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體

哥特體

古代教會等機構用來抄寫的一種藝術字型,"Gothic"是起於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Middle Ages,5~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來自於曾於西元3~5世紀侵略義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族人,15世紀時,義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於義大利人對於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隔,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對他們而言即意味著野蠻。僅管Gothic這個字原始上是帶有負面含義,但事實上為數可觀的美麗藝術作品都在此時被創作出來。

哥特體

正文

中世紀西歐流行的拉丁文書寫體。這個名稱是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所加的貶稱,被認為字型粗俗,且類似哥德式建築,故名。正式名稱是黑體。在中國亦稱花體。最早出現在 9世紀末的瑞士聖加倫,是當時斜握鵝毛筆書寫成的書寫體。字母密集,呈方形,筆畫極粗,帶有稜角與花飾。較加洛林體華麗,但不易辨認。16世紀後,被羅馬體取代。有時仍用於某些出版物封面或檔案的標題,起裝飾作用。

哥特體哥特體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