上壁用磚疊澀出檐十三層,塔身高39.50米,從二層到九層,塔壁間有轉角通道,內設台階,可攀登盤鏇而上至九層。二層以上四面辟門,但真假門相間,門頂作拱形,可從真門向外眺望。塔剎原為風磨銅製,形似葫蘆,高約兩米,可惜於1922年地震傾圮。1991年剔補維修時,另加砌葫蘆形塔剎。一至二層塔外壁間,嵌有歷代修茸的石刻14塊,都成了普救寺興廢變化的珍貴史料。據中國著名建設專家羅哲文考證,該塔結構上保存了唐塔的一些特點和風格,即四方形空筒式,其外觀與西安大、小雁塔如出一轍。從寺內現存碑刻記載,它是明代重修的一座密檐式磚塔。
回音建築,在中國的文化園林中,堪稱絕藝。這種古代的絕藝,全國保留下來僅存四處,它就是北京天壇的回音壁,山西永濟普救寺的鶯鶯塔,河南三門峽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磴琴聲”。這四處古建築被譽為中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鶯鶯塔之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首先是由於它具有特殊的聲學效應——“蛙鳴”,這種效應在方誌中被稱為“普救蟾聲”。在塔的四周,以石相擊,即可聽到從塔上傳來的“咯哇,咯哇,”的蛙鳴聲。幾百年來,這一奇異的效應成為普救寺的一大奇觀,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來此觀光並為之讚嘆稱絕。某些學者把鶯鶯塔這種奇特的回音效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法國巴黎的鐘塔、義大利的比薩科塔譽為世界六大奇塔。
鶯鶯塔自明代嘉靖年間重修,至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了。據筆者調查,除1953年和1991年,曾對該塔進行了剔補維修外,全部都保留著明代重修後的原狀。普救寺原有的舍利塔有無蛙聲這樣的回聲效應?因沒有確切的記載,無從查考。只有清乾隆乙亥重鐫《蒲州府志》中有普救蟾聲的記載。可見,鶯鶯塔蛙聲效應的發出,距今至少有200年以上。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殿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斗拱六鋪作,單抄雙下昂,單檐廡殿頂,是寺內最大的仿唐建築。殿內佛台上是三尊大型石雕佛像。這三尊石雕佛是修復時從殿基1米下出土的。各佛體形健美,眉目端莊,螺形髮髻;兩眉之間有白毫相,鼻樑高直,兩肩圓潤,手掌豐滿,身披袈裟,赤腳,衣紋勁健流暢,刀工豪放有力。據專家鑑定,系南北朝晚期的遺物。
擊娃台
相傳唐代,佛教大興,河中府要在普救寺和中條山腳下的萬固寺各建一座佛塔,因選不下能工巧匠未能動工。一天,從外地來了師徒二人,言說專攬浩大工程。兩寺主持聽說來了名師高徒,便將師徒邀至禪堂,商量建塔一事,師徒欣然應諾。
開工選在四月初八佛誕日。兩寺主持當著師徒面說:“師徒各建一塔,要求塔身十三級一樣高,青磚砌成一樣料,施工期限一年整,明年此時見分曉。”當下徒弟選建萬固寺塔,師父則建普救寺塔。話妥,各行其是。
話說這徒弟心高意大,自恃聰明,心想這可是個出人頭地的好機會,便挖空心思,巧立名堂,把功夫全用在塔外型的精雕細刻上,妄圖以此勝過師父。歲往月來,轉眼已是第二年四月初八,兩塔同時竣工。驗收那天,眾僧身披袈裟,頂禮膜拜,香客如流,爭相觀瞻。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大家經過比較,都說萬固寺塔八面玲瓏,磨磚對縫,密檐樓閣,精雕細刻,齊聲誇讚徒弟比師父藝高一籌。有詩為證:“佛塔倚中條,峻峭聳雲霄,芙蓉連斗極,徒藝比師高。”徒弟聽了十分得意。正在這時,師父當眾說道:“我建的塔是座寶塔,塔下壓著一對寶貝——‘金蛤蟆’,擊地即有叫聲。”眾人當場一試,果真如此,人人稱奇,個個喝彩。亦有詩為證:“古寺紫氣開,塔高望眼寬,師父造詣深,當年活魯班。”頓時,徒弟羞紅了臉,跪在師父面前請教。師父語重心長地說:“一座建築,外形上的華麗美觀固然重要,而內部結構更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你要牢牢記住‘謙受益,滿招損’這個做人的哲理!”
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蟾聲”引起了中國聲學界人士極大興趣,經過科學考察和測試,“普救蟾聲”這一千古之謎已被揭開。四面八方的遊客來到景區,都要俯首擊石,聆聽哇鳴。
梨園深院
梨花院,又稱“崔居別院”、“鶯鶯院”。它是崔鶯鶯一家人路經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臨時寓所。古樸玲瓏的垂花門上“梨花深院”的匾額引人注目,兩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詩聯,道出景區的典雅幽靜。匾額、詩聯都是中國著名西學專家王季思先生的真跡。《西廂記》中“請宴”、“賴婚”、“逾垣”、“拷紅”等戲,皆發生於此院之中。
這是一座具有中國北方民俗特點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設院門,院內北房三楹專為老夫人的居室,室內右臥室、中堂屋、左佛堂,“拷問紅娘”即發生在此。西廂房三間,為鶯鶯和紅娘的居室。東廂房三間為歡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勝的有兩處:一處是東廂南側一段牆,牆下翠竹環抱著一塊太湖石。牆外有一株杏樹,枝繁葉茂,這裡就是當年張生受鶯鶯之約,半夜跳粉牆巧相會的地方。對對青年戀人來到景區,吟誦那“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千古絕唱,爭相在此留影,表達了人們對崔張愛情的嚮往和羨慕。另一處是西廂南側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鶯鶯故居”七言律詩一首。跋文載,此詩是金大定年間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時所撰寫的,因此稱作“金代詩碣”。詩曰:“東風門巷日悠哉,翠袂雲裾挽不回。無據塞鴻沉信息,為誰紅燕自歸來。花飛小院愁紅雨,春老西廂鎖綠苔。我恐返魂窺宋玉,牆頭亂眼竊憐才。”這方詩碣,是這次修復清基時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內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記述崔張故事的實物佐證。
觀賞當年張生與鶯鶯絕妙幽會的梨花深院,再抬頭看看那越牆的杏枝,“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是一千古絕唱的寄情詩,便會脫口而出,更能把遊人引入“意似痴,心如醉”的遐想之中。
書齋
書齋亦稱書院,在藏經閣北,西與梨花深院隔壁,《西廂記》中多處提及張生後居“書院”、“書齋”、“書房”,即指“書齋院”。院中有書齋、臥室,四周圍牆,自成一院。“白馬解圍”後張生從西軒遷到這裡,這裡也是鶯鶯“酬簡”之所。
這座齋院前後設門,前門與寺內中軸相通。張生逾垣應是從前門出,經藏經閣後朝西,達崔鶯鶯所住之東廂。齋院後門與花園相通,是張生到花園窺視鶯鶯的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