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於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召開峰會,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定。

基本信息

大會簡介

基本信息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這一會議也被稱為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12月7日起,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和其他官員們在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會議,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定書,毫無疑問,對地球今後的氣候變化走向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這是一次被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會議在現代化的Bella中心舉行,為期兩周。

根據2007年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13次締約方會議通過的《巴厘路線圖》的規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15次會議將努力通過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以代替2012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考慮到協定的實施操作環節所耗費的時間,如果《哥本哈根議定書》不能在2009年的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共識並獲得通過,那么在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後,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檔案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導致遏制全球氣候變暖的行動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會議被視為全人類聯合遏制全球變暖行動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於現實困境,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者、媒體和民眾都非常關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哥本哈根的議題在一直是各大國際外交場合的重點議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以及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已經多次就此話題表態。而中美兩國對氣候變化議題的態度一直都是全球媒體的最佳關注重點。

會議概況

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 。

英文: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15) to the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

地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參與人員:超過85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192個國家的環境部長出席 。

焦點:主要問題集中在責任共擔 。

目的: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後的後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定。

結構和成員國:到目前為止已有192個國家批准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合作夥伴:與全球環境基金合作,向窮困國家轉讓資金,支援它們減排。

宗旨及預期目標:

官員們將達成一個新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定,並以此作為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結束後的後續方案。根據UNFCCC秘書長德波爾的表述, 在此次會議上,國際社會需就以下四點達成協定:

地球變暖 圖1 地球變暖 圖1

1.工業化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額是多少?

2.像中國、印度這樣的主要開發中國家應如何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

3.如何資助開發中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4.如何管理這筆資金?

前期談判

2007年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締約方大會通過的“巴厘路線圖”,期望能在路線圖指引下約定兩年的談判時間,走向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就2012年後應對氣候變化達成新協定。

為此,在2008年的4輪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之後,2009年舉行5次談判,為哥本哈根新協定鋪路。

2008年四輪分別在泰國曼谷、德國波恩、加納首都阿克拉和波蘭波茲南舉行。

2009年的5次談判分別是:

3月29日到4月8日,2009年第一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在德國波恩舉行,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之間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談判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6月1日至12日,聯合國2009年第二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在德國波恩舉行,共有來自183個國家的政府、工商業、環保組織和研究機構代表參加,總人數超過4600人。談判最終形成了一份長達200多頁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協定草案,這將成為年底哥本哈根大會的基礎。

8月10日至14日,聯合國2009年第三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在德國波恩舉行。本次談判對6月份第二次談判後形成的檔案草案進行了初步磋商,但仍然存在巨大分歧,談判進展緩慢。

9月28日至10月9日,聯合國第四次氣候變化談判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代表們經過兩周努力,將200餘頁的應對氣候變化草案文本壓縮了一半左右,以便提交哥本哈根大會協商並達成協定。本次談判在技術層面有所推進,但在政策層面仍缺乏顯著進展。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11月2日至6日,聯合國第五次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會議在適應氣候變化、技術合作、通過保護森林來減排溫室氣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兩個關鍵的問題上,即已開發國家的中期減排目標問題和用於幫助開發中國家的資金問題,並未取得任何進展。

焦點問題

焦點問題主要問題集中在“責任共擔”。

氣候科學家們表示全球必須停止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並且在2015到2020年間開始減少排放。科學家們預計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溫室氣體減排量需達到1990年水平的80%。

但是哪些國家應該減少排放?該減排多少呢?比如,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譯註,連結文章中的圖見下,衛報)。但在歷史上,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最多,遠超過中國。而且,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左右。

中國政府爭辯說:從道義上講,中國有權力發展經濟、繼續增長,增加碳排放將不可避免。而且工業化國家將碳排放“外包”給了開發中國家——中國替西方購買者進行著大量碳密集型的的生產製造。作為消費者的國家應該對製造產品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負責,而不是出口這些產品的國家。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將影響到COP15能否成功。同時,還有人懷疑採取的任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可能都顯得微不足道、為時已晚。衛報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近9成的氣候學家不相信通過政治手段能避免全球平均氣溫再上升2℃。根據歐盟定義的級別:2℃,意味著“危險”。

在呼籲人們為控制全球變暖行動起來的“氣候危機”全球演唱會在2007年7月7日舉行,人類首次登頂珠峰的紐西蘭人埃德蒙·希拉蕊的後代彼得·希拉蕊和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的後代傑姆林·諾蓋前日說,全球變暖正迅速改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面目,以致他們幾乎無法認出。希拉蕊爵士的兒子彼得·希拉蕊曾兩次登頂珠峰,他說:“氣候變化正在發生,這是事實。(登頂)大本營過去在5320米處,今年這個高度已經降到5280米,這都是因為冰川從上而下在融化。大本營的高度每年還在下降。”

也曾登頂珠峰的傑姆林·諾蓋說,發生在珠穆朗瑪峰的變化,正是氣候變化改變地球的先兆。

1953年5月29日,希拉蕊爵士和諾蓋首次登上珠峰,他們曾搭設過帳篷的冰川在過去20年裡已倒退3英里。科學家們相信,未來50年,如果融化速度不變,那些長度在半英里至3英里之間的喜馬拉雅冰川將會融化為一塊一塊的雪塊。

更糟的是,冰川融化將給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下印度和中國的居民帶來影響。一方面是山川地貌改變;另一方面,大量冰川融水在當地形成大型湖泊,並形成潛在的洪水威脅。聯合國的調查顯示,在喜馬拉雅地區約9000個冰川湖泊中,有200多個存在爆發洪水的危險。科學家們估計,今天洪水的威力比1985年造成災難的洪水大20倍。

地球變暖 圖2 地球變暖 圖2

彼得·希拉蕊說:“我曾親眼看到冰川湖水衝破堤岸,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那場景就像一顆爆炸的核子彈,摧毀了一切。今天,不幸的是,我們可能面臨的洪水破壞力是過去根本不能相比的。”

各方態度

中國

全球來講,共有192個國家參加了全球氣候保護協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並於 1997年簽訂了《京都議定書》,承諾在2012年前共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並幫助脆弱地區應對變暖帶來的災害。而中國也已經從科學和社會發展等多方面認識到了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並且開始進行著積極的應對。我國於2005年通過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在這個積極政策的引導下,截至2008年底,我國風電發電量128億度,比上年年增加126.79%。風力發電已經成為這場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國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業基地,2010年太陽能發電量達到1.1GW,占全球太陽能發電總量的27.5%。此外,我國還提出了到2010 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實現森林覆蓋率達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爭取達到16%等一系列目標。

中國政府關於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立場

地球變暖 圖3 地球變暖 圖3

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締約方,中國一向致力於推動公約和議定書的實施,認真履行相關義務。國際社會正在就落實“巴厘路線圖”、加強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進行談判,以於年底舉行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中國將在這一談判進程中繼續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為此,謹提出中國關於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落實“巴厘路線圖”的有關立場。溫家寶總理髮表講話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 加強合作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要講話。講話全文如下:

凝聚共識 加強合作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

——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 (2009年12月18日 哥本哈根)

拉斯穆森首相閣下,各位同事:

此時此刻,全世界幾十億人都在注視著哥本哈根。我們在此表達的意願和做出的承諾,應當有利於推動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進程。站在這個講壇上,我深感責任重大。

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遏制氣候變暖,拯救地球家園,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每個國家和民族,每個企業和個人,都應當責無旁貸地行動起來。

近三十年來,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已為世人矚目。在這裡我還要告訴各位,中國在發展的進程中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從中國人民和人類長遠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積極貢獻。

——中國是最早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開發中國家。先後制定和修訂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築節能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把法律法規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

——中國是近年來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我們不斷完善稅收制度,積極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全面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和千家企業節能計畫,在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開展節能行動。深入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汽車,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後產能,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煉鐵產能6059萬噸、煉鋼產能4347萬噸、水泥產能1.4億噸、焦炭產能6445萬噸。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當於少排放8億噸二氧化碳。

地球變暖 圖4 地球變暖 圖4

——中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們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長51%,年均增長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達到2.5億噸標準煤。農村有3050萬戶用上沼氣,相當於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萬噸。水電裝機容量、核電在建規模、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和光伏發電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我們持續大規模開展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匯。2003至2008年,森林面積淨增2054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淨增11.23億立方米。人工造林面積達54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

中國有13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剛剛超過3000美元,按照聯合國標準,還有1.5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難。但是,我們始終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戰略任務。1990至200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提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長時間內這樣大規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的減排目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保證承諾的執行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改進減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

各位同事: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國際社會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積極努力,加強合作。必須始終牢牢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從零開始的,國際社會已經為之奮鬥了幾十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是各國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廣泛共識,是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基礎和行動指南,必須倍加珍惜、鞏固發展。本次會議的成果必須堅持而不能模糊公約及其議定書的基本原則,必須遵循而不能偏離“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必須鎖定而不能否定業已達成的共識和談判取得的進展。

第二,堅持規則的公平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國際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和基石,應當始終堅持。近代工業革命200年來,已開發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總量的80%。如果說二氧化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直接原因,誰該承擔主要責任就不言自明。無視歷史責任,無視人均排放和各國的發展水平,要求近幾十年才開始工業化、還有大量人口處於絕對貧困狀態的開發中國家承擔超出其應盡義務和能力範圍的減排目標,是毫無道理的。已開發國家如今已經過上富裕生活,但仍維持著遠高於開發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且大多屬於消費型排放;相比之下,開發中國家的排放主要是生存排放和國際轉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24億人以煤炭、木炭、秸稈為主要燃料,有16億人沒有用上電。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統籌安排,決不能以延續開發中國家的貧窮和落後為代價。已開發國家必須率先大幅量化減排並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這是不可推卸的道義責任,也是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開發中國家應根據本國國情,在已開發國家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下,儘可能減緩溫室氣體排放,適應氣候變化。

第三,注重目標的合理性。中國有句成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西方也有句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應對氣候變化既要著眼長遠,更要立足當前。《京都議定書》明確規定了已開發國家至2012年第一承諾期的減排指標。但從實際執行情況看,不少已開發國家的排放不減反增。已開發國家已經公布的中期減排目標與協定的要求和國際社會的期望仍有相當距離。確定一個長遠的努力方向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把重點放在完成近期和中期減排目標上,放在兌現業已做出的承諾上,放在行動上。一打綱領不如一個行動,我們應該通過切實的行動,讓人們看到希望。

第四,確保機制的有效性。應對氣候變化,貴在落實行動,重在機制保障。國際社會要在公約框架下做出切實有效的制度安排,促使已開發國家兌現承諾,向開發中國家持續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加快轉讓氣候友好技術,有效幫助開發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最不已開發國家、內陸國家、非洲國家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建設。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中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鈎。我們言必信、行必果,無論本次會議達成什麼成果,都將堅定不移地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

謝謝!

美國

地球變暖 圖5 地球變暖 圖5

減排4%目標亦難以承諾。歐巴馬上任之初曾希望藉助自己的超高人氣,推動美國在哥本哈根會議前通過一項氣候法案,儘管美國的承諾僅相當於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溫室氣體4%左右,與開發中國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

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宣布,到2020年俄羅斯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下降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說,在1990年至2020年期間,俄羅斯將保證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減少逾三百億噸。

其他國家

歐盟:承諾於2050年減排95%。歐洲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試圖重新確立自己的國際領導地位,指出如果哥本哈根峰會能夠達成氣候變化協定,歐洲將在2050年前削減高達95%的溫室氣體排放,在2020年前減少30%。

印度: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3日宣布,印度將在2020年前將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20%~25%。

英國:2009年大英國協政府首腦會議28日發表《西班牙港氣候變化共識:大英國協氣候變化宣言》,強調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各方應該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已開發國家應該對困難國家給予幫助,尤其是資金援助。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國會參議院2日卻再度否決了澳工黨政府提出的氣候變遷法案,這使得澳總理陸克文將空手赴會。澳大利亞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國,澳人均排放量超過美國。提議未來十年內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2000年減少5%到15%。

會議成果

框架公約

(英文: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於1992年9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由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上制定的。目的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儘量延緩全球變暖效應。但沒有對參加國規定具體要承擔的義務,具體問題體現在以後的《京都議定書》中。

公約參加國有189個,有5個國家以觀察員身份出席。

公約將參加國分為三類

1.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答應要以1990年的排放量為基礎進行削減。承擔削減排放溫室氣體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削減任務,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美國是唯一一個沒有簽署《京都議定書》的工業化國家。

2.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不承擔具體削減義務,但承擔為開發中國家進行資金、技術援助的義務。

3.開發中國家。不承擔削減義務,以免影響經濟發展,可以接受已開發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但不得出賣排放指標。

京都議定書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譯《京都協定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補充條款。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的。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屬檔案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后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協定內容

會議達成無約束力協定: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於當地時間十九日下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落幕。會議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定》。

潘基文當天發表了一篇充滿感情色彩的講話。他說,過去的兩天令人“筋疲力盡”。我們進行的討論“時而有戲劇性,時而非常熱烈”。

《哥本哈根協定》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已開發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開發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潘基文說,他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所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本次會議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他表示,過去十三天的談判相當複雜,進展相當艱難。雖然本次會議沒有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但他將盡力推動在二0一0年實現這一點。

本屆氣候變化大會於十二月七日到十九日在哥本哈根召開,比原計畫晚一天閉幕。會議的最終階段為領導人會議,於十八日起舉行,約一百三十國領導人與會,被聯合國官員形容為“歷史盛事”。

大會之最

最撲朔迷離的泄密

原本氣氛凝重的氣候大會,卻以一場撲朔迷離的電子郵件泄密案開場。 存放在西伯利亞城市托木斯克一家網路安全公司伺服器上的3500多封電子郵件被神秘黑客捕獲,並在哥本哈根大會前曝光。郵件顯示,氣候專家合謀操控科學數據,隱瞞對氣候變化科學“不利的”研究。

最小題大做的提案

每年的國際性大型會議,總有一些神通廣大的記者能夠提前搞到會議提案文本。這一回,英國《衛報》記者捅出個“丹麥提案”,在氣候談判的第二天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 這份由英國、美國和丹麥起草的提案將部分開發中國家列入“最脆弱國家”,單獨設立減排目標,企圖以此分裂開發中國家陣營。

火藥味最濃的交鋒

作為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和最大的已開發國家,中美一直被置於聚光燈的焦點中。由於各自所代表的陣營的利益不同,中美在會場上也展開了正面交鋒。 會議第三天,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剛剛走下飛機就召開新聞發布會,把槍口對準中國,“公共資金,特別是美國政府的公共資金,絕不會流向中國”。他否認已開發國家應該為其在工業化進程中累積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埋單”,要求中國採取更大力度的減排目標。

最火爆的新聞發布會

在貝拉會議中心,最能真切感受“氣候變暖”的地方是中國新聞與交流中心,人頭攢動,熱島效應急劇上升。 中國代表團每天都在這裡舉行各種研討會、吹風會和新聞發布會,房間雖然不小,但仍無法應對蜂擁而至的中外記者。離新聞發布會還有半個多小時,記者趕到時,卻連腳也插不進去。

最摳門的會議招待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可能是記者參與過的諸多國際性會議中最“摳門”的一個,不僅沒有禮品袋、公文包、紀念品,會場內所有的食 物都得自掏腰包購買。 想想幾個月前的義大利八國峰會,還是在地震災區召開,但豐盛的自助大餐、紅酒、咖啡、甜點,隨便吃喝。 在眼下無節制消費甚至浪費而導致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這樣的“摳門”卻得到了所有記者和與會人士的支持。

最慷慨的硬體設施

在許多硬體設施上,哥本哈根大會卻又顯得非常慷慨。4500台筆記本電腦、清一色的聯想IBM,免費供記者使用,還有幾十台電腦裝有話筒、攝像頭和Skype軟體,供記者打視頻電話。每排記者席上都有雷射印表機,隨意列印材料。 由展覽中心改造成的巨大公共空間,全部留給會場交流和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舒適的沙發、溫暖的燈光和環保主題強烈的布局,無處不讓人感到主辦方的慷慨大方和良苦用心。

最混亂的組織工作

原本能夠容納3500多名記者的新聞中心,卻有1萬多人申請採訪。措手不及的主辦方不得不在最後一天,停止記者證的發放,控制大會人數。領證時,幾百名記者曲曲折折,排到1公里外,大門一道關,安檢要排隊,領證繼續排隊。 最不可思議的是,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居然連續3天被拒會場門外。根據大會程式,所有談判代表、非政府組織和媒體都必須佩戴附有電子條形碼的註冊牌,進場和出場時都必須掃描條形碼以確認許可權。

大會前瞻

達成有效協定並不樂觀 峰會必須對已開發國家設定具體減排目標

哥本哈根會議主席、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康妮·赫澤,在過去兩年的談判中,一些重要的問題已相當成熟,包括減少毀林所致的排放,適應問題和技術問題等。然而在減排和資金技術的構建上仍有一些關鍵的政治問題需要解決。

《京都議定書》簽訂現場 《京都議定書》簽訂現場

《京都議定書》的締約方顯示出了在第一階段實現各自目標的決心。很明顯,哥本哈根達成的協定必須對已開發國家設定具體的減排目標。各方的減排目標是談判的一個焦點。我希望已開發國家能同意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40%的整體目標。

會議或難達成各方都同意的具體標準

《京都議定書》下的幾個彈性機制確實在發揮作用。很明顯的一點是,清潔能源機制已超出預期。對於清潔能源機制的一個建議是加強項目的地理分配,提高清潔能源執行理事會決策的透明度。看起來最後階段不太可能有一個各方都同意的具體標準,但是大家都必須作出貢獻,尊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

環境意義

如果《哥本哈根議定書》不能在今年的締約方會議上達成共識並獲得通過,那么在2012年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之後,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檔案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將導致人類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遭到重大挫折。也因為這個原因,本次會議被喻為 “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

政治意義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對於國際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徹底的改變了國際關係,成為國際關係的一道分水嶺。

從來沒有哪一屆大會能像哥本哈根那樣,吸引如此多的國家元首前來,吸引如此多的國際關注。對國際關係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類:

中美關係

哥本哈根大會上,美國想讓中國承擔更多責任的意圖落空,大會後,所有的美國輿論均一面倒地抨擊中國政府,沒有一家媒體想到已開發國家在過去200年間的碳排放量。中美關係將會進一步惡化,碳關稅將會徹底攪亂中美的貿易關係。

歐美關係

歐洲在大會上完全沒有話語權,雖然大會在歐洲大陸上召開,但不止一家歐洲主流媒體感嘆歐洲的邊緣化。歐美的關係將會進一步地貌合神離。

歐中關係

歐洲試圖在大會上充當主導,但大會的主角是美、中兩國,歐洲並沒有發揮主導的作用。會後對於中國的指責不絕於耳,歐洲已經對中國實施了懲罰性關稅,中英關係則因英國籍毒販再次鬧僵,中歐關係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良好。

國家局勢

削減碳排放量勢必會在一段時間內影響經濟的發展,中印等開發中國家為了避免“被排放”的局面,結成了一個短暫的聯盟,而已開發國家則因對於國際話語權的主導而產生了分裂,國際關係進一步不明朗化。

缺憾落幕

綠色和平組織12月19日強烈譴責已開發國家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所表現出的“要么接 受協定要么放棄”的傲慢態度。雖然已開發國家元首聲稱已達成協定並起身前往機場,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終卻並未能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文本。留給人們的,仍然是混亂與困惑。

綠色和平組織國際總幹事庫米·奈都(Kumi Naidoo)警告稱,世界正面臨著被已開發國家領導的危機,這些國家的領導人並沒有出於對世界億萬人民未來利益的考慮,達成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氣候協定以避免氣候惡化,而是出賣了世界人民的現在與未來的利益,逃避直面棘手問題。

綠色和平組織在聲明中稱,目前的協定中並未包含促使已開發國家減少排放量的有力措施,這是對那些污染行業的一個巨大讓步。

綠色和平組織的聲明還表示,雖然有關氣候問題的協定還將在明年繼續討論下去,但本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最終沒能達成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檔案”,實在是錯過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該組織也承認,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結果也包含著一些“積極因素”,譬如有關建立一個新的氣候基金機構的條款,開發中國家在改善氣候方面所需大規模資金問題上所達成的一致,從而使開發中國家能夠保護他們的森林,逐漸走上低碳發展道路,同時幫助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

延伸閱讀

環保組織表示失望

環保人士在哥本哈根舉行示威遊行 環保人士在哥本哈根舉行示威遊行

多個環保組織和行業協會都對協定不滿,認為僅出台一個不具法律約束力的聲明遠遠不夠,也不足以向全世界提供足夠清晰的信號。針對在美國、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五國達成的哥本哈根協定,12月19日,多個環保組織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失望之情。

“沒有公平,沒有雄心勃勃,更沒提法律約束力,各國領導人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失職。”綠色和平全球總幹事庫米·奈都(Kumi Naidoo)表示,“今天,他們在避免災難性的氣候變化事實面前統統失敗。”

而此前還對談判前景表示樂觀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行動負責人卡爾騰森(Kim Cartensen)也難掩失望之情。

在他看來,經過多年談判,最後僅僅得到了一個“並不具備法律約束力”的意願聲明,並不能為我們的後代提供任何安全保障。

樂施會國際執行負責人霍布斯(Jeremy Hobbs)針對1000億美元資金資助的承諾,也認為“僅僅是一個美好的目標而不是一個承諾。”

此外,作為一家行業協會,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稱這份短短兩張紙的“臨時協定”,並不足以向市場和投資者提供足夠清晰的信號。

該機構理事長Steve Sawyer對筆者表示,“我們需要傾聽其他188個國家的聲音”。

他還認為,一個清晰的關於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減排的長期政治承諾會帶動更多清潔技術的私人投資,“而一個薄弱的協定相反會錯過能源技術變革的機會。”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DRC)國際氣候政策主任傑克·施密特(Jake Schmidt)則認為,這個政治宣言是“向前的一步”,雖然還很不夠。

考慮到美國在過去八年內的所作所為,美國在氣候談判上的態度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歐巴馬需要這樣一個宣言讓美國參議院在明年春天通過能源和氣候法案,以使美國提出的到2020年在2025年基礎上減排17%的目標,能夠寫進國內法律,從而使美國的減排承諾具有實際意義。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畫主任楊富強則指出,這是一個政治妥協的產物。儘管跟之前的預期一樣,達不成一個公平、公正、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但協定至少已經“談出了一些模樣”,比如每年1000億美元援助計畫,減排目標至少有了數字,以前都是空的,尤其是美國的數字。

解讀《哥本哈根協定》

《哥本哈根協定》是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邁出的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這個協定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了“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堅持並維護了《公約》和《議定書》“雙軌制”的談判進程。

其次,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最大範圍地將各國納入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行動,在已開發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開發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

第三,在已開發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第四,在減緩行動的測量、報告和核實方面,維護了開發中國家的權益。

第五,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科學觀點,提出了將全球平均溫升控制在工業革命以前2℃的長期行動目標。

應對氣候變化任重道遠。本次大會形成的成果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公約》和《議定書》是各國經過長期艱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各方應繼續拿出政治誠意,進一步凝聚共識。必須堅持《公約》和《議定書》確定的原則,堅持“巴厘路線圖”授權,切實兌現各自承諾,履行應盡的義務,作出不懈的努力。已開發國家應正視並承擔起自己的歷史責任,必須率先大幅量化減排並向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這是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也是不可推卸的道義責任。

我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正如溫家寶總理在這次大會上所作的莊嚴承諾,我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我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是對我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鈎。無論哥本哈根結果如何,我國政府都將堅定不移地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

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民眾根本利益。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與行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我國的減排目標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保證承諾的執行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加強對節能、提高能效、潔淨煤、可再生能源、先進核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和零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完善財政、稅收、價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健全管理體系和監督實施機制。我國將進一步完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改進減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對話與合作,有效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的低碳和氣候友好技術,提高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要增強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當前要結合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機遇,讓社會公眾了解並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清應對氣候變化對國家、地區和企業自身發展和競爭力有重要影響。要倡導全民自覺參與,鼓勵企業自願採取行動。倡導健康、文明的消費觀念,抑制奢侈消費。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自覺制定並實施減緩碳排放的目標和措施。引導企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社會民眾消費方式的轉變,逐漸形成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的體制和機制。

妥善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是基礎。IPCC評估結論是國際社會共同採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主要科學依據,對促進氣候變化和國際合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在制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戰略及巨觀決策過程中,要把參與IPCC相關活動的能力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要加強對IPCC國內工作的組織和協調,統籌兼顧,全力做好IPCC第五次評估相關工作。要大力推進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的實施,加大科技投入,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氣候變化事務專家隊伍,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能夠為國際科技界所認可的研究成果,夯實我國參與IPCC評估工作的科學技術基礎,並為我國採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決策提供科學而有力的支持。同時,要充分利用IPCC這一平台,進一步宣傳我國在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減緩和適應政策措施等方面所付出的各種努力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效,促進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全方位國際合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